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_工业品论文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报告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民族工业的关键是提高国际竞争力

1.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国际竞争”时代

从70年代末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50 ̄70年代相比,7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持续十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78年的4.97倍。1995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78年的3.88倍。尤其是工业生产呈加速趋势的高速增长,更展现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现象:从1978~1995年的18年中,有12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其中有6年超过20%。

从国际比较看,1985~1994年,全世界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9%,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除中国、印度之外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0.1%和—1.1%;而同期中国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8%。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发生了一个突出的变化,即整个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我国与其他主要工业品生产国之间的竞争性明显增强。8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12.6%,到90年代中期,提高到40%以上。

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我国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主要是争取产品出口,更多地进入国外市场,发展到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市场竞争。由于我国潜在市场巨大,对有些工业品来说,我国已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的大规模市场,所以,各主要工业品生产国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总之,对外开放的扩大同时就是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十几年来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我国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使国际竞争第一次成为关系到我国工业以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题是“高速增长”;那么,未来十几年以至几十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题就将是:“国际竞争”。

2.中国勇敢地开放市场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时机晚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可以说是错过了六七十年代国际竞争形势比较宽松的时期。当我国工业大规模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世界经济的竞争态势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现在,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工业生产国的政府也被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卷入了工业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成为各政府支援本国企业的手段;政府之间就贸易政策进行的“讨价还价”本身也成为国际竞争的组成部分。我国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打开国门,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的。这就要求我国的产业界必须以很大的胆略和自信勇敢地参与国际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通过赢得国际竞争来壮大自己,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之所以敢于打开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大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工业已形成了相当的实力。在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工业的竞争力提高最快,相对来说,工业已具备了抵御国际竞争风浪的较强能力,所以,在三个产业中,我国工业品市场率先对外开放。

从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大幅度降低了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各种非关税壁垒也大大减少,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限制也不断减弱。现在,我国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实际上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除少数产品外,我国市场上的工业品价格(包括我国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接近。最近,我国已宣布,将逐步对外商实现国民待遇原则,让外商与我国企业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对国产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已有了较强的信心。

从外贸产品的结构看,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49.7%提高到1995年的85.6%。90年代以来,进出口贸易的收支平衡状况良好。这表明,我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工业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特别是市场开放的先行产业,正因为这样,也首当其冲地经受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

3.民族工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大致已经和将要经历四个阶段: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

目前,我国的多数产业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时期,仅仅经过十几年,就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进入国际竞争的第二阶段;随着经济开发的扩大和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已有不少产业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极少数产业,例如卫星发射,已开始进入国际竞争的第四阶段。

80年代以前,我国产业参加国际竞争首先主要是从国产工业品进入国外市场开始的。依靠的主要是在资源竞争上的比较优势,即以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生产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工业品,通过对外贸易,打入国外市场。80年代后期以来,情况开始迅速地发生变化,首先,我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使得国外的企业也可以利用我国要素市场上的廉价资源。其次,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步实行经济开放,那里也会有廉价资源的供给,同我国形成竞争态势。再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要素(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总之,我国民族产业在资源竞争中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这实际上是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必将会经历的历史过程,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导致低价资源优势的丧失。

从90年代起,如何增强工业品的产销竞争力开始成为我国不少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课题。当然,这并不排除另一些产业仍可以继续利用国内廉价资源的有利因素。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已形成庞大生产能力的制造业,仅仅依靠资源价格的低廉已越来越不够了。尽快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使国产工业品在价格性能比上接近和优于外国产品,成为我国一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国产家用电器在国内市场由劣势转变为优势,直至进入国外市场,并在开放的本国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产销能力的较量。当前,在产销竞争中,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的扩大开放,为争夺我国市场的占有份额,中、外企业间的国际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近年来,我国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的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外国资本大举进入,形成与我国民族工业之间的资本竞争态势。外国资本以收购、兼并、在与我国企业合资中获取控股地位等方式,将一些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外资(或外商控股的)企业。在有些过去完全是由我国民族工业占据国内市场的行业中,外国资本已形成很大的竞争优势,有的甚至已居主导地位。以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展开攻势,争夺市场份额,以至形成使其产品(包括由其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范围占领我国市场的态势,已成为一些外国大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所采取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竞争战略。我国民族工业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劣势正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在外国大资本强大的攻势之下,不仅我国的许多弱势产业面临生存危机,而且,一些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民族产业也正面临外国资本“兵临城下”的威胁。

二、我国产业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1.从弱国发展为工业生产大国的过程中,国际比较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8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结构差异,我国产品与重要贸易国之间存在很强的绝对比较利益关系,基本的国际分工关系是:我国以初级产品换取外国的制成品。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同世界主要工业生产国存在很大的差距,加之当时较严格的保护政策,所以,外国的一般工业品很难进入我国的工业消费品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导致我国工业品的档次与其他工业生产国逐渐接近,差异性缩小,替代性增强,而可替代性越强,工业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就越激烈;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也逐渐与其他国家相接近。例如,过去我国主要生产和消费低档工业品,外国的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等对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是不可企及的“奢侈品”,现在我国居民也要购买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于是,所有的工业生产国,尤其是工业大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看中了中国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而此时,我国也建立了许多生产这些已属“大众消费品”的工业企业,而且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到90年代,我国已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市场容量第一次成为关系我国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之,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与其他主要工业生产国之间的结构特征差异和比较利益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我国与其他工业品生产国之间的产业竞争不可避免地大大增强了。

2.我国市场从严密封闭到大幅度对外开放,使国内外市场逐步融为一体

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我国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主要是争取产品出口,更多地进入国外市场,发展到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市场竞争。由于我国潜在市场巨大,对有些工业品来说,我国已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开发的大规模市场,所以,各主要工业品生产国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沟通、融合,企业的行为和制度必然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我国与外国工业之间的竞争从主要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大企业及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这将使国际市场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各国大型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具有全球战略的性质。

3.利益根据的变化导致国际竞争关系的复杂化

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一变化使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态势完全改变了面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体制的利益结构趋于单一化,我国企业在同外国企业的关系上基本上是“一致对外”的,即使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自主权也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少数几家国有外贸公司之间有较严格的分工,所以,在对外关系上基本上仍然没有国内竞争。

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国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上也有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因为,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已经多元化,加之国家政策协调能力不足,各企业以及各地区间已很难做到“一致对外”了。所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竞争态势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三、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及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1.中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与工业品供求的基本状况

中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经济短缺问题,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多数已居世界前列,如中国已成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1996年,中国钢的生产量已突破1亿吨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原钢生产国;1996年,黑白电视机产销量分别为1500万台和1300万台,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此外,煤、发电量、水泥、化肥、布、糖、化纤等的产量也都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很大,多数工业品已经供大于求。例如,纺织品的生产能力已高出市场需求4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家电行业几乎各个品种都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1996年,空调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的开工率只有43.4%;电子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已由1995年的18.3%下降到1996年的15%,供不应求的由14.4%下降到10%,供大于求的由66.3%上升到75%。1996年,国有企业库存积压产品的金额已经达到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除少数产品外,中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品主要还是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中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看,以产值或收入为衡量标准,中国的产业结构明显偏重于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1980年,中国工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高达49%,当年全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平均仅为32%,美、英、日三个发达国家分别为34%、43%和42%,均低于中国。与1980年相比,1994年,除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之外,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占GDP的比重都有所下降,中国也略降低为47%,其中,制造业从1980年的41%下降为37%,但仍然是全世界比重最高的国家。

明显偏高的工业产出结构表明中国工业形成了比较强的实力,再考虑到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走向对外开放的事实,可以表明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劳动力的就业人数为衡量标准,中国的工业比重并不像以产出或收入为标准所显示的那样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反,中国的农业就业比重明显偏高,不仅高于全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印度。1990年,全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的农业就业比重为69%,印度为64%,中国高达72%;印度的工业就业比重为16%,中国仅为15%。

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反映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同时,也表明工业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率在中国产业经济中的相对优势地位,以及在三个产业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所具有的相对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

1.贸易竞争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的定义为:(E[,i]-I[,i])/(E[,i]+I[,i])。其中,E[,i]为产品i的出口总额;I[,i]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由于在中国的出口额中,有一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所以,在计算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时,要将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部分从总出口额中减去。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竞争指数=[(E[,i]-β[,i]×γ[,i]×E[,i])-I[,i]]/[(E[,i]-β[,i]×γ[,i]×E[,i])+I[,i]](1)

式中:β[,i]表示“三资”企业产品i出口额占全国产品i出口总额的比重;γ[,i]表示产业i中外方资本金占“三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

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创造的出口额占每一类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并不一定完全相等,但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我们假设所选择的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所创造的出口额占该类产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均为全国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出口额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为平均值。因此,可以将β[,i]和γ[,i]分别简记为β和γ。β、γ在1992和1995年的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β、γ取值(%)

19921995

β 20.43 31.51

γ 59.75 64.3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按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所确定的分类,我们选择了其中2分位的11类工业品(见表2),用公式(1)分别计算出1992年和1995年中国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如表3所示。

表2 分析出口竞争力所选择的产品

序号 编码产品名称

104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

206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307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408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

及类似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

509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

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610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

其制品

711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815贱金属及其制品

916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

图象、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

10 17 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

11 18 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

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1994年版。

表3 中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

*按贸易竞争指数从大到小排列。

**1995年贸易竞争指数减去1992年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992年中国有3类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说明中国这3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其他9类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为负数,即其不同程度上还是净进口。到1995年,这一状态基本上没有变化,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产品仍是上述3类。

1995年与1992年相比,贸易竞争指数上升的产品有6类,提高最多的是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编码为06),从1992年的-0.3294上升到1995年的-0.2045,上升值为0.1249。而其他5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这5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是编码为17的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从1992年的-0.5222下降到1995年的-0.6235,两年的差值为0.1013。

从计算结果可知,中国贸易竞争指数大于零的产品,即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而附加值比较高和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比较弱。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从1992年到1995年,中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位次几乎没有改变,只是有4类产品的位次两两对调了一下(编码为06和15、07和17的产品),说明在这几年中,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强弱的排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RCA指数由公式定义:

式中,i表示产业(品),j表示出口国(地区),k表示市场进口国(地区);X[k][,i]表示k进口国(如美国)自所研究的国家(如中国)进口i产品之总额;Y[,ij]表示k进口国(如美国)自j国进口的i产品之总额。

一般认为,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和2.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介于0.8和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

表4 中国向美国出口工业品RCA指数

序号

编码

中国向美国出口额美国进口额 RCA指数

(亿美元)

(亿美元)

106 4.31 292.34 0.945

211 20.90419.21 3.196

315 4.63 286.83 1.035

416 7.921434.14 0.354

517 4.00 854.97 0.300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4)、《国际统计年鉴》(1996)。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美国市场上,相对于国际平均水平来说,中国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编码为11)具有极大的出口优势,即出口竞争力很强。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编码为06)、贱金属及其制品(编码为15)的出口竞争力只处于国际平均水平。而机电产品(编码为16)和运输设备(编码为17)则明显处于相对的出口劣势。

五、中国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定义为:A国i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A国i类产品出口额/世界i类产品出口总额。

国际市场占有率通常用来比较若干个国家(地区)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小。计算中考虑到出口额中应减去外商创造的部分,故中国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B),是用中国境内出口额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A)乘以系数(1-β×γ)得出,β和γ的定义与前面相同。表5给出了1992年中国出口的32种主要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及其位次。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992年中国有4种出口工业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于世界第一,即棉布、非针织男外套、非针织女外套、纺织品,其中纺织品是中国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位于第二位的有6种,贱金属制品、摩托车、旅游用品和手提包、非针织内衣、钟表、玩具和体育用品;位于第三位的有4种,即纱、合成纤维布、收音机、鞋类。这些大部分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表5 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及其位次

序号商品名称

占有率(%)位次最高占有率(%)

A B

1 皮革 1.27 1.12 10

7.01(韩国)

2 纱

5.34 4.69 3

7.12(台湾地区)

3 棉布13.08 11.48 1 11.48(中国)

4 合成纤维布

5.40 4.74 3 16.11(韩国)

5 型钢 1.12 0.98 5

9.29(巴西)

6 贱金属制品

2.44 2.14 2

7.16(台湾地区)

7 内燃机

0.24 0.21 8

3.67(墨西哥)

8 非电力机械

零部件 0.84 0.74 7 22.73(德国)

9 自动数据处

理设备 0.30 0.26 13 19.64(美国)

10办公设备及

自动数据处理设

备零件和附件0.69 0.61 12 19.48(美国)

11 收音机 11.93 10.47 3 13.50(新加坡)

12 电视机 3.91 3.43 6

9.21(韩国)

13 录音设备1.36 1.19 7 50.83(日本)

14 电信设备

及零部件1.57 1.38 8 27.27(日本)

15 电力机械0.96 0.84 9 20.33(日本)

16 半导体 0.47 0.41 12 23.00(日本)

17 汽车零件

和附件2.54 2.23 9 20.88(德国)

18 摩托车 4.06 3.56 2 17.44(台湾地区)

19 船舶1.43 1.26 7 26.56(日本)

20 旅游用品

和手提包14.0312.32 2 13.75(韩国)

21 非针织男

外套 12.7811.22 1 11.22(中国)

22 非针织女

外套 12.4010.89 1 10.89(中国)

23 非针织内

衣11.7510.32 2 11.79(香港地区)

24 鞋类12.4510.93 3 22.46(意大利)

25 钟表 8.14 7.15 2 13.24(香港地区)

26 玩具和体

育用品 13.0611.47 2 15.33(台湾地区)

27 医药品

1.87 1.64 4 15.7(德国)

28 纺织品 16.8214.77 1 14.77(中国)

29 钢铁管

2.24 1.97 4 4.02(土耳其)

30 专用机械 2.34 2.05 4 20.94(德国)

31 配电盒及

零部件 0.99 0.87 9 20.57(德国)

32 电气机械 1.51 1.33 5 3.53(台湾地区)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6)。

出口商品中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1%且位次比较靠后的有:型钢、内燃机、非电力机械零部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和附件、电力机械、半导体、配电盒及零部件,其中,内燃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低,只有0.21%。可以看出,在附加值比较高的出口商品中,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是很低的。

2.国内市场占有率

我们对11类工业品,进行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分析,从而给出中国工业品在本国市场上哪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哪些竞争力还比较弱的结论。所采用的计算法是,首先在全国的产品销售收入中,减去外商创造的部分,算作中国工业品的销售收入,再从中减去中国工业品的出口额,这就是中国工业品的国内市场销售额。国内市场销售总额等于全国产品销售收入减去出口额,再加上进口额(假设进口的产品全部售出)。最后,用中国工业品的国内销售总额,除以国内市场销售总额,从而得出中国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用公式表示:

Q[,i]=[(Si-a[,i]×γ[,i]×S[,i])-(E[,i]-β[,i]×γ[,i]×E[,i])]/(S[,i]-E[,i]_I[,i]) (4)

其中:Q[,i]为中国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S[,i]为全国产品i销售收入;E[,i]为全国产品i出口总额;I[,i]为全国产品i进口总额;a[,i]为“三资”企业产品i销售收入占全国产品i销售收入的比重;β[,i]为“三资”企业产品i出口额占全国产品i出口总额的比重;[,i]为产业i外方资本金占“三资”企业资本金的比重。

“三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属于外商部分的计算方法,是将“三资”企业所创造的销售收入,按照资本金的比例计算出来。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创造的销售收入占每一类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并不一定完全相等,但由于数据获取困难,假设所选择的各类产业中,“三资”企业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占该类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全国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即为平均值,故将a[,i]简记为a。公式(4)中β[,i]、γ[,i]的含义和处理方法与公式(1)中β[,i]、γ[,i]的相同。取表6中的参数值,用公式(4)对1992年和1995年中国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表6 a、β、γ取值(%)

19921995

a 4.5117.04

β20.4331.51

γ59.7564.36

汇率1∶5.51 1∶8.3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表7 中国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7可以看出,在所计算的11类工业品中,有8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说明这8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编码为04的产品,达到了95.73%。但到1995年,这8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都有所下降,下降最多的是编码为16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从1992年的73.24%降到1995年的61.22%,下降了12.0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产品从8类降为6类。说明这8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另外3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长百分点为正值的),说明这几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了增强。编码为18的产品(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市场占有率提高得最多,从1992年的26.20%提高到1995年的31.38%,提高了5.18个百分点。但市场占有率还是很低的,说明中国这类产品主要还是依靠进口,民族工业的竞争力还很弱。

3.几点结论

(1)中国出口工业品中,竞争力比较强的还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和服装。纺织品和服装产业在西方国家虽然被称为“夕阳产业”,但在中国仍然是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1996年,中国共出口服装2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占外贸出口总值17%;出口纺织纱线、织物121亿美元。

(2)中国在附加值高和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出口竞争力尚处于劣势。1996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口614亿美元,增长3.6%,占进口总值的44%。其中,进口值在10亿美元的有纺织机械、金属加工机床、塑料橡胶加工机械、集成电路、飞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视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附件、汽车零件、搬运装卸设备等。

(3)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在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三资”企业对中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它们对提高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外商控股的“三资”企业又对中国民族工业形成很强的竞争压力。

(4)中国的某些机电产品,如摩托车和收音机,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已位居前列,具有比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政府应对这些产品的出口继续给予鼓励和支持,将这些产业培养成为更具更强的出口竞争力的产业,这不仅会提高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会减少由于单一纺织品出口竞争力过强而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

(5)中国大部分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大大优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这表明,由于国内市场特点、消费特点、销售渠道及方式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产业尚能够与外商竞争。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竞争态势,在不同程度上是在政府的保护下进行的,而且,有些领域的市场正在被外商逐步占领。90年代以来,由于外商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上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1995年,中国大部分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比1992年有所下降,而同时,企业的产品库存却在逐年增加,说明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六、出口工业品的质量与附加值

1.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

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一般用“出口总额/出口件数×价格指数”来计算,即:

Q[,i]=(E[,i]/X[,i])/I[,p]

式中,Q[,i]表示出口产品质量指数,E[,i]表示i产品出口总额,X[,i]表示i产品出口件数,I[,p]表示出口产品价格指数。

该指数可以反映出口产品附加价值的变化,并间接地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的变化。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的提高,可以反映一国出口构成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外贸商品的价格指数的有关数据,我们权且采用简化的计算公式(称为出口价格变动指数):

Q[,i]=(E[T][,i]/X[T][,i])/(E[0][,i]/X[0][,i])。

式中,E[T][,i]表示报告期i产品出口总额,X[T][,i]表示报告期i产品出口件数,E[0][,i]表示基期i产品出口总额,X[0][,i]表示基期i产品出口件数。由此来对同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变动进行一般性分析,从而对不同产业或产品类别的出口产品质量状况进行比较,发现出口产品质量变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趋势。而对产业间的出口价值关系的研究,则主要考察其价值变动的幅度或趋势。

我们计算了中国部分出口商品1985、1990、1995年的质量指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90、1995年出口商品质量指数相对于1985年质量指数的价格变动指数,形成反映产品质量状况变动的核心指标。

计算结果表明,10年来,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价格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价格变动指数上呈现出多样性。一些商品的单位价格保持大体不变,部分商品的价格水平则有所上升,而另一些则急剧下跌。

1990年,所考察的50个主要产品类或产品中,有24种产品的价格水平上升幅度超过10%,占全部所考察产品的48%。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啤酒(70%)、人造棉(90%)、平板玻璃(86%)、铜材(77%)、锌及合金(56%)。有11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在10%以内,占总数的22%。有15类产品的价格呈现较明显的下降,降幅大于10%,占全部产品的30%。降幅最大的几类产品是机床(63%)、手表(54%)、轮胎(39%),以及部分金属材料(锡43%,锑37%)。

到1995年,这些产品类中,价格增长幅度超过10%的产品变为21个,占全部产品(可取得数据的为47个)的44.7%;价格变动幅度不超过10%的8个,占17%;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0%的18个,占38%。显然,产品价格水平下降的比例加大了。1995年所考察产品的价格变动分布,(1)价格水平增长幅度大于10%的产品:羽毛及绒、药材、合成有机染料、纸及纸板、纺织产品(棉纱、棉布、涤棉布、人棉布、真丝绸缎、呢绒)及服装(除针钩织外服装、棉针钩织服装)、平板玻璃、部分金属材料(钢材、钢铁丝、铜材、钨)、缝纫机、自行车、皮鞋、胶塑底布鞋球鞋等。增幅最大的产品是,羽毛及绒(114%)、棉纱(68%)、棉布和人造棉布(54%和87%),平板玻璃(109%),铜材(93%)。(2)价格水平大致不变(变动幅度小于10%)的:罐头、钢坯及粗锻件、金属材料铝材、锌锑及其合金、洗衣粉、毛毯、伞等。(3)价格水平下降幅度较大(超过10%)的:机床、烤烟、煤、焦炭、原油、成品油、食用植物油、轮胎、地毯、水泥、锡及锡合金、电扇、电池(干电池、汽车蓄电池)、手表、日用钟、体育用球(足篮排球)、毛针钩织服装等。下降幅度最大的几类产品有机床(89%)、轮胎(88%)、毛制针织钩织服装(79%)、手表(54%)以及原油(74%)。与1990年数据相比,这几类产品的价格在持续下降。

2.进出口商品价格比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5)的资料,我们计算了1995年主要贸易商品的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然后,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通过价格比这个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国外商品的质量进行比较。我们采用的计算公式为:价格比=1995年出口商品单位价格/1995年进口商品单位价格

计算结果详见表8。几类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较,情况各异:(1)化学品类。出口价格与进口的平均价格水平相近,比率为0.97。其中,价格比高的有有机化学品(3.62)、塑料及制品(1.6);与国际价格接近的有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类产品(0.92及1.09);而药品、肥料、炸药、烟火制品、杂项化学制品等价格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比国际水平低一半以上)。(2)制革、木制品、草编制品、纸及制品、印刷品类。平均价格比为1.17,表明综合计算的这几类商品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其中,明显低于进口价格的是印刷品(0.42),及软木制品(0.81),其余各项则高于进口价格。(3)纺织品类。平均价格比为1.04,与进口价格水平基本持平。(4)服装类。出口价格基本上都高于进口价格,平均价格比为1.97,显示出我国服装产品具有一定的质量竞争力(这与我们一般感觉的进口服装品质远高于出口服装不一致,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5)建筑材料类。石料水泥制品、陶瓷制品、浮法玻璃3种产品的出口价格均低于进口价格,平均价格比仅为0.5。(6)贱金属类。平均价格比为1.19,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19个百分点。但其中的钢铁、钢铁构件以及贱金属杂项制品出口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价格,约低25%~45%。(7)机械电子产品类。这是制成品各类出口商品中的价格水平最不理想的,出口价格水平普遍低于进口价格,平均价格比为0.67。其中,电容电阻、印刷电路、集装箱、载人车辆、35毫米照相机及散件等几类产品出口价格高于进口价格,其余的产品基本都低于进口价格,而且,大部分价格仅及进口产品价格的一半。

表8 1995年主要外贸商品进出口价格比

商品名称价格比 商品名称 价格比

有机化学品 3.62陶瓷产品 0.56

药品0.40浮法玻璃 0.57

肥料0.50钢铁 0.75

染料油漆0.86钢铁构件 0.53

精油芳香料制品 0.59铜及制品 2.73

肥皂洗涤品 0.69镍及制品 0.88

蛋白类物质 1.00铝及制品 1.36

炸药烟火制品0.16铅及制品 1.33

成卷摄影感光胶片0.80锌及制品 1.00

杂项化学产品0.44锡及制品 1.59

塑料及制品 1.60贱金属杂项制品0.53

天然橡胶及天然树胶 0.92内燃机0.57

合成橡胶及油膏 1.09内燃发动机(柴油机) 0.05

生皮及皮革 1.43空调器(独立窗式或壁式) 0.48

毛皮及制品 1.35切削金属车床 0.12

软木及制品 0.81切削金属钻,镗,铣床 0.01

草编制品1.53金属磨光精加工机床0.00

纸及纸板1.50打字机及文字处理机0.76

印刷品 0.42计算机器 0.45

丝及织物1.25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0.19

精梳羊毛及动物细毛机织物0.59电动机及发动机0.67

棉布,棉≥85%,平

米重〉200G 0.80有线电话机0.66

棉布,棉≥85%,平

米重≤200G 1.27传真机0.56

亚麻布 1.21唱盘唱机磁带放声机0.54

合成纤维长丝纱线,非零售用2.15磁带录音机及声音录制设备0.23

人造纤维长丝纱线,非零售用1.45雷达无线电导航设备 0.11

合成纤维单丝0.76 无线电话电报广播接收设备0.26

合成纤维长丝纱线机制物1.00电视接收机 0.24

人造纤维长丝纱线的布 0.71电容器 1.34

合成纤维短纤 1.18电阻器 1.74

合成纤维短纱线1.15印刷电路1.19

合成短纤布0.89电路开关,保护等装置0.46

合成短纤<85%与棉纺混纺布0.60绝缘电线电缆光缆 0.68

人造纤维短纤纺织布0.54 集装箱1.44

无纺织物,线绳索及制品1.13 主要载人机动车辆 1.57

地毯 4.20 货运机动车辆 0.86

针织编织物1.30 摩托车1.03

针织男西套服 1.29 自行车及非机动脚踏车 0.75

针织女西套服 2.09 航空器(卫星)及运载工具 0.05

针织男内衣0.63 飞机等航空器,200<载 0.18

重<1500

针织女内衣3.00 飞机航空器,1500<载 0.10

重<450kg

T恤汗衫 1.08 客货运输船0.66

针织套头衫马甲类 2.64 其他35毫米照相机1.47

男西便服套装 1.64 35毫米照相机整套散件3.12

女西便服套装 2.00 复印设备其他零件 0.60

男衬衫1.58 手表及其他表 0.35

女衬衫2.93 其他钟0.88

羽绒制品 1.24 其他金属家具 0.33

石料水泥制品 0.3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5)数据计算。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出口价格低于进口价格的产品中,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非常悬殊的有内燃发动机(0.05)、切削金属车床(0.12)、钻床(0.01)、金属磨光精加工机床(小于0.01)、无线电导航设备(0.11)、航空器(卫星)及运载工具(0.05);而另几类机械电子产品与进口价格也有很大距离,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0.19)、飞机等航空器(两类分别为0.1及0.18)、磁带录音机及设备(0.23)、电话电报广播设备(0.26)、电视接收机(0.24)、手表(0.35)、金属家具(0.33)等。

3.相关结论

由以上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关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附加价值)的几点看法。其一,关于我国出口商品属低档产品的判断只适合于总体状况,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工业品质量(附加价值)全面的结构特征,笼统的评价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的现象。不同的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力各不相同,其质量水平和附加价值的国际比较也呈日趋复杂的状况。随着产业或产品结构的变化,我国一些出口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定基础,而且,可以与进口产品相对抗。如平均价格比较高的或接近于1的化学品(0.97)、革木草纸制品及印刷品(1.17)、纺织类(1.04)、服装类(1.97)、贱金属类(1.19)。质量竞争力尤以服装类最高。其二,在技术含量高的机械电子类产品的比较上,我国产品明显处于劣势。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与发达国家产品的差别更大。其三,进出口商品价格比所反映的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的质量比较,与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和品质层次有关,并不能根据某些产品类进出口价格比较接近,就认为我国这些产业的产品与外国产品的质量也较为接近,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在这些产品类中,我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质量层次较为接近。例如,如果一国出口的是低档商品,进口的也是低档商品,其进出口价格很可能比较接近;如果出口的是本国产品中的优质产品,进口的是国外一般产品、过时产品甚至二手产品,进出口价格较为接近并不能说明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高。

七、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分析

1.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量与结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1980~199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381.4亿美元增到2808.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4.2%;其中,出口贸易额从181.2亿美元增加到1487.7亿美元,年均增长15.1%;进口贸易额从200.2亿美元增加到1320.7亿美元,年均增长13.4%。这一增长速度不但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也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品出口包括初级产品出口和制成品出口两部分,前者主要反映一个国家资源条件和资源开发状况,后者则较多地反映工业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因此,我们主要从制成品出口的总量、结构变化来考察产业竞争力的变化。

1980~1995年期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由50%上升至8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50%降至14%;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由34.8%下降至18.5%,制成品进口则由65.2%上升至81.5%。

工业品出口的结构也呈高级化发展趋势,代表技术密集的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由1980年的9%,上升到1995年的1/4。在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机电产品内部的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技术相对密集的机电产品及成套设备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已达87.5%,劳动相对密集的金属制品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下降为12.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趋势。

贸易结构的这些变化,显示了工业制成品贸易已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虽然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有相当部分是加工程度和附加价值低的产品,但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制成品出口为主,确实标志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外贸易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2.以贸易竞争指数衡量的结构变化

我们计算了我国主要贸易类别的贸易竞争指数,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以及工业制成品内部各子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如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贸易竞争指数,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指数,杂项制品贸易竞争指数,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贸易竞争指数。

80年代至今,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动轨迹,是波浪式上升的。改革开放初期,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为负值,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制成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特点。而后的10多年中,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0.18上升到1995年的0.08,上升20个百分点。

在五大类工业制成品中,化学品及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化不大,在其年平均数(-0.4)附近波动;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变动幅度较大,但其平均水平没有上升;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指数经历了波动中下降以及后来的较大幅度提高,但目前仍然是负值。而真正支撑着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的是杂项制品出口,10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且变动不大(1980年为0.68,1995年0.74)。

与纺织品相比,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度较大的机电产品出口,不仅具有较大的创汇能力,而且对其他工业生产具有更大的带动效应,因而从制成品出口结构变动中最有意义的是,机械电子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和比重变化,它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一国工业竞争力的变化。我国机械电子产品及运输设备的竞争竞争指数,在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下降之后,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持续上升阶段。从1985年的最低点(-0.91)提高到1995年的-0.25,贸易竞争指数提高了0.66;就平均水平比较,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半期的贸易竞争指数提高幅度相当大,提高了0.37(1990~1995年的平均值为-0.42,1985~1989年的平均值为-0.79)。但从总的水平看,机械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的贸易竞争指数不高,90年代以来平均为-0.42,由此决定了,从结构上看,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仍很低。

虽然我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总的来说还不是很高,但贸易竞争指数由负到正,从不具有竞争力到开始具有竞争力,毕竟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详见表9)。

表9 1980~1995年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

注:TC1 初级产品贸易竞争指数;TC2 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TC21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TC22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TC23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指数;TC24杂项制品贸易竞争指数;TC25未分类的其他商品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5~1996)》计算。

3.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结构分析

对贸易竞争力的分析,还可以从竞争力结构的角度进行观察,即考察相对竞争指数变化的行业分布。表10提供了1995年各类制成品贸易指数。

表10 1995年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金额单位:亿美元)

产品出口额 进口额贸易竞争指数

工业制成品 1272.831076.67

0.08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90.94 173.0 -0.31

轻纺、橡胶、矿冶产品

322.43 287.720.06

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

313.91 526.38 -0.25

杂项制品

545.48 82.640.74

再其中部分产品:

食品、饮料、烟草46.27 19.260.41

矿产品 67.23

72.3 -0.04

化工产品84.21 104.03 -0.11

塑料及制品 35.35 80.16 -0.39

橡胶及制品

7.46

9.83 -0.14

纺织原料与制品 358.78 158.190.39

皮革及制品 56.43 24.870.39

木及木制品 21.47 15.760.15

纸及纸制品

9.23 23.22 -0.43

机械电子

276.67 469.94 -0.26

车辆及零附件18.33 27.19 -0.19

船舶 8.79 10.91 -0.11

仪器仪表47.03 45.070.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5~1996)》计算。

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国制成品中出口量较大的是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和制品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类,杂项制品类这三类产品。特别是杂项制品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作用仍然非常大,1995年,杂项制品出口545.4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42%。

有较强贸易竞争力的产品集中在食品、饮料、烟草、纺织原料与制品、皮革及制品,以及木及木制品等几类产品。而约占贸易总额20%的矿产品、化工产品、仪器仪表等几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则表现一般。

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有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纸及纸制品、机械电子产品,以及车辆及零件。特别是最能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机械电子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很低(-0.26),这表明我国制成品贸易竞争力结构的优化程度并不高。

4.贸易竞争指数变动趋势与贸易结构分期

我们计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和其他制成品等三大类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见表11)。

表11 中国三大类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1980~1994)

TC1TC2TC3

1980

0.134-0.717 0.014

1981

0.120-0.687 0.137

1982

0.137-0.435 0.132

1983

0.247-0.355-0.009

1984

0.329-0.381-0.08

1985

0.447-0.909-0.238

1986

0.332-0.878-0.049

1987

0.314-0.787 0.06

1988

0.177-0.716 0.031

1989

0.124-0.649 0.07

1990

0.234-0.421 0.207

1991

0.197-0.465 0.186

1992

0.125-0.406 0.206

1993

0.08 -0.493 0.144

1994

0.09 -0.403 0.25

1995 -0.021-0.252 0.271

注:TC1、TC2、TC3分别表示初级产品、机械设备、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1980~1994年数据,引自陈伯泉:《1980年以来中国外贸商品结构演变趋势分析》,《当代财经》,1996.6;1995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计算。

从表11数据可以看出,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开始持续下降,至1995年已经成为负值,表明我国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下降,至今已基本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我国机械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在总体上呈增长状态,只是在1985年出现了大幅度的突然下降,使增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前期的迅速增长。而在1985年,中国机械设备进口发生大幅度增长,进口额达162.39亿美元,较之1984年的72.45亿美元,增长了1.24倍,使同年我国机械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突然下降,由1984年的-0.381,降至-0.909。第二阶段,1986年以后,我国机械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进入持续增长的阶段,显示了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发生持续性的改善。但至1995年,我国机械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仍处于负值,表明我国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整体偏弱,仍然缺乏优势。

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上升,到1995年,已经达0.27。这表明,10年来,我国工业制成品中除机械电子及运输设备以外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趋于持续的增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已下降到0.125,而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第一次超过了初级产品,上升到0.206。这一显著的变化表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结构发生了重大转折,标志着我国正从发展中经济阶段转变到新兴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我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每年下降约0.04,机械设备贸易竞争指数每年上升约0.06,其他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每年上升约0.05。如果这三大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继续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变化,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机械设备类的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将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而实现一次大转折,即可能由新兴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新兴工业化成熟阶段。注意到1995年初级产品指数的下降以及机械运输设备贸易指数的上升,明显表现出一种加速趋势,分别为下降0.069,增长0.151,这一转折的时间有可能提前。

八、我国各类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

1.中国的纺织、玩具、制伞、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度增长。在美国、西欧等市场上,中国大陆逐步取代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四小龙”,成为这类产品最具竞争力的供应者。中国这类产业之所以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低廉的价格维持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大量占领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的这些传统产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其中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技术进步迟缓,如何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2.与纺织等比较优势因素很强以及电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不同,饮料、啤酒、日用化工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因素不强,技术含量也不很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竞争优势的作用明显大于比较优势。我国这类产业中的许多产品正在受到外国品牌产品(包括进口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的强大攻击和围困,不仅难以大规模进入国外市场,而且,如何稳固本国市场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因为中国市场巨大,我国产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市场细分,仍能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份额。

3.我国的一些技术成熟的产业,例如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等,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形成很大的生产能力,有的已成为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这些产业的技术密集度较高,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增长,加之中国国内市场的迅速国际化,诱使外国公司迫不及待地力图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且,这些产业大都本身就是通过进口替代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实际上只有“挤进”原由外国产品占据的市场,才能开拓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民族产业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形成,就意味着这些产业国际竞争的加剧。

4.我国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例如彩色电视机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虽然我国的已上市产品的质量已同洋货没有多大差别,在国内的售后服务还优于进口产品,但是,我国产业的整体水平以及支持该产业的相关与辅助产业的实力与技术水平仍明显不如外国的强大竞争对手。我国基础元器件工业薄弱、核心技术仍被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以及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的弱点正在显现出来。要克服这些弱点,使我国的民族产业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付出比过去更大的努力,经历更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恶战。

5.我国技术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要素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造船业,技术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竞争中争得更有利的地位,即使拥有要素比较优势,也将越来越难以实现,这就会使大量的附加价值流向国外,而我国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逐渐减少。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是这类产业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6.至于技术含量高,在我国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汽车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工业),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则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本文是金碚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的主报告。

标签:;  ;  ;  ;  ;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_工业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