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付海军1,赵强2,耿立赛3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付海军1,赵强2,耿立赛3

1.2云南鲁布革顾问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3云南中扬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否有效与和谐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战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对农村水土保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进行建设迫在眉睫。提高对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从一定程度上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一定的保障,也可以实现对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制定有效方案时要与当地具体情况及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力求能够构建有效措施,进一步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保障其自然修复的结果能够与预期效果相一致。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的水土资源存在着地域结构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地域性明显的特征。有些地区的生态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期我们要做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八大以后,我国把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工作作为新时期的重点工作,全面开启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实施综合治理和全面修复措施,在不同区域内组织节水、土壤蓄水、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各地也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措施并积极实施。以下就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相关问题及其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1农村水土保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述

1.1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基本概述

农村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是指:在土壤环境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域,通过采用相关措施缓解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负荷压力,以生态学的各项理论知识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相关有效措施推动该地区受损区域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和修复,并逐渐恢复到原来正常的情况,促使该环境区域的水土资源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和维持,并提高该地生态环境质量。要以其自我调控、修复能力为主,以人工调控、保护为辅,从而实现对水土资源、社会经资源的有效使用。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退耕还林、加强封育禁牧工作、建设人工草地、落实生态系统中的水土流失工作的进行,在确保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能力。

1.2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述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环境的基本规律,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衡量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最终达到友好型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目标的建设和发展,正确认识并把握自然规律,进一步实现人、自然、经济、环境、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要将环境承载力作为重点考量因素,对产业结构、产业方式进行优化和整改,尽可能的满足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建设要求。也要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内涵是由先进文化与完善制度,发达经济与良好环境等几方面组成的,要想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该从资源环境问题上着手,认识并分析其本质,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和环境发展方式,在实践中要时刻注意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式,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95万km2,沙化土地面积也达到了173万km2;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不少地区的水土流失强度甚至达到了世界之最;三是农田耕地长期过度开发利用,许多地方农田及耕地土壤失去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因水土流失而带来的危害尚未得到全面遏制,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基于我国水土流失严峻现实,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其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考虑及应用各种生态学原理,能够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不仅科学而且周全,能够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水土流失困境。

3水土保持及其水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

3.1构建农林引导的产业链生态修复系统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国的水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造成的,而水生态修复工作就是要及时纠正这种不合理的活动。首先,要搞好农林建设。农林是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将农林建设作为水生态修复的引导行业,通过农林业带动其他产业,合理有效生产的同时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并保护好林地和草地。比如陕西省延安市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在林业部门的引导下将部分农田改为果林,种上红枣、苹果、梨、柿子等,开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模式。果林不仅能固化风沙,还能产生水果等产品价值,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经济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

3.2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

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保持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加强干旱山区梯田工程建设、在农田设计水窖及小型水坝蓄水工程,通过蓄水和防止水土流失来加强水保与生态修复建设。梯田是将山区坡度较大的土地进行平整,使之成为小块平整的土地,以减少因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所以梯田建设是山区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另外,在山区海拔较低的地区建设水窖和水坝实施蓄水,将雨水收集管理,用于旱季的灌溉,一方面能够缓解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雨水造成的水土流失。因此,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地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做好各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作。

3.3构建完善的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化提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各区域相关单位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导向,结合当地生态自然修复的具体需求,构建修复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组织技术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实地勘察,并深入分析原因,保障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机制的科学性。同时,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构建严格的监督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3.4加强水土保持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所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新的形势无疑对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制定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计划及具体的工作方案;二是要将宣传教育主题策划工作做好;三是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及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四是要深入宣传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典型人物事迹;五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宣传车、街头咨询、传单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宣传教育实效。

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受到了我国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对此,应该在明确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鹏.论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及其制度完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628~632.

[2]彭珂珊.我国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05):58~69.

论文作者:付海军1,赵强2,耿立赛3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付海军1,赵强2,耿立赛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