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_市场经济论文

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_市场经济论文

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高一《思想政治》新教材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一论文,思想政治论文,基本知识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新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一思想政治新教材,即将在全国使用。现就新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国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进步。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国民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就是要结合学科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基于上述思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课题的设置,到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编写风格,新教材都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出发,着眼于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二、教材的教学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抓紧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所大学校,大家都要自觉地进入这所大学校学习。因此,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同,新教材突破了“两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分割式组合模式,构筑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新的学科教学体系。这种调整的主要根据如下:

首先,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党的十五大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也应当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

高一《思想政治》是从经济方面普及邓小平理论,即普及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我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贡献。认真学习和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次,从实践方面来看,经济学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它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又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经济纲领,这是我国在经济方面最大的实际。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大调整,它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也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无论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要有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涉及千百万人的大事业,它离不开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就使市场经济常识的普及成为必要。

再次,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看,现阶段的中学生,正是生活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并将在下个世纪初期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工作。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视这种客观现实,脱离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固守传统的教学体系和一成不变地传授原有的经济知识、经济分析方法,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既然高一《思想政治》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普及邓小平理论的,那么,新的教学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心线索,无论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均应立足于“我国”,着眼于“特色”。因此,讲述与我国公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的安排,体现时代特点和国家意志,符合“三个面向”的方针,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是在继承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将会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的学习更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这将使思想政治课更有说服力,发挥更有效的教育功能。

三、教材的逻辑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实现这个目标,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材把“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殊”结合起来,从“市场经济一般”入手,揭示“市场经济特殊”;又通过“市场经济特殊”体现“市场经济一般”。大体上以市场微观主体为中心,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交错分析、有详有略地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知识。全书由前言和两大部分(8课)组成。

第一部分(1—2课),这是基础理论部分。

前言,讲两个问题: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常识?

第一课,介绍商品和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入门。

第二课,首先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接着阐释市场经济的含义、特征、功能和市场的缺陷。在了解“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上,教材着重分析“市场经济特殊”。简要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力图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条件(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同样是由市场供求、价值规律调节的经济;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自己特有的基本特征:(1 )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 )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3)调控力度——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二部分(3—8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部分。

第三、四课侧重于生产领域。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生产活动,而企业是使用生产资源从事商品生产或从事劳务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细胞。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和企业发生联系。因此,首先要对企业有初步的了解。第三课就是集中介绍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及作为经营者的市场主体应当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普遍的经济联系为前提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通过生产要素在部门和企业之间不断流动实现的。今天的中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部门分类有初步的了解。因此在分析了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之后,第四课介绍整个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和部门分类——三大产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劳动者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者就业的途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

第五、六课侧重于分配领域(集中性分配)。

在我国,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用于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财政则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它通过信用业务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两课虽然是从宏观的国民收入分配入手,但着眼于市场主体的个人——纳税人和储蓄者。换言之,就是从纳税人和储蓄者的角度,了解有关国家财政税收和银行、储蓄的一些知识。使学生粗略知道与货币、银行、商业保险打交道的必要知识,培养初步的金融意识、独立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第七课侧重于交换和消费领域。居民获得可支配的收入后,其中大部分都用来作为生活消费,到商品服务市场上通过交换购买商品和劳务。本课介绍商品服务市场的范围、作用和交易原则;作为这种市场主体的消费者个人具有的合法权益以及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内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学会正确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等内容。

第八课讲对外经济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性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必然要与世界市场发生多方面的联系。鉴于初三已学过对外开放的基本知识,这一课虽然讲的是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但不再从一般意义上去讲,而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因此,教材先从当代世界市场入手,介绍世界市场的含义和主要类型;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世界性贸易组织和金融组织;以及世界市场价格、外汇、汇率、海关、关税、保护民族工业以及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等内容。使学生既懂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的道理,又能知道一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最简单的知识。

四、教材的基本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的编写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知识、能力、觉悟相结合,加强能力的培养。

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既有认知方面的要求,又有能力和觉悟方面的要求。这种三结合的总体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中。

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教材不仅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更突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除了通过正文的论述,体现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目标以外,各课的课后练习部分,改变了简单从课文中找现成答案的题型,设计了一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题型,渗透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结合,以知法、守法、用法教育和市场道德教育推动思想品德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组成的复杂结构。它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等。其中,政治素质是核心;思想素质是主体;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基础。由于思想品德素质的复杂结构,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原则。在体制转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增强公民意识的法制教育和市场道德教育是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遵纪守法、遵守市场规则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在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尚不太强的现阶段,要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从加强法制教育和市场道德教育、增强公民意识入手,引导学生学法、用法和自觉守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教材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特别突出地从知法、用法、守法,强化公民意识等方面作了明确的阐述。在各课的教学内容中,均以宪法和相关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有选择地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如,讲货币、银行结合“银行法”;讲企业和经营者结合“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讲产业和劳动者结合“农业法”和“劳动法”;讲财政税收结合“财政法”、“税法”。此外,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等等。

教材在突出法制教育的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贯彻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不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当自觉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上述构思,着眼于怎样做人、为人,如何处事、办事,使学生在掌握具体经济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公民意识,懂得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民,作为未来的经营者、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及作为消费者、纳税人等等,应当如何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有关的法律和职业道德规则,自觉地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同时,教材以相关的市场经济法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第三,宏观与微观结合,尽量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中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教材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课题设置看,第3~7课分别以经营者、劳动者、纳税人、储蓄者、消费者设题。把宏观经济问题与学生这一微观主体联系起来。

从教学内容看,在初步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一些与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相关的商品、货币、市场、企业、三大产业、财政、税收、储蓄、债券、股票、信用卡、支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和相关的政策,把大道理的灌输与具体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以具体的经济现象和具体知识为载体,渗透若干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观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教育。这样安排,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从基本要求看,除了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说明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外,特别重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设置了一些相关的训练、模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安排,把党和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同中学生的特点和将来走向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进步的主体,激发学生自身内部矛盾运动,将国家意志内化为学生自身要求,不断地促进社会道德的个体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标签:;  ;  ;  ;  ;  ;  ;  ;  

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