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海南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特区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0(2001)01-0053-05
刚刚进入新千年,新世纪的征程又开始了!我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回顾海南经济大特区发展的艰难历程,思考良多。就海南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及其战略而言,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人大次会会议(2000年3月)参加海南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太重要了,这几年海南的调整不错,你们这是‘鹿回头’了!”(注:海南日报.2000-3-6(1).)江泽民同志这段话,既是对海南经济特区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肯定,又表明了科学的产业结构战略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海南经济特区基本教训的深刻总结。
一
海南经济特区自创建以来,曾提出过不少带有总体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但特点是不切实际,时效甚短。其中最严重的损失是,由于产业结构战略的失误,海南经济在“房地产泡沫”与“金融风险”中长期低迷,至今才开始有所回升与好转,但总的情况仍然是严峻的,不容乐观。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是邓小平同志的遗愿。海南是祖国的宝岛,有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资源,必须精心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生态,利国利民,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些基本精神,应当是海南经济特区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政策时必须认真与充分考虑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制定切合实际而又有操作性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具有根本性、长期性、方向性及全局性的认识、谋划与决策。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战略。以往对海南产业结构战略的研究不少,有些研究很有见地,但由于情况的变化或当时所需条件的不具备,加之研究过程中的某些局限性,因而缺乏可行性和简要明了的基本概括。
海岛经济是海南经济的明显特点,此种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自我性与封闭性,市场容量小,且资源有限,因而对“两通”(交通、流通)具有更大的依赖性。海岛经济的另一明显特点是拥有丰富可靠的海洋资源。虽然市场经济并不十分强调资源的自我供给,但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商品生产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海南经济特区作为特定的海岛经济,同时还是中国唯一的热作农业基地、热带及滨海旅游度假休闲基地,它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所以,从海南的资源优势出发,考虑到海南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经济发展所必要的支撑,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在于:依山靠海,发展“两通”,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兴岛富民。三大支柱产业是:热带农作及其延伸产业;海洋产业;以旅游业为基础的国际商贸业。这里所说的热带农作及其延伸产业,既包括广义的农、林、牧、副、渔业,又包括以热带农作物及其特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及其他有高附加值的轻加工业,如橡胶业、饮料业、海洋食品业等;海洋产业当前主要是以南海石油为依托的石化工业、近海养殖业、传统渔业等,当然以后自然还会发展以海洋为对象的高科技及其他深加工业,包括远洋捕捞及其加工、海洋制药、海洋生化、航运、修造船、海洋勘探等;商贸业要以热带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为基础,背靠大陆,面向世界,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至少要尽快发展成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贸易与金融重点发展地区。实现这一战略,从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而言,就是“依山(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海南岛3.4万平方公里陆地)靠海(以海南岛为中心的广阔海洋)”;从发展的突破口与优化经济环境(包括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而言,就是“发展两通”;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向与目的而言,就是“兴岛富民”,兴岛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富民。简言之,即抓住“两通”,念好“山海经”。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是手段与目的统一,是资源优势与目标模式的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与发展方向的统一,是从海南的现实出发,既有客观依据,又可实际操作。
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海南地方产业结构,既是海南经济特区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比较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这一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发展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一致的;第二,与海南的现实及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的要求相一致;第三,与适应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及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要求相一致;第四,与稳定海南大局、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要求相一致;第五,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全局性的战略转变的要求相一致;第六,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政策将实行向产业结构优化倾斜及西部大开发的要求相一致;第七,与当前及今后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相一致;第八,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及市场规律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在海南建立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地方产业结构,并不排斥有希望、有潜力、有支撑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制药工业、机电工业、建材工业等。但明确海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重点及产业结构的支柱与主体,无疑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的。
二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必须贴切把握海南的实际与特点,不忘前车之鉴。教训于人们的启示应当是深刻的。
启示之一,在实现海南经济特区产业结构战略的进程中,“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举足轻重,必须置放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妥善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面临的是如何使海南经济特区的农业迅速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海南经济特区虽然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是,依然存在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制转轨问题。经济体制的转轨,势必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离开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农村的旧经济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要进一步变革农村的生产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由于其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差,资金投入缺乏,科技进步缓慢,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因而长期耕种同样的土地、种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采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并不能迅速而又有效地推动和促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改变。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在潜力发挥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有更多的后劲,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粗放式的经营以及商品率很低的状况,不能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专业化、联合化、规模化、集约化将使“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有前途,从而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第二,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所在。首先是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育市场经济意识;其次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再次是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认识专业化与联合化的意义。在海南经济特区,如同全国的情况一样,人口中大多数是农民,1994年农业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7%(全国1990年为73.8%),而农业劳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又从事传统农作。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与改造农民的过程。一方面,改造传统农业,促使农业的发展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另一方面,改造农村经济,引导农民由自给半自给转向商品经济与市场化。农业工业化,自然也就集约化、市场化了。农民在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样也就“脱胎换骨”了。
第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海南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乡镇企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离土不离乡”,即促进了农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加快了农业的工业化进程,又不给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带来麻烦和困难,同时还相应地解决了农村城市化的一系列难题,并极大地补充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许多不足。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比较顺畅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同时也为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开辟了现实途径。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建立生活小区和完善社会服务系统,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个小城镇,若干个这样的小城镇网络,便可形成一系列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卫星城的发展,卫星城的发展又推进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样,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着工业化,其突破口与生长点均在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第四,重视农村金融工作的管理与指导。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金融工作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农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不能不重视农村信用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足够的重视,支持他们严肃经营、科学管理,各级政府以及国有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第五,加强琼台、琼港经济合作,首先在农业方面开拓领域,特别是在引进农业开发资金与技术方面多作努力,注重全方位合作与“全年候”合作,在经济特区的“特”字上多动脑筋,下足功夫。
第六,强化海南热作农业的反季节特点,既要注重海南经济特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热”的特点,更要把握好“反季节”的优势,紧紧抓住、抓好保鲜、储藏、运输、营销等环节,以“绿色通道”为依托,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启示之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商贸业以及国民大众的休闲度假结合起来,走集团化、网络化、民众化的道路。
海南的大海、沙滩、阳光、空气、椰风果香、黎苗风情以及五指山、万泉河都是很有旅游吸引力的,热带滨海旅游业发展有前景,有潜力。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往往是在“父母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之后,并且在国民收入水平也相应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规模发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生产力的相当发展,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相当提高,旅游业发展是极为困难的。当然,以旅游业为龙头或支柱的个例是存在的,但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据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风光的、风俗的、历史的、文化的,也可以是经济的、政治的或军事的,总之要具备独特性。此外,旅游业的发展还必须具备优雅的软环境、方便的交通食宿和齐全的服务系统。目前以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必须花大气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与困难:其一,基础薄弱,没有相应的基础产业与主导产业的支撑,特别是恩格尔系数达不到相应的绝对值。其二,设施不配套,软环境欠佳,单纯的吃、喝、玩、乐,“走马看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其三,交通不方便,特别是在背靠大陆的国民旅游方面,过海铁路还一时难以解决,因而造成旅游成本太高(乘飞机过海)或加长旅游时间(乘船过海)。其四,特色不明显。海南的椰风海韵在全国虽有一定特色,但放到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考察,则基本无特色。而以椰风海韵、吃喝玩乐为基本内容的风光型旅游,对国内收入不高的国民来说,有向往而无财力者多,对国外游客来说,实际上没有多少吸引力。其五,与商贸业的关联度很低,暴利与欺诈现象严重。虽然近年来经过大力治理,但强买强卖,以次充好,伪劣假冒,欺骗抽水,暴利回扣等情况时有发生,败坏个别旅游企业的信誉事小,污染海南旅游大环境事大。其六,旅游企业单兵作战,游击习气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并不意味着海南根本没有必要发展旅游业,而是说,应该实现“五个为主”,即国内游客为主、国民旅游为主、深层次开发为主、综合配套为主、突出特色为主。海南旅游业要顺畅发展:第一,要深入研讨海南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关键是把握岛情,真正从海南的实际出发,冷静而又科学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第二,要下功夫搞好社会治安与旅游监管;第三,要优化旅游氛围,首先是文化氛围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第四,要坚决把过高的物价降下来,制止暴利、惩治欺诈。第五,推进旅游业发展的集团化、网络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客源与流向,缩小旺淡差距,延长留岛时间,并从旅游消费方面入手强化旅游业与商贸业的关联。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涵养旅游资源,万万不可竭泽而渔,坚决制止以自然资源、优美环境的巨大浪费与破坏去换取经济指标的某些所谓增长。
启示之三,海南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绝对不能够忘记海洋,忘记“蓝色国土”的开发。
既然海岛经济是海南经济的明显特点,拥有丰富可靠的海洋资源,因而海洋产业将前景广阔并大有作为。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要有大手笔,大思路,大动作,尽快制定“兰色战略(计划)”。当前主要是以滨海旅游、海洋探险、近海养殖、远洋捕捞、海洋生化、海洋制药以及航运、港口经济为发展重点,当然更要注意以南海石油为依托的海洋石化工业的发展。远期可以海南岛丰富的港口、码头资源为依托,从修船业开始着力发展造船业,面向世界,发展海洋高科技。海洋产业是前途无量的产业,是海南的希望!人类不但永远离不开海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日益关注海洋,向海洋进军!
发展热作农业及其延伸产业,发展以旅游业为基础的国际商贸业以及发展海洋产业,没有现代化交通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因而,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陆岛铁路通道极为关键。粤海铁路固然重要,但西南铁路大通道打通后,桂海铁路的重要经济与战略意义,不可小视。而且桂海铁路成本大大低于粤海铁路,一旦接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启示之四,海南经济特区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即将进入WTO,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西部大开发)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海南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战略要面对海南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既要建立特区新概念,培养特区新优势,又要重视困难,面对现实。
首先,结合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转换思维方式,整理发展思路,重新确定海南经济特区的位置。我国五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且已都具规模,但仍大有文章可作。文章的核心在于向“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效益,要优势。这就是说,随着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弱化与消失,特区要依靠自己已形成的新经济体制优势,而首先是发挥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具规模的长处,上科技、上质量、上效益,进一步构建与塑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政府形象,从而创造良好的特区软环境。
其次,从海南实际出发,重建信心,艰苦创业,着力在规整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方面下功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海南又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因而向海南的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已初具规模要优势就具有必然性与可能性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内在优势可以无条件地外化,也不意味着只要有了市场经济就有了一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互相胶着时期,要强化市场经济,使其优势及“价格、竞争、供求”三大机制得以发挥,首先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要规整市场经济秩序,在坚持经济活动公正、公开、诚信、有序原则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价格管理,尤其要反对暴利行为和商业欺诈,维护市场经济的法制与信用性;要贯彻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利益精神,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为企业的正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系统;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行国民待遇原则;要规范政府行为,把政府行为引入依法行政的轨道;也要加强社会的治安,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健康;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有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
第三,认真贯彻“跨世纪的两大战略”与“两大根本性转变”,从而使海南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各方面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跨世纪战略;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两大根本性转变。在实施海南产业结构战略时,不仅要考虑科技与教育的因素及其影响,而且要平衡当代需要与未来需要,关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诸因素及其平衡;不仅要考虑技术创新,而且要坚持制度创新,把海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建立在创新与集约的基础上。
新世纪开元,在海南经济特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注重历史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给我们提供的启示,对大特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百利而无一害。
收稿日期:2000-12-22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