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视野中的中学文学教育命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视野论文,命运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使用,文学教育在中学的彻底“复苏”,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探讨高考作文命题视野中的中学文学教育命运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体制下,不管你承认与否,中学文学教育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掌握于高考的那一纸试卷中的。
一、文学曾经受到百般冷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既然是艺术,那么它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想象和虚构。文学的基本体裁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我们从高考作文标题和要求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拥有的文学自由度。然而,在相当多的年份的高考中,文学是被拒之门外的。我们来看一下“文革”前全国高考作文题。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最努力地工作”;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1961年:“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记事”;1965年:“论革命与学习”“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等。在写作这些充满浓厚政治色彩的命题作文时,考生是很难也不敢展开想象的翅膀的,更不用说“神化般”的虚构。作为全国高考作文题,讲究“政治性”,讲究“主旋律”,并没有错,只是太“过”了。
“文革”之后,有相当一段时间,高考作文与文学的距离也是比较远的。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那年的高考是在比较“乱”的情况下进行的,作文题五花八门,但是,讲究“政治性”的总体倾向并没有多大改变,如北京市:“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湖南省:“心中有话向党说”;安徽省:“紧跟×××永唱《东方红》”;江苏省:“记一个苦战攻关的人”等。这些作文题与当时社会背景是一致的,它们与“文革”前的高考作文题并没有多大不一样。
往后的一些年份,高考作文中,“虚构”与“想象”也一直是一个“禁区”。有的年份,在其作文要求中对不能写成“文学作品”更是做出明确规定。1982年全国作文题“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不要写成诗歌或其他文体。1983年高考作文,根据“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一个地方”的漫画写一篇说明文和议论文,要求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1990年以前的全国高考作文,就文体而言,是议论文一统天下。在这样一种形式下,文学在高考中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诗人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可以这么讲,考生在建国后的前40年的高考作文中,是不允许也是极难发挥文学想象力的。在这样的作文命题背景下,文学的遭遇是尴尬的,甚至有点“惨”。
二、高考大门缓慢地向文学开启
上世纪90年代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潮日益深入人心,改革和开放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贯彻执行,人文精神大讨论,创新教育大力提倡,这也势必影响到教育,影响到高考。这样一种思想在高考作文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体的放开。“1997年以前对文体要求较严,1998年则‘文体不限’,只要不是诗歌、戏剧、小说即可,1999年更进一步,只要不是诗歌即可。到了2001年,连不写诗歌的限制也取消了。文体限制的减少,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1] 随着文体的放开,学生发挥的自由度增加,文学作品在学生的高考作文中便应运而生。而且,好的文学作品还很容易获得高分。
在上海的高考作文中,对“文学”的“解冻”要早一些,步子也大一些。上海自1985年起实行高考单独命题。在1986年时,便出现了一道文学味很浓的作文题:评论歌曲《十五的月亮》歌词的艺术特点。1990年的大作文“时间啊,时间”,要学生运用抒情想象,把自己对时间的珍惜、对青春的酷爱等感情写出来,写作空间非常大。1998年,要求改写冰心的小诗《春水》。这些大胆的尝试,为全国高考作文的改革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未来:充满希望
从以上高考作文与文学关系发展的脉络来看,文学在高考作文中的前景是让人乐观的。事实上,我们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依此大纲编写的教材中,也能看得到文学在高考中的前景,因为,教学大纲毕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新版“大纲”和“教材”对文学教育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具体的规定。
2002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学教育相关的描述有:
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
根据表达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在根据2000年版语文大纲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说明”中,与“文学教育”有关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
重视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全套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按文体编排,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按文体兼顾历史的发展顺序编排,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2/3是文学作品,按作家编排,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说明”中,对“教材结构”作了如下描述: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二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第三、四册),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册),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其目标是通过三个阶段的文学教育,形成从“欣赏”到“评价”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内容序列。
上述新版大纲和教材中有关文学教育的规定或描述,足以说明文学教育在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谓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们认为,此种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而达成的共识。这样的“大纲”和“教材”势必影响到高考命题,更会直接影响到高考中的“重头戏”——作文。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找到文学在高考中充满希望的理由。
四、结语
文学与人是相伴相生的,具有神圣的意义。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其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幸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教育,担负着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文学教育在高中得到重视,文学在高考作文中日益展现出其“锋芒”,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然,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高考直接影响中学文学教育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在其作文题中,文学的因素还是不多的,如何在作文命题中,体现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精神,仍有一段极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