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管理科学发展的总体需求与基本条件分析_体育管理论文

我国体育管理科学发展的总体需求与基本条件分析_体育管理论文

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及基础条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学科论文,总体论文,条件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体育管理学学科是在体育管理活动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步从现代体育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分化出来,进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虽然它在我国从产生到现在还不到20年,但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11届亚运会成功举办和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跻身于世界四强之列以来,体育工作越来越多地需要体育管理学科的指导,尤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从“办体育”向“管体育”的转变中,体育事业越发需要科学管理。“科技兴体”战略思想的提出预示着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必将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体育的许多方面出现了“需求”矛盾。表现为一方面体育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分配难,这是由于我国体育界对管理现实认识不足,不重视科学管理造成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求大于供”,这是由于缺乏教育和培训以及我国体育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这就影响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而阻碍了体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体育管理现状,并着眼于21世纪体育管理发展趋势,从实践、舆论、管理研究三个方面具体探讨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及当前的基础条件,以寻求新的学科发展途径。

1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现状不容乐观

1.1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需求现状需加以改观

自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体育管理专业以来,北京体育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也相继成立了体育管理专业(现为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专业)。全国仅此3家院校培养体育管理人员,每年向社会输送110名左右的毕业生,然而在这为数不多的体育管理毕业生中,只有极少数学生到相关体育机构和组织中工作。这反映出我国体育界对管理认识不足,科学管理体育的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需求需加以改观。一是提高对科学管理体育的认识,二是扩大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规模。

1.2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舆论需求需加以科学指导

体育宣传工作、影视工作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喉舌,它能激发人们投身于体育事业的激情,也能使体育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从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的许多报刊、杂志仅仅限于对体育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局限于比赛项目平铺直叙的预测、分析等方面,缺乏从管理学角度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缺乏体育理论知识作指导,因而只能从管理比较好、比赛成绩优秀的运动队中提炼出管理理论,总结出来的经验既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也不能指导教练员、体育管理者改进工作。因此,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舆论需求需要科学管理的指导,以进一步增加宣传报道的含金量。

1.3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管理研究需求状况需加以完善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管理研究需求表现在体育研究机构(主要指体育局系统研究饥构)、高等体育院校的学者(包括高师体育系)、体育管理者的思想、操作手段等方面。目前,这三方面的管理研究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表现在体育总局系统研究机构重实践,轻管理理论;高等体育院校学者则重管理理论,轻实践,缺乏对普通教练员、运动员思想和观念的研究。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缓慢。因此要使该学科健康发展,管理研究需求状况必须加以完善,逐步走体育研究机构和高校体育学者相结合的道路。

1.4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实践、舆论、管理研究需求需形成合力

为改变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状况,实现转型期对体育工作的科学管理,体育总体需求应以实践需求为主体,吸收真正的体育管理者进入体育界,使他们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体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转变轻视科学管理的观念,重视管理人才,增加体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含金量”。另外,兼顾舆论和管理研究需求,提高报刊、杂志等工作者的科学管理水平,将理论型学者和实践型学者结合起来,使实践、舆论、管理研究需求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以便共同构成“需求力”,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2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成熟阶段

2.1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条件分析

2.1.1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条件

自50年代以来,我国吸收前苏联的政府型管理模式形成了“举国体制”。该管理体制的特点是:1)政府行使全部管理权;2)国家承担全部经济义务;3)行政手段是主要的管理手段。由于这种体制与当时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致的,因而发挥了很高的效率,用极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于短时期内在旧中国的废墟上重建了新中国体育大国的地位。然而在社会发展中,随着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举国体制”的优势逐步丧失,原有的不足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渐显露;国家统的过死,大大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80年代以来,我国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试点成立了乒乓球管理中心,其次是足球俱乐部。试点后我国成立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各单项协会以及职业俱乐部、高水平俱乐部。使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由“举国体制”逐渐转向国家宏观调控,依托社会,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结合型管理体制。

但就目前的管理体制而言,在责、权、经营、环境、管理、利益、对外关系、运行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管理部门功能重叠、管办难分、藕断丝连,腐败现象严重。这是由于它的管理层次多,容易功能重合,以需要很长的磨合期,同时各层次的利益结构都在寻找各自的利益,难以统一思想和行为。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改革不彻底,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必须深化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2.1.2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我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现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率比较低,这也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确阻碍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行体育彩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全)来改变这种状况。

2.2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知识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

2.2.1 现代科学技术能拓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视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社会日益复杂,如何使我国新兴的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赶上体育变革的步伐,乃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在现代科学技术上,该学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1)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尚未被用于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使该学科处于徘徊发展阶段;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交叉学科的研究日显重要。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无疑是一种补充,而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却常常忽视它。以至于该学科研究视野狭窄。为此,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必须借鉴、移植、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注意吸收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专家理论等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知识和新增学科的理论,从而拓宽研究视野。

2.2.2 古、近代以及建国后的管理思想经验和理论有助于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有哲理的论述,这对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大有好处。无论是儒家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还是兵家的战略战术,以及道家的辩证观、认识论,均可为现代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而丰厚的理论资源。此外,建国后,某些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同样有助于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例如:大庆油田的大庆人本管理;邯钢的成本管理;振海华集团的风险式管理;海尔集团的质量管理;长虹的名牌战略管理等等。在体育上,曾经获得世界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的系统训练与人本管理,马家军的“家长式”管理等也能丰富我国体育管理学理论。因此,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理论的发展必须合理吸收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达到古为今用,殊途同归。

2.2.3 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思想有利于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取长补短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要加快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成果。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学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彼得·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琼·伍德奥德的权变理论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对于完善我国体育管理学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60年代日本的精神管理、美国的法——理——情管理(议决为规划的基础,协调为组织的基础,诚信为领导的基础,命令为控制的基础,重点在事);80年代日本的Z型组织管理、美国的体育精神管理等均有利于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取长补短。

2.3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教育和培训需加强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培训规模不大。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仅对省、市、区以上的体委主任进行过培训,而县级、高校体委主任这个层次尚未进行过培训,而这个层次的管理人才又是开展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重要保证。因此,目前的培训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朱熔基同志指出:“管理科学是提高效益的根本途径,管理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实施管理培训工程是当务之急”。为了向体育管理要效益,必须加大教育和管理培训规模。

2.4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保证——研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当前,我国体育管理研究机制还不健全,全国的体育科研机构亦不尽合理,管理者和管理学者处于分离状态。研究机构有大量对中国竞技体育的个案分析,却较少有对中国体育管理的整体研究;有对古代及西方的概念大量搬用,而不注意其特定的科学内涵和文化意义;静态的短期的封闭的研究多,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却十分有限;没有形成“发展体育事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体育科技工作必须面向体育运动实践”的良好氛围;没有建立起科研与体育实践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工作的科技含量不高;还没有走发展内涵的道路。凡此种种,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此,在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完善研究机构。

2.5 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深层背景墓础——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上多有建树,同时,华夏文化也有封建糟粕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管理相融合的研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宽容的胸怀,坚持求实的精神,采取扬弃的态度,丰富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2.5.1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合理吸收其精华

首先,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兼顾道家、法家、兵家,刚柔相济的特色。其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对管理工作很有帮助。它主张管理所采用的管理手段主要应该是“感应”和”教化”。就是说,借助正面教育和启发引导,使被管理者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通过自我修炼和自我约束,服从于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这对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很有益处。道家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管理思想,体现管理工作要顺其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法家以“法治”为基础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完善体育市场的法规,兵家的战略战术思想成为今天我国体育产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宝藏。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系统观有利于我国对体育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从价值取向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可供现代体育管理借鉴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十个问题:1)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问题;2)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3)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的研究;4)关于人的欲望和人的需要问题的研究;5)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的研究;6)关于“人和”的思想;7)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8)关于用人的研究;9)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10)关于怎样运用权利的研究。

2.5.2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管理学科之间的冲突

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带有封建色彩,它们必然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有时甚至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这对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两千年来形成的“王权”思想与民主管理相冲突;“中庸”思想与公平竞争原则相冲突;垂直观(经验观)与科学观相冲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与开拓进取相冲突等。针对冲突,要抛弃那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容的思想,抛弃不利于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观念,继承现代社会所崇尚的有利于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思想、观念。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现状不容乐观;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改变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总体需求及基础条件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对管理知识、管理人才重要性的认识。2)体育学者应深入实践,从具体实践中提炼管理理论,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管理者应加强科学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管理水平;3)合理吸收与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思想以及我国古、近代和建国后的管理思想和理论;4)扩大体育管理教育和培训的规模;5)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合理吸收其精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管理学科之间的冲突。

标签:;  

我国体育管理科学发展的总体需求与基本条件分析_体育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