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区分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如何正确区分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如何正确区分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如何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分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无论是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教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都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一方向上进行探索的文献并不多。本文也只是一个起步,与其说是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答,不如说是明确提出了这一问题,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的相关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人士的重视,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

一、为什么要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

教师在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既可能是心理问题,也可能是品德问题,还可能是学生的发展阶段性问题。认识学生的行为问题本质,分清学生的行为问题类型,有助于教师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否则,不但教师空费力气,甚至还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因为有多动症,上课不遵守纪律,教师错误地判断该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破坏集体,有意为难教师,于是对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给予一定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该生原来的多动行为。又如,一个中学生有抑郁症倾向,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但是,这位忧郁症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思维障碍,可以坚持学习,可以生活自理。由于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以为这种学生是闹情绪、对现实不满,思想有问题或者人生观有问题,于是对这位学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费时费力,却不见一点效果。

上述两个例子就是混淆了学生的两种行为问题,将心理问题品德化。这种做法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生行为问题的四种类型

1.典型的心理问题

人们所理解的“心理健康”,大致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自我意识客观;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生态度积极等。

中小学生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在人际交往上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惹,时时处于攻击状态,别的同学笑,就觉得是在笑自己,于是就冲那个同学吵;在性格上有些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教师批评几句就想跳楼,当不上班干部就想自杀;在学习上容易焦虑,一到考试,脑子里就出现杂七杂八的怪念头,像“我的笔不好用,怎么写的字这么难看?”“这个题目是否出错了,怎么读了三遍还不懂”等。

2.典型的品德问题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中小学生出现的典型的品德问题包括:有意破坏班级纪律,借打闹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倚强凌弱。如,将自己的鼻涕涂于前桌同学的头发上,当监考教师发现他看周围同学的答案后,用很难听的话谩骂教师等。

3.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交织

学生中很多问题是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交织。心理健康问题会引致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可能引致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避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同时混杂着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行为简单归结为某种单一因素。

心理问题引起的品德问题。如:有一个学生,从小连续受过伤害,对周围人极不信任,觉得世界很黑暗,形成了消极的、敌视的、歪曲的世界认知图式。上学后她学习很好,也很有能力,还是个班干部。她会主动帮别的同学打水,但是同时她又会偷偷往水里吐口水。

品德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如:有个女生经常偷同学的东西,后来又发展为偷别人的手机,然后再卖掉。久而久之她的偷窃行为成了一种习惯,发展到不偷手机不舒服,恋上偷手机的行为了。

4.学生的发展阶段性问题

上一部分的讨论大致局限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范围,但心理学远不止于这些,它更多的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也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扰视为成长中的自然障碍和机会,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变化,克服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从以上着眼点出发,我们必须把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的阶段发展问题和心理障碍所引发的问题加以区分,不要将学生的一切问题都归为品德问题或“心理问题”。在此提出几种经常出现的容易被混淆为心理问题或品德问题的心理发展问题。

认识偏差问题。有位班主任曾片面地断定:“认为自己学习好就必须当班干部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根本不能算心理健康问题,最多是认识偏差。在实际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即便是教师或其他成年人也会时常产生这一类认识偏差。只不过在青少年阶段,认识偏差问题更为普遍罢了。一般的认识偏差不能算是心理健康问题,除非这种偏差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形成认知上的固定的扭曲图式,经常性地影响当事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导致情绪障碍。

好奇等因素引起的问题。好奇心重是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有一个女生,为了检验学校到底能否侦察出谁偷东西,于是去偷了同宿舍女生的钱。这种由好奇心驱使的行为还不能算是心理或品德问题,她干了一件荒唐事,但她长大后不会再做这样的荒唐事。有一个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坦白陈言:“在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同学拿来一支钢笔,觉得很新鲜,于是偷来教师的墨水瓶送给他。当时只是好奇,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当时教师很明白,虽然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但并没有上纲上线。到现在我对那位教师还心存感激。”

成长变化中的自然现象或暂时状态。有一位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曾做出以下断言:“一女生把自行车钥匙落在教室内,教室门已锁,一男生爱慕该女生,二话没说,破门而入。这是心理健康问题而非品德问题。”其实,以不适当的方式在异性面前逞英雄,就像在异性之间互递纸条、表达爱慕之心一样,是青春期心理发展阶段的常见现象,如果被大惊小怪提高为品德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都属于不了解青春期的发展特点,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又如,和父母吵架,不听老师的话等等,这些都与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有关,是青春期成长中常见之事,过了这个阶段学生自己就调整过来了。

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幼稚和不成熟表现也不应该属于品德与心理问题。例如,初一女生小徐在小学时当过班长,当她进入一所重点中学后,没有当上班干部,而她的几个小学同学,有的当了班干部,有的学习成绩超过了她,这使小徐心理上很不平衡。小徐一方面在同学中传播某某同学的坏话,有时还向老师“打小报告”;另一方面,在某某同学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上打叉,搅得人家没法安心学习。后因同学发现了她的不良行为告诉老师,老师才陪同她来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分析得知,小徐的心理还滞留在“自我中心”的阶段上,习惯于别人围着她转,习惯于别人“宠”她,一旦条件变了,她没有重新看待环境,积极适应环境,反而用“攻击”别人的机制保护自己,没有走向成熟。所以,老师如发现学生有异常举动,一定要置身于情景之中,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不要着急下结论,通过耐心与学生交谈,寻找真正的“症结”所在,然后再“对症下药”。

三、如何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的区分虽然重要,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却经常遇到困难,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初步的标准,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探讨。

1.品德不良行为求取实际利益

品德不良行为有明显的利益动机,这类行为不仅一般地违背公共行为标准,而且存在利己目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偷窃固然也违背公共行为标准,但偷窃者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动机,他偷来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当作商品交换,可以说是无目的、无动机的。

同是偷窃行为,品德不良的偷窃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出于这一目的,只要可能,偷窃者总是会偷最值钱的东西。对比来看,有心理疾患的偷窃癖却并不在意偷到的东西如何值钱。他所追求的只是心理满足,在偷窃行为过程中有释放感和满足感。

此外,有一类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行为对别人根本无害,受到伤害的倒是行为者本人,如一个具有洁癖强迫症倾向的学生,不断地洗涤,既浪费了时间、洗坏了皮肤,洗涤短暂的满足还导致了更强的焦虑。

2.心理问题行为具有强迫性

一种行为,几个同学聚会,玩得高兴了,到了半夜也不睡觉,在宿舍里大呼小叫,吵得满楼道其他宿舍的学生都无法入睡,这是缺少公德的行为。另一种行为,某些人每天夜里不出来在楼道走几圈,就无法回到床上入睡,这个人的古怪行为很难自控,是由“偏执、强迫”特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

通常,偷窃是品德不良行为,出于获利的目的,偷窃者自己只要愿意,就可以不去偷窃。偷窃癖患者则相反,他知道不应该去偷,但却无法控制内心想偷的顽固的冲动。这种偷窃冲动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即带来满足。偷完之后会后悔,却又重复去做。

心理问题行为正如上面事例所示,具有强迫性,难以自控。

3.价值判断的差异

品德不良行为有时来自是非不分,价值系统紊乱,与所在社会的规范要求相悖,行为人不认为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心理伤害(如唾骂、叫诨号、伤害感情)和涉及公平、公正的行为(如拒绝分享、偷窃、弄坏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他认为做这些事对他来说并不耻辱,反而十分荣耀。一个纯粹的心理障碍者的问题行为则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心理机能的降低。一个抑郁症患者,心理机能受到损伤,导致社会适应差,生活无兴趣,工作出差错,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但他在品德判断方面与常人并无不同,他没有丧失是非观念、道德观,不会去故意伤害他人。

4.心理问题有时有生理原因

心理健康问题有时有生理原因。例如,有研究证明,大脑中的五羟色胺浓度偏低,人就容易产生冲动,冲动时产生的某种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每次冲动时就会产生同样的行为,偷窃癖的偷窃行为就是如此形成的。

品德问题则不涉及生理因素。品德以国家、社会、文化为本位,我们是根据一个社会的共享规范来判定品德不良行为的。

如何正确区分学生的行为问题在现实中更为复杂难辨,本文涉及的多种问题也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论者参与这些问题的研究,以便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标签:;  ;  

如何正确区分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