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工程建设对高质量混凝土需求的增长,在工程施工中,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程质量。然而,部分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存在问题,相关责任单位质量把关不严,导致预拌混凝土原材料控制不严格,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密,从而造成部分混凝土质量事故或缺陷时有发生。因此,文章从监督管理和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角度,提出提高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对策,以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措施
引言
由于混凝土的固有特性,决定了混凝土具有初凝时间短,硬化速度快等特点,因此,从混凝土的拌制到现场的浇筑完成都要注意时效性。此外,预拌商品混凝土在质量上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对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
1.预拌商品混凝土的特点
就预拌商品混凝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第一,预拌商品混凝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随着混凝土搅拌设备及拌制工艺的提高,预拌商品混凝土加快了混凝土的发展速度,并且预拌商品混凝土所使用的材料质量比较高,施工工艺较为创新,有着精准的配比度,在检测过程中也非常严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为建筑物的建设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为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作出贡献。对建筑企业来讲,由于受现场施工场地的影响无法建站,就需要购买预拌商品混凝土,并且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此在生产预拌商品混凝土时,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模式,积极有效地促进新型技术的发展。第三,减少工程建设的施工时间。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的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可以避免现场建站、材料购置及存储、混凝土配比试配、混凝土拌制等流程,从而减少工程建设的施工时间。另外,还能减少资源材料的浪费现象。在以往施工中,由于混凝土配比不合理,导致在制作混凝土的过程中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通过合理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第四,预拌商品混凝土集中、指定地点的形式,能够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混凝土使用过程中,可以减少混凝土拌制过程产生的噪音和粉尘的出现,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的现状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质保控制不严谨,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人员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及质量意识淡薄,也是造成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与技术缺乏创新,检验方法不太完善,导致在记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都会造成商品混凝土在质量上得不到保障。所以,要想提高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就要积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
3.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
3.1原材料管理
混凝土生产原材料的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为此,在原材料控制中应设置专人负责。在原材料接收过程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标准,严把原材料入场关,要求厂家提供原材料的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按批量委托检测机构对材料进行复检,复检合格方可使用。粗、细骨料确保级配合理,含泥量、杂物含量符合标准要求,存放场地有必要的遮雨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搅拌用水量;散装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有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等,并根据不同厂家、不同品种和强度等级分批存储,且出厂不宜超过3个月,超过3个月的应经复检合格,方可使用。同时对原材料进行规格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批次等信息的明确标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粉料使用采取“先入先用”的原则,并进行每日(月)用量及库存量的统计与标识,做好原材料使用跟踪、记录。
3.2搅拌站计量系统管理
搅拌站初装完后,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委托属地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对搅拌站计量系统进行校验,检定合格并将计量检定证书、合格证张贴在操作室显著位置,并定期检定。在使用过程中,每月自检1次,每一工作班次开始前,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并做好记录。当进行大方量重要部位施工前或计量部件更换后都应进行计量系统的校准。
3.3材料进场要求
为了保证最终生产混凝土的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了解原材料的类型,根据原材料存储和概况资料等,做好进场管理工作,为了避免出现杂质或者其他现象,对成本影响评估。此外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对数据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检验阶段,进行复查,根据管控要求和范围要求等实施,在后续阶段发挥管理最优化作用,能符合要求。
3.4混凝土生产过程控制
接到施工任务单后,管理人员要及时核对所需混凝土的标号、方量、需用地点、浇筑方式、特殊要求等信息,并下发生产任务单。搅拌站操作人员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信息要求,将经试配合格的混凝土配比录入微机控制系统,并核对录入数据,生产过程中根据骨料含水率情况适当调整搅拌用水量。高寒地区宜采用不超过60℃的热水搅拌;高温地区宜采用1~4℃的冷水搅拌。混凝土生产开始后,对首盘搅拌的混凝土进行外观、塌落度检测,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后方可继续生产,并留存试样,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质量检测、监督,及填写相关生产记录。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密切观察计量系统、搅拌主机电流变化情况,确保混凝土生产质量稳定。另外,根据资源配合比的应用要求和特点等,提前进行资料调整,只有有充分的准备,才能符合依据要求,在后续调整阶段,结合实际需求概况实施,进行记录后符合要求。
3.5机械设备管理
每班次施工完成后,及时对搅拌站进行清理、搅拌叶片调整等,并做好日常的检修、润滑保养工作,确保机械连续、正常运转,保证混凝土连续供应。
3.6工作人员管理
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很重要,在各项工作阶段,需要具备高标准和高要求,为了满足专业知识技能和模式要求等,在当前审核管理的阶段,定期进行验收,无论是对员工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认真负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这样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和进一步发展工作。
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对预制混凝土生产管理要求提高,结合平衡性因素和其他变动因素,需要制定和采取明确质量控制措施。针对当前质量管理的现状,从生产前的组织准备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材料存储管理、材料进场要求等入手,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满足质量管理要求,促进混凝土生产质量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贺建辉.建筑施工用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10(01):90~92.
[2]斯蒂芬• P •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等译.管理学(第 7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7~39.
[3]钟小宝.浅谈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J].商品混凝土,2015(4).
论文作者:牛爱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混凝土论文; 过程中论文; 质量论文; 商品论文; 原材料论文; 材料论文; 骨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