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意识_设计艺术学论文

论设计意识_设计艺术学论文

论设计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推出由克林顿总统、戈尔副总统签署的强国政策性文件《科学与国家利益》的同时,根据克林顿总统的倡议,在小石城召开全美艺术设计圆桌会议。会议就艺术设计与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美国政府把艺术设计看作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在二战后加入了WTO,在“设计强国”的背景下,依靠高技术、高设计附加值优势,藉以举办奥运等国际重大盛事的有利条件,将一个弹丸之地、资源贫乏的岛国发展成一个经济大国。

中国经济近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规模急剧扩大,参与国际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强。经济的形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艺术设计在整个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现。目前国内几乎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院校基本都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高职学院设立该学科专业的更不计其数。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和逐年扩大的招生数,使该学科的教学准备、教学能力、教学供给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如何确保教学质量,并不断地根据教学的深入从各个方面、角度、层次上去改进、充实、完善和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显然是当前我们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科的特点和现状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交叉性学科。它和理工科、商学、社会学、人文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关系密切。它既要解决设计中物与物之间的技术关系,又要解决物与人之间的使用和审美关系。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的交融、集成是该学科的本质特征。

从国内该学科发展的历史看,艺术设计学科是从传统学科“工艺美术或装饰美术”渐变而来的,前者是大工业背景的产物,后者是手工业生产的产物;前者是培养设计师,后者是培养工艺美术师,其培养的目标主旨根本不同,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有很强的专业意识和敏感性,它的思维方式既不同于纯理性的逻辑思维,也不同于纯艺术的形象思维,它的思维始终集中在创造一种既有实际功能效用,又有视觉审美价值,且又具有很强独创性的物质上。这和艺术创作中注重艺术家的个人感受,强调自我表现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方向偏向纯艺术模式。至今为止,在该学科入学考核的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合理、科学的遴选方式,大多数院校仍采用一般美术类学科的考试办法,使选拔的学生素养偏重于艺术。

由于教学规模的急剧扩大,相应的教学保障系统无法及时跟进,教学所需的实验制作条件无法满足训练的要求:社会、市场环境未趋成熟,教学机制无法形成较为理想的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习条件相应不足,一些实践环节无法落实,也使得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的发展和成熟需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建立、建设的内容很多,在各个方面、环节、层次上都有待不断充实、改进、提高和完善。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学科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艺术设计学科一定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专业意识的培养亟待重视

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是亟待引起各方重视的问题之一。提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1、基于专业意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该学科教育现状所暴露出的问题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是必要的、迫切的。

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指该专业人员在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对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表现出的特殊敏感和自觉意识。

视觉经济意识

艺术设计是视觉审美与技术相结合的活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倡“美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其意义非常深远。美可以陶冶心灵,培育情趣。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美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形成视觉产业,在服务于人类的同时,创造无限的经济效益,既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又增强产品的活力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艺术设计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工业设计对英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我们的政府。”日本著名艺术设计师荣久庵宪司表示,日本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就是不可没有一流的设计家和设计家的事业。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资源消耗低收益回报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后,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集约型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益,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一致。

艺术设计以审美和智能为资源,对产品进行视觉和功能的设计,使其产生附加值和原创价值(知识产权),促使生产活动的层次和经济效益都获得跨越式的提高。

目前,许多著名世界级品牌的产地在中国,但是由于我们仅是做加工制造,故只能得到相当低微的利润,大部分利润为设计提供或知识产权的拥有者获得。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艺术设计在经济竞争中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服务意识

提出这一概念,是相对于艺术创作概念而言的。以抒发表达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看法及理想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情,崇尚富于个人色彩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其创作的价值取向,为满足艺术家个人的内在需求。艺术设计则恰恰相反,它工作的目标指向是服务,为社会的,为人的。

艺术设计是一门关注社会发展,理解生活需求,体察人性追求,勇于创造未来的学科;是一种对社会有偿有责任的承诺;它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集团,服务于人。在服务中它推进社会的发展,创造社会的文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引导人们在新的生活概念中满足自己生理、心理上的冀盼。

美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W·罗斯托(Walt Rostow)认为,大众消费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设计的发展与消费社会息息相关。由于艺术设计师的工作,商品,特别是它们的外观不仅成为功能的载体,而且成为某种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载体。有了消费,就有了服务,就有了艺术设计。只要社会还在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在拓展,在服务需求也就不断地被召唤,以服务为目的的艺术设计就有无限的市场。

功能意识

用于公众目的的艺术设计必须是服从于功能目的的,它们必须在整体上被消费群体所接受,并且具备满足基本需求的良好功能。当一艘巨轮航行良好时,水手们称之为美;当一辆赛车性能超群时,车迷们称之为美;当一把椅子坐来舒适时,坐栖者称之为美。没有人愿意坐在美观但不舒适的椅子上,没有客户愿为美观但不知所云的广告买单,更没有业主愿呆在美观但难受的居室中。所以,艺术设计首先是满足功能的,哪怕再小的局部,都必须服务于整体目的。

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如下意识

1、关心了解生产技术、工艺,对产品有着强烈的功能意识。

2、艺术设计是视觉、科学和技术的合成、交融的学科。

3、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装饰、美化,它应始终与产品的结构、功能设计平行进行。他必须了解产品的整体,对整个产品负责,而非仅对产品的视觉部分负责。曾任德国乌尔姆高等造型学校校长的马尔多纳认为:“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旨在确定工业产品的外部特征,但更主要的却是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它们将产品变成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观点来看的统一整体。”在此,他把艺术设计的基本任务说得很清楚了,我们在艺术设计的教育中也应该明确地把握这一理念。

人性关怀意识

功能意识的实质是人性意识,因为功能服务的对象只能是人。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意识已为人类社会普遍接受。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艺术设计旨在通过其努力,为人们提供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全面关怀。艺术设计中的一切价值假设都是以人性关怀为选择尺度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排在前列的是浅层次的需要,越靠后越是高层次的需求。浅层次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则是幸福和自我满足的需要。人性的这些本能的追求,恰是艺术设计关怀的内容。

包豪斯的建筑设计理念,满足了当时物质背景下人们追求简洁、明快、节俭、效益的动机。保时捷、奔驰汽车和阿玛尼的时尚设计则完全迎合了人们追求时尚、突显身份和标榜个性的心理。一支笔的流线型设计表达了对使用者手感的关怀,一份米灰色调报纸的设计则包含了对读者视觉的关爱。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当你用人性关怀的意识去揣摩,去发现,去创造,你一定会找到艺术设计的内容和灵感。人性关怀是艺术设计事业永不枯竭的市场源泉。

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产品从概念的产生(艺术设计师从市场的需求中产生未来产品的概念),到设想其生产制作的可行性(观念、技术、工艺、生产成本和社会消费能力)到想象未来产品的雏型,画出草图,制作模型,到从技术角度向技术设计师求证实现的可能性,并由技术设计师根据目标要求设计产品的技术结构,再由艺术设计师与技术设计师对产品的技术功能与造型外观作出协调和调整,然后产品将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投资方、生产方、销售方和消费方)进行价值论证,如功能性、舒适性、审美、市场方向、消费群体、生产成本,性价比等。在整个设计的流程中,设计师始终在和一个群体共同工作,他的每一个创意、每一个想法都必须同时获得上述群体的认可和理解,同时,他(她)也需有充分的理性、真诚、耐心、宽容度来接受、包容、理解、协调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波士顿赛尔提克篮球队的球员罗素曾经如此描写他的球队:“就像其它专业领域一样,我们也是由一群专家组成的团体,我们的表现依靠个人的卓越以及团体的良好合作。我们都了解彼此有互相补足的必要,并努力设法使我们更有效地结合”,“一般认为这些球员多数是性格古怪的,绝不是那种能跟别人打成一片,或刻意迎合别人的人,但是他能在球场上打出如此登峰造极的精彩配合,那种高度的默契,不是因为友谊,而是一种团队关系。”罗素说。

这是一种真正的职业意识:人们不必为友谊而合作,但必需为共同的工作而合作。工作的使命是不应该具有排他性的。

所有人的工作都仅是团体工作的一个部分,未能整体搭配的团体,许多个人的力量一定会被抵消。凝聚的团体将会把团体的目标变成个人目标的延伸,使团体和个人的能量都放到最大化。

建议

1、加强专业教育

加强专业教育,尤其是学生入学之初对其进行较为整体的、深入的专业教育,对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很有必要。

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学科大多设置在美术学院内,生源来自于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考生。据我们在专业报名时所作的随机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对该学科了解甚少。也就是说,这些考生对入学后将面对的学科专业是缺乏认识,没有准备的。无法及时进入角色,这就使得一些专业课程的设计意图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在入学之初,加强专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就本专业的学科背景、专业性质、研究范围、价值追求、人才特点、行为方式等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教育,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觉的专业意识。

2、重视文化素养

从目前艺术设计专业选才标准看,重美术基础,轻文化素养。从长远看,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后劲不足。较高的文化水平(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水平)是从事该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的基础。由此:A、提高入学文化成绩门槛,保证人才的基本素质。B、重视学生文化课的配置结构和修学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人文、哲学、社会学等课程外,自然科学的课程也可考虑在内。国外的设计学院,只要你是修学位的,都有部分思想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学分是必修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质条件和专业的适应性。

3、构筑合理的课程构架

由基础知识、基础技术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四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纵向构架,将保证该专业学生知识的宽度和研究的深度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其中A、基础层面的知识要求宏观、宽泛。学生有无潜力、后劲,和这个层面的知识积累很有关系。B、基础技术知识对该专业的学生十分重要。该专业的操作性、技术性很强,设计和制作的实现都依赖技术。C、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的主干课程。学生将在这一层面的学习中获得对本专业的主要认识。D、专业技术和实践课程是处于最上端的具体化专业课程,它是紧跟学科的发展,变化快,更新快,相对不稳定又最具学术含量的课程。

4、针对性的智能开发和训练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艺术设计是集产品功能设计、使用舒适设计、外观审美设计于一体的综合设计。功能设计是技术、经济因素的总和;舒适设计是人体工程学因素的总和;审美(视觉)设计是审美因素的总和。同时,作为设计的延伸部分,它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无论是何种类别的设计(视觉传达、室内外环境、工业产品、空间建筑等)它既受到文化的限制,又在创造着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并通过设计改变着文化的价值取向。这是项复杂的工作,在智力层次上,需要思维上有极强的统筹、兼顾、协调能力,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注意力,概念、视觉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在技能层次上,需要具备吸收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与活动层面上,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作开发能力,组织能力,交往共事能力等。

上述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互动的过程。科学的智能开发、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对象在实践中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专业敏感,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的气质和自觉。

5、创造必要的实践条件

中国经济的发展呼唤着艺术设计教育,但并未为它到来做好应有的准备。经济环境、企业机制、生产观念和市场现状,都未给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让受教育者去直接感受社会需求,直接了解市场行情,直接尝试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中直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自己的手段是否有效,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意识是否符合实际要求。

有些知识该在课堂里学,有些则必须在实践中学。艺术设计中的有些环节、有些知识,是要从实践中获得的,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

由此,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参与教师的项目设计,是好的教学方法。有较为稳定的实习锻炼,也能使学生在实战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观念和意识,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设计人。

标签:;  ;  ;  ;  ;  

论设计意识_设计艺术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