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体育教学
1.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有数十种之多,世界卫生组织与精神卫生学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四条: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有幸福感。四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1.1体育与智力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作为从事脑力活动的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充分获氧,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研究表明体育课、课外锻炼、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1.2体育与意志品质
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的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标志。参加锻炼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品性特征的考验。
在耐久跑的教学训练中,当“极点”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生理负荷加重,如果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就会有拼搏到底的精神,这些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自信、意志坚强的心理品质。
1.3体育与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体育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
在集体项目中,学生要学会竞争、合作及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健康文明的活动;学生要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1.4体育与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现。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是具有增力作用的;相反消极的情绪会使人厌倦和烦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长时间的情绪压抑、忧虑、紧张是导致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能够陶冶情操、开阔心脑,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开朗的良好心境。
1.5体育与心理适应
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类之间的关系适应”。人的交往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比赛及各种形式的运动项目,都能增进学生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总是以班、组、队等小集体小团队等为组织形式,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能够在运动中较好的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指导
2.1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整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与互配合。但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体育工作者要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对自己感情的控制,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理解别人,能够承受挫折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2.2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
(1)优柔寡断型,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多参加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跳高等体育项目
(2)腼腆、胆怯性。对于遇事难为情、容易紧张和情绪失常的学生可以多安排娱乐性的体育运动,让他们在其中调节身心、转移紧张心理;也可以参加公开性的激烈比赛,特别是集体项目,比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
(3)急躁、易怒型。对于遇事急躁、冲动、好逞强的学生可以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游泳等项目
(4)对于孤僻性的学生也可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性活动,比如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特殊作用,承担着特殊任务,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面对体育科学的发展,作为体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论文作者:黄颖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