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创新网络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竹论文,科学工业园论文,台湾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6-030422-0340
一、引言
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于1980年,位于新竹市东南侧,台北市西南约70公里处。短短的十几年间,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其基于销售额的发展表现(见图1)。至1999年底,面积只有605公顷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年产值达到201.7亿美元,创造了72623个就业机会,创造了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3%。1998年,园区内众多产品如:笔记本电脑、网卡、扫描仪、集线器等产量高居世界第一,晶圆代工,占世界第一(占有64.6%的市场份额),IC设计居全球第二位,大部分产品占到台湾整岛产量的100%。它不仅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和科技产业水准的标志,也是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它被誉为同硅谷并列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工业化中创造奇迹的地方。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完全是以政府为导向的,是台湾地区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由“出口导向”向“科技导向”转化的重要的策略。显然,对新竹科技工业园的研究和分析对同根同源的大陆科学工业园的“二次创业”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本文期望从创新网络的角度对新竹科学工业园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发展的内在机理,总结其经验,以期对大陆的科学工业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图1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表现(基于销售额增长)
资料来源: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注:原始资料单位为新台币,后选取“台湾中央银行”公布的历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
二、新竹科学工业园创新网络节点分析
创新网络是一种良性产业组织形式,具体指某一区域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其鲜明的特色是其所在区域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创新网络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公共政策研究的前沿领域。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的时间不长,然而其内部的创新网络链条非常清晰,正是基于此它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本文首先对其创新的节点进行分析,然后从其发展阶段出发,来分析其创新网络的发育进程。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企业就是在一个良好的创新网络中的增长和发展。这个创新网络是由这样几个要素构成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的规制和协调机构;中介组织(其关系见图4)。
企业。企业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创新的行为主体(园区企业数目变化图见图2)。集成电路业是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第一大产业,下面就以园区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司发展(园区企业产业范围及销售额详见表1),来观测园区总体企业的发展。1980年12月科学园区揭幕时,仅有全友电脑、东讯、联华电子等7家本土企业入驻园区,其中联华电子是台湾第一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联华电子1983年8月开发出8位微电脑集成电路,并夺下台、港、韩等国家和地区一半的电话IC市场,在1984年引进台湾旅美半导体专家技术,成功开发出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同年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转移中,集成电路另一企业东讯开发出了64KDRAM。1987年诞生的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开创全球第一家以先进制程技术提供晶圆专业制造服务公司。不断推出的创新产品及创新理念,使科学工业园内集成电路企业不断衍生出现、发展壮大,迅速复合了并引导国际创新的潮流。从此园区集成电路产业急速发展,成为科学工业园最大的产业,由最初的简单封装、测试发展到,包括IC设计,IC制造、IC材料、IC封装测试、制程设备等等,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条。集成电路企业的合计产值由1986年0.87亿美元扩展到2000年高峰期的184.37亿美元,15年间,销售额扩张了211倍。园区企业特点是:企业跟踪前沿应用科技,在研究机构和前沿科学家的支持配合下,以自身为创新主体,积极投入创新实现创新的增值。
从企业的来源看,新竹园区的企业来源主要是本岛居民投资和华侨资本,而外资投入却相对逐年下降,所占比重自1986年的32.7%下滑到2000年的3.4%。这也使得园区企业文化整合容易,相互学习与合作更易产生(园区企业投资来源详见表2)。另外,园区的企业还十分注重研发的投入,如集成电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从1988年的6.7%增加到1998年的9.5%,绝对数扩张了近300倍达到6.54亿美元。园区的生物技术企业,1995年的研发投入竞占销售额的42.8%。
图2 新竹科学工业园企业数目变化图
资料来源: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
政府。在新竹园区创新节点中,政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园区建立的始肇主体,而且是园区创新重要推动力量,是科学工业园“新竹模式”的创立者。在1980-1998年的18年间,政府共向园区投入软硬件建设5.83亿美元。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发展进程中,政府提供了土地,基础设施等大量的公共资源,还提供了便利的一站服务,在职培训,国内岛内外信息与科技网络的建构等。难能可贵的是园区中,没有设置一家国有企业,政府使自己定位为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引导者和市场秩序维护者,不与民争利。另外,政府还设置了大量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R&D的投入和产品创新。政府每年对创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金额的20%以上,其中1995年高达27%。至1999年底,累计补助478件创新研发案件,补助金额占厂商计划开发总金额的24%。自1992年起政府开始对研发关键组件及产品计划进行奖助,至1999年底,累计补助90件申请,奖励金额近7679万美元(以1999年汇率计算),占厂商计划开发总金额的38%。同时开展创新产品评奖,1999年14家企业获得“产品创新奖”。奖励金额和荣誉有力地推动了园区企业的创新行为的开展。
表1 台湾新竹园区的企业产业范围及其销售额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注:原始资料单位为新台币,后选取“台湾中央银行”公布的历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
表2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企业投资来源情况表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局。(注:原始资料单位为新台币,后选取“台湾中央银行”公布的历年新台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
研究机构和大学。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内有工业技术研究院、“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国家”实验室六个,它们是:精密仪器发展中心、“行政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国家”毫微米组件实验室、“国家”高速计算机中心、“国家”太空计划室、“国家”芯片系统设计中心等等。这些研究主体与园区企业合作,不仅提供了大量创新的成果,还提供设备和人力资源从事研究与发展工作。在研究机构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工业技术研究院,它成立于1973年,其建立的使命是承担应用研究,加速台湾地区的产业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后,它开始即承担“经济部”的前瞻性研究项目,当然这些项目是以成果转移到私营产业企业为最终导向,也承担由园区企业发起、主持的中短期研究项目。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台湾地区的产业利益为目标,扫描、跟踪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通过技术的联合开发、或授权来进口技术,然后吸收、消化并在与本岛企业,主要是新竹科学工业园企业的项目合作中利用这项新技术,最终通过产品、设备和技术诀窍来推动进一步的商业发展。1996年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经费达10亿美元,其中1/3来自于与园区企业间的和约关系和联合开发项目,研究机构的另外一作用是不断的辅导和衍生有竞争力的企业如1983年衍生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UMC),1984-1988年分别衍生出台湾光罩制造公司,华邦电子公司和华隆微电子公司。这些衍生方式产生的公司,在园区的发展历程上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些研究机构的协同和参与下,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创新力量急剧增强,并带动整个台湾岛的科技水平提升。新竹科学工业园的IC技术在研究机构的协助下扩展进程(见图3)。
图3 台湾消除技术差距进程图(集成电路〔微米级〕)
资料来源:台湾电子研究服务组织ERSO(Electronics Research Service Organization)。转引自:John A.Mathews a Silicon Valley of the East:Creating Taiwan's Semiconductor Industr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39,No.4 summer 1997,p38.
中介组织。新竹园区内的中介组织也是园区创新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介组织中的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科学同业公会,该公会设有四个委员会:涉及规划管理、进出口作业、金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分享等等多项事关园区企业良性发展的方方面面。积极协调企业之间,企业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企业员工的公共福利等等多方面事务,建立信用机制,优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力量。而台湾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及其类似组织中介组织,则为园区的IC和半导体产业提供专业性服务,加速企业学习进程和快速技术升级上发挥了核心性的作用。如,电力电子制造商协会还积极撮合成员企业建立新产品协会和企业研发战略联盟,并通过成员企业的内部组织学习,推广新技术来消减园区企业的成本和市场风险。园区的贸易协会和产品发展协会则在园区开拓岛内外的市场上,提升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创新节点的复杂的联系和交往中,区内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与协调组织连接成网络,形成有效的集群结构,从而使园区内的企业不断从企业的外部获取优势资源,进而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扩张和发展(见图4)。从而园区与企业互动发展,正如波特阐明的竞争优势的本质;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之外,留驻在区域之中。
图4 新竹创新网络节点图
三、园区创新网络发育进程
依据新竹园区的销售额发展态势,通过计算其综合平均增值率,可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此三个阶段与创新网络的发育是紧密复合的。
第一阶段为1983-1987年,园区启动发展阶段,创新网络开始形成,岛内外的投资开始介入。在此期间,重大事件有,台湾科学工业园区同业工会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衍生的公司联华电子开发出8位微电脑集成电路,1984年又成功开发出超大型集成电路;同年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华智公司合作,推出1.5微米互补式全氧半导体(CMOS)制程技术完成64kDRAM,使台湾地区成为美、日之后第三个供应超大型记忆体VLSL尖端电子产品能力的地区。这些创新成果使园区在初始阶段就明确了主攻的产业领域,产业导向十分明确,区域创新网络以产业链条为依托开始展开并形成,为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1988-1992年,园区开始进入增长积累阶段,园区创新网络急剧成长。园区投资开始强劲增长,1988年在1987年的基础上,增长66.6%,金额达5.54亿美元。而1989年以1988年为基数,劲升93%,5年后的1992年投资竟是1987年的8倍,这也表明着,龙头企业不断的扩张,同时不同投资来源大量新生企业不断出现,园区的核心产业-集成电路开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阶段,园区内的公司之间的联系迅速复杂化,国外企业与本岛企业融合,创新的项目、战略联盟等等,多样化地产生并发展,园区内的信用基础不断稳固,产业链条也增强。它们为园区的未来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园区创新网络开始成熟,国际竞争力急剧提升。园区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美、日、韩国企业展开角逐,园区销售额开始强劲增长,1993年销售额比上年增加41%达到48.88亿美元,至2000年,园区的销售额竟然达到297.6亿美元,集成电路的部分产品开始左右着世界市场的价格。园区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国际联系迅速增强,其典型代表是留美、日留学生和科学家自1993年达到1004人,迈上千人台阶,开始快速攀升1998年,竟高达3057人,它们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技、风险资金,还带来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这表明园区开始通过创新网络利用全球性资源,劳动力、资金等非常充沛,创新力开始根植入园区,成熟产业渐渐取得全球性领导地位,“东方硅谷”奇迹在世人面前展现。
新竹科学工业园在政府管理下,透过合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措施使园区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与岛外的国际产业转移,人、资金、信息流加速的背景下不断在竞争与合作,文化与冲突的协调整合中,加强学习,密切交易。形成园区独具特色的创新网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利,走向成功(其发展的脉络图见图6)。
四、启示
图5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发展阶段划分(基于综合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Wen-Hsiung Lee,Wei-Tzen Yang The cradle of Taiwa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Hsinchu Science Park(HSP)Technovation 20(2000)P.57(注:其中综合平均增长率=-1%,式中Yn表示上一年的销售额,Yi表示第一年的销售额,n表示所在阶段的年份。)
图6 新竹科学工业网发育图
基于创新网络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政府精巧的政策的结果,并在各个创新节点的发育推动下不断成熟。它给予我们营造科学工业园创新网络的如下有益启示:
1、园区的企业的来源应倚重海外还是本地?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企业投资主要是本岛和华侨资本,这为园区企业的文化整合和企业间、企业与机构、中介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创新结网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反观大陆的科学工业园对外国企业有过高的期待,求大求洋是大多数科学工业园追求,然而国外大企业的投入往往难于与本土企业相容与共、共同创新发展。这也是多数大陆园区的发展量的扩张多,质的扬升少。因此我们若要使科技园区企业根植于本土,根植于园区创新网络,若要使园区获得深度发展,还要多倚重于本土企业和华侨资本。
2、科学工业园的管理应关注什么?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管理机构不参与园区内的竞争性产业,而是:一着力于推动创新,通过多种创新奖项,以资金无偿投入方式激励R&D投入、产品创新;二重视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和华侨科学家的回流,架设园区创新与外部网络的对接,使园区创新网络利用全球的资源;三重视技术导向及变迁,新竹科学工业园目前已看到生物科技发展潜力,并着力培育,为下一波的增长打基础。而我们的园区管理则是关注产值、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这些应积极改观,园区的管理应关注创新、人才,关注技术,管理行为应以创新为导向,应以园区的长远发展着力。
3、园区与大学、研究机构关系定位问题?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企业与研究机构有同根同源发展成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关系。研究机构、大学不仅提供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还衍生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园区建设。而我们的多数园区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尽管地理位置邻接,而关系则十分疏淡,这一点亟待改变,否则创新网络难以形成。
4、园区中介组织的再认识。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中介组织地位十分重要,受到了普遍的尊重,它们是代表企业利益和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发展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桥梁,是实现园区企业内部合作、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这些功能决定了:它们是编织创新网络节点间链条联系最重要组织。而大陆的科学工业园则多忽视中介组织的力量,部分园区虽然有一些中介组织,但它们往往活动不多,功能不强。我们应下力气推动园区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创新网络的形成创造条件。
5、园区主导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新竹园区注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垂直一体化,这使得园区企业合作的意愿在产业联系中得以加强,避免过于激烈的竞争,从而创新资源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创新网络顺利生成,实现园区的产值和国际竞争力急速提升。大陆的科学工业园,多数产业较为分散,难于形成合力,难于形成创新网络。因此应结合园区的特质,选定主导产业,并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内产业的一体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