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发展与现实创新--高考试题的专家组评价_高考论文

稳定发展与现实创新--高考试题的专家组评价_高考论文

稳定 发展 求实 创新——专家组评高考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家组论文,求实论文,高考试题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的高考试卷有5种形式,包括:"3+2"试卷(北京等13省用,下称"3+2"卷)、新课程"3+2"试卷(江西使用,下称江西卷)、广东、河南省的“3+文理综合(6科综合)+1”试卷(下称大综卷)、"3+X"试卷(浙江等13省使用,下称浙江卷),新课程"3+X"试卷(山西、天津使用,下称山西卷)。

(一)总体评价

专家组认为,2001年高考命题体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原则,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导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在材料选择方面,力图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其中文科试题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关注改革的热点问题;理科试题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引导学生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在试卷设计上增加了应用性、能力型试题。适应减少了题量,降低了难度,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有利于能力考查;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多数人能够入手,但得高分不易,有利于选拔;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专家组对2001年高考试题评价基本如下:

一、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2001年高考命题工作进一步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命题中注意转变以知识为本的观念,加强了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试卷长度缩短,答案的选择性增强,更加灵活多样,鼓励考生自主创新。作文题连续三年都为开放性题目,今年的题目以“诚信”为题材,紧扣社会热点,重点在于考查价值观,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写作空间广阔有度,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历史学科发挥其特有的德育功能,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体现时代感与现实感。数学科为突出考查重点在于考思考和推理上,减轻考生记忆负担,而将有关公式附于试卷首页,便于考生查用;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考查考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和繁琐计算。物理科注重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鉴别考生是否真正懂得试题中所包含的物理学原理,加强了对学生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从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关注生活,关心社会。地理试题突出反映了我国西部开发的战略和实施。

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试题注意了跨学科能力的综合和学科知识的渗透,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继续学习的潜能,考查考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了以有关学科知识为材料,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命题思路。

外语考试强调语言测试的交际性原则,试卷加大了语言交际能力考查的力度。今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采用了含听力部分的高考外语试卷,教师对听力考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有利于中学外语教学的改革。

二、改革考试内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科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减少记忆性的内容,增加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试题,在稳定中创新。今年试卷减少了题量,缩短了长度,给考生更多的分析思考的时间,有利于考查考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主观性试题如简答题、论述题、实验题等重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政治学科突出综合性,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突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结合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组卷。物理试题,增加联系实际的考查力度,涉及的“导弹加速度计”、“回声测距”、“和平号空间站”、“啤酒瓶的气体压强”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科淡化特殊技巧,减少计算量,增长思维时间,重在理解和应用,突出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原则;采用新题型,试题的立意新,结构新,所创设的情境新,设问方式新,应用与创新的考查,尺度掌握合适;在试卷结构上,避免模式化的试题排列方式,整卷体现出“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特点。化学、生物学科大部分试题以生产、生活及高科技问题为情景进行编制,重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化学试卷还增加了实验内容的考核比例。历史学科选材角度新颖,贴近社会生活,材料生活化。语文注重言语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言语运用的考核项目,在材料选择方面,力求更能反映时代特点,适当减少了题量,增加考生的思考时间,使之能更好地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评价。

三、命题依据教学大纲,支持课程改革

专家认为,全国"3+2"和"3+X"科目方案的命题依据现行教学大纲命题,没有出现超纲现象。新课程试卷的试题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改革方向。为了搞好新课程试卷的命题工作,命题组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计划的精神和新大纲的要求,并针对新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确定了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积极支持课程改革的命题指导思想。数学科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在试卷中都有涉及,其分数比例略高于其在课时中的比例。根据试验教材的安排,在立体几何部分设置了空间向量和传统立体几何两个试题,供考生选择。并注意新旧内容的有机结合,突出新增加内容的数学价值和应用功能。政治科试题的设计和答案的编制等有所创新,不仅渗透了多学科的知识,而且给考生多层面思考、多角度回答问题提供了空间。物理根据新的课程大纲调整了考试说明,命题严格按照新课程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光电效应、力矩的平衡、理想气体方程等方面设计了试题,体现了新课程中增加内容的作用和实际应用。

四、试题难度稳定,适合考生水平

近年来,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2001年高校计划招生已达250万人,其中本科生130万人,专科生120万人。全国考生约计453万人,入学率已超过60%,这与1998年以前入学率只有30%的形势不大一样。考虑到这些因素,在不影响高校整体录取的前提下,为有助于中学教学,试题难度作了相应调整。

据抽样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科目试题难度在0.55~0.62(得分率)之间,符合命题预期设计要求。

考后有教师反映,由于高考试题更注重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知识的死记硬背,使得一些非“尖子生”也考出了惊人的好成绩。不少平时中等偏上而知识面较宽的学生也在高考中考出了高分。

综上,专家组对2001年试题总的评价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新生,对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反应较好,应给予肯定。

为更好地理解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的发展,把握"3+X"科目改革的思路,专家组重点对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综/理综及文理综合(6科综合)分别作了较为深入、客观、翔实的分析。

(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专家组对其总的评价为,立足基础知识,注重知识应用,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联系紧密,并突出学科特点,加大实验考查比重,强化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并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试卷结构

Ⅰ卷为选择题,共24题,计144分;Ⅱ卷为非选择题,共7题,计156分,整个试卷满分为300分,共31题。考试范围包括理化生3个学科,3个学科考试内容的分值比与高中阶段3个学科总授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如表1所示,基本符合《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理科)》的要求,只是山西卷中某一学科内容占分略多。

表1

新课程旧课程

学科

分值

比例

课时比例

分值

比例

课时比例

物理

110

 37%

 40%116

 39%

 40%

化学

111

 37%

 36%123

 41%

 40%

生物

79

  26%

 24%61

 20%

 20%

2001年试卷与2000年相比,选择题由2000年的22题增到24题,非选择题由9题变为7题;由于考试时间没有变化,还是150分钟,因此总题量没有变化,还是31题,其中物理约11道多,化学约10道多,生物约9道多(各科以两类卷中题数量多的计算);试卷满分由2000年的260分增加到300分。总之,2001年试卷题型分布较为合理,试卷结构简单明了,与2000年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稳定中求发展的思想。

二、试题特点

试卷没有超纲题,重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体现了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命题指导思想

一方面,两类试卷基本考查了理化生3个学科的主干内容。如化学科的物质结构,生物科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另一方面山西省卷的考试范围为理化生3个学科中必修和选修内容,而浙江卷的考试范围,除物理、化学包括必修和选修内容外,生物学科仅为必修内容。新课程中选修课的内容有的学科与旧教材差别较明显,如生物学科选修本中介绍的动物细胞工程的内容旧教材是没有的,山西卷就编制了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如第5题是关于单克隆抗体培育方面的内容,以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试题与科技、生产、生活紧密联系

以浙江卷为例,全卷联系实际的题目为201分,其中客观题有9题,计54分,主观题有6题,计147分,占总分67%。体现了联系实际的取向,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萌发,有助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

3.突出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考查了考生对所学理化生3个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如物理科的冷光灯(16题)、测电流表内阻(29题)、质谱仪(30题)、估算太阳在主序星的寿命(31题)等方面的问题,生物科有花粉过敏反应(1题)、种子萌发(3题)、以及马拉松跑供能(2题)等方面问题,反映生命科学发展新成就的题目有单克隆抗体制备(5题)、基因工程应用(7题)等问题,化学科有香料药物(27题)、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11题)等知识以及生物和化学知识在啤酒制造方面的应用(26题)。

4.试题强调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据统计,2000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实验题有6题,共42分,不足全卷分值的20%,2001年实验题目增到9题,计94分,约占全卷总分的三分之一,明显显示了实验在理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这一变化,必将对中学教学产生强烈的影响。事实上,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与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另外,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模式。

三、统计数据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抽样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就试卷的难度和信度来说,山西卷的抽样统计难度为0.51,信度为0.80;浙江卷的抽样统计难度为0.607,信度为0.845。应该说,试

卷的难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试题本身、考生等。

表2

试卷类型 年份 样本量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信度

浙江卷

2000 2023

260

172

0.66

38

0.88

 2001 2734

300

182

0.61

49

0.85

山西卷

2000 1098

260

115

0.44

36

0.87

 2001 916

300

144

0.51

44

0.80

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看,两类试卷的选择题比非选择题都相对容易,反映出考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如果按照区分度的数值达到0.3可以接受的标准来衡量这两份试卷,可以说两类试卷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都很强,因此,有利于高等学校对人才的选拔。

四、试卷不足

对该份试卷,专家认为,跨学科综合试题的编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如浙江卷的第8题、第26题、第28题、第30题综合的程度有所增加,而且比较自然,但与理想的跨学科类综合试题有距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加以解决,对中学生有限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知识而言,要求不能太高。

(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专家组认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含天津、山西卷),从总体上看,试题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引导、启发辩证和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尝试,并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共41题,满分300分。其中选择题35题,140分;非选择题6题,160分。根据抽样统计的结果,山西卷难度为0.55,浙江卷难度为0.552,均达到试卷难度设计要求。

试卷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信息量大,揭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与当今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试题选取、展现大量课本以外的素材,充分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政治学科考核内容涉及了生产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调整产业结构、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基础地位等经济学常识,涉及了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职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格局、党的领导和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政治常识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内外因关系、现象与本质、普遍联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等哲学常识。

历史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形成新的问题情景而与教材的主体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涉及的内容内涵丰富,时间跨度大。如关于中华民族使用汉字的题目,从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废除汉字思想的提出,时间跨度几千年;又如关于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之间关系的题目,时间跨度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时期;再如关于美国“开户开放”政策一题,不但考查了考生对有关历史知识的正确了解,还要求考生能运用现代国际关系学知识对现代中美关系进行解释。

地理学科反映了自然、人文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各种地理现象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等。在提供给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机会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研究的发展、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所遭遇到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注意到地理学的研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如我国西部开发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环境问题及农业问题等。同时,地理命题注意阐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地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这样的命题使试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反映社会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

二、强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3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由此形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学科思维品质。如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善于获取、处理各种信息,能熟练使用、判读、绘制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图表,具有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

限于目前考试的形式,测试更侧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表现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的学习能力已不是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尽管各学科在命题时依然遵循各学科的能力要求),而是还包括了综合各学科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这种综合学科的学习能力的考查表现在试卷和试题两方面。首先试卷中集合了历史、地理、政治3门文化课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考生在面对和回答问题时,思维处于不断地判断分析问题的归属、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的状态,而这种思维状态实质上表现和反映了综合运用知识评判、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试卷中有需要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试题,即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综合,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动员和提取有效信息(其来自卷面提供的情境、资料,对教科书有关知识的记忆或日常社会生活的积累等),将它们融合为一体,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如第41题。题目以3幅历史地图为材料,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殖民主义的兴衰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其伴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兴起以至达到顶峰。非洲从最早受殖民侵略到民族独立的历史变化过程,反映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人类历史进步的进程。本题以非洲为例,通过分析非洲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到被瓜分完毕的历史进程的原因,认识非洲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殖民过程的影响,考查考生对非洲的自然条件、殖民主义产生根源、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殖民主义的不同表现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对资本主义发展史和殖民主义史进行长时段的归纳总结,并能掌握西方殖民主义在非洲的特殊性。最后关于政治学科的设问,考查考生对当代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三、试题立意新颖、设问角度灵活、综合性强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依然实行政治、历史、地理分科教学,且各学科均已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科学体系,因此,大部分试题仍保持单科试题的内容与风格。但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命题注意到社会学科之间的必然联系,尤其注意提供涉及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因而专家认为今年试题的灵活性、综合性较往年更为突出。如第38题。该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命题的,但所涉及的内容如劳动力构成、产业结构等涵盖了经济地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四、存在的问题

对该份试卷比较突出的问题专家认为是个别试题标准答案的制定与设问不够协调,而评分标准又比较严格和过于刻板,影响了考生成绩。

此外,试卷中也存在叙述问题不够严谨和选题题答案的科学性不够严密现象,今后应引以为鉴。

(四)文理综合能力测试

对目前仅广东、河南2个省使用文理综合能力测试卷,专家认为两年来在试卷结构、学科比例、答案设计、试题难度等方面体现了既保持相对稳定,又有所创新和变革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考生更加真实和全面地反映、模拟现实;试题要求考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某一局部、某一层面或某一阶段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例如,第三大题(7~11题),从近代鸦片战争的爆发,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跨度100多年,涉及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宣扬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努力探索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路的精神,考查学生把握事物整体的能力,特别是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能力。再如,第七大题(31~35题),一是按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要求,描述现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层层深入,综合性非常强;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31题“你认为我国应如何调整汽车工业结构?”,又如34题“你认为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何在?”)。

二、试题更加开放、灵活,答案具有多样性或多元性

试题所涉及的材料、情景、问题等,对考生来说具有新颖性,给考生创设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提供了应用、综合、评价的可能性。例如,多道试题都设置了“考生若从其它角度答题,凡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酌情给分”的评分要求,有的试题甚至设置了奖励和加分的具体办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而且有利于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教学。然而,这一改革措施也增加了阅卷的难度,处理不好,反而会影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在坚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评分误差,从而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是摆在综合能力测试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妥善解决学生学习中“渊”与“博”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3+X"高考改革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单学科测试与综合能力测试的关系问题,是"3+X"高考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目前师生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将直接影响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

高考在强调语文、数学、外语的前提下,既需要在某一(或某些)学科上有所突出和深入、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专业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掌握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容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前者为纵向型人才,后者为横向型人才,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人才培养、评价和选拔的模式、标准,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应始终坚持多样性的统一。

过去,我们教育的误区恰恰就在于,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向了那只需要极少数人展现特殊才华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也不能还提倡综合能力测试而削弱、甚至取消学科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综合能力测试无法实现单学科测试的功能和作用。高考改革实施"3+X"方案,特别是在"X"中增设综合能力测试,目的是为了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3+X"方案是对以往"3+2"方案的改进和完善。高考中,综合能力测试与单学科测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

从小的方面来说,综合能力测试能否始终如一地贯彻自己的命题指导思想,体现其基础性、综合性、多样性的基本特征,也会影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复心备考。例如,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第三大题。上文已论及,这是一组非常精彩的选择题,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努力探索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路”这段历史的掌握情况,重在过程,重在整体。遗憾的是,该组中第7小题的考核内容过于琐碎、细微,同整道大题的命题思路以及其他试题的匹配不相适应。这种现象倘若不加以抑制,不仅会误导师生对综合能力测试的理解,也会大大增加教学和复习的负担。

总之,推行综合能力测试,问题主要不在于试卷总体难度的控制和调整,而在于考试发展方向和测试目标的模糊、乃至摇摆不安。今天,应试教育仍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土壤和强大的利益机制,在应试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大环境下出台综合能力测试,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用应试教育的观念方法去应付综合能力测试。其中突出的就是孤立地、一味地在交叉、渗透点上下功夫。这样做的结果,将是既不能提高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又可能使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因此,在实施综合能力测试过程中,应加大考试科研力度,积极实验、谨慎推广,在实践中确定综合能力测试的目标、结构、功能、明确综合能力测试应该考什么、能够考什么等问题。

标签:;  ;  ;  ;  ;  ;  

稳定发展与现实创新--高考试题的专家组评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