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1;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3)10-0005-04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和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战略性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已相当庞大,但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现象。同时,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引发全国各地的“普高热”,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一些冲击。一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分散办学,重复设置专业,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劳动就业不能有效衔接,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办学效益不理想。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计划招生数与学生实际报到数之间相差很大,经济发达地区报到率尚能达到70%~90%,而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20%左右。职业教育发展所受到的冲击与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存在着很大关系。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获得均衡发展。
一、非均衡发展的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地区、城乡和区域内部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各地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差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东部沿海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层次出现高移现象。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不充分,缺乏非农就业机会,不存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预先设置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而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各职业学校所属系统或部门不同,各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形成了一批薄弱学校。
(二)教育类型之间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时,都谈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甚至直接理解为两者学生数的比例关系。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仅仅依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关系不足以说明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于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程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职业教育必须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就业需求,就业需求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导向,职业教育需要根据社会职业的层次、种类、专业结构来确立自身发展方向。因此,对于普教与职教比例数的上升或下降,应科学地分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从而确定职业教育的合理规模、形式与专业结构,不要过分强调刚性的普职比例。普通教育保障基本的社会公平,职业教育则增强了个体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机会。总体上看,一是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率;二是就业机会在个体之间重新分配,对失业率影响不大。无论哪种可能,职业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职业教育为弱势群体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人群的教育公平和就业竞争也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发达国家在就业增长率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增长率一直是最高的,这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结果(就业增长率高的另一方面是第三产业,主要是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渗透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学习化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重要任务。
(三)教育人群之间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弱势群体身上,特别是进入城市的大批民工缺乏最基本的职业培训,更是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盲区。目前,许多城市基础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为进城民工,他们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缺乏。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所应关注的。经济学家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转移的重要条件,首先是二、三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有赖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有能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个条件的创造主要应依托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市化建设,依赖于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相关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决不能局限于农业方面。
(四)个体自身发展不均衡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或几种职业技能,毕业后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职业。这种认识往往造成职业、技能、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剥离。世界范围内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引起的人类文明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养而产生的种种负面现象,都促使我们反思:仅靠那些只掌握一门技艺,对文学、历史和艺术知之甚少,趣味庸俗,不讲道德、礼貌和奉献,为求快速致富不择手段的人,是无法实现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富强的。
我国职业教育在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群体之间接受教育机会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距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等原因。从总体上看,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我国职业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教育人口,长期存在教育供给的总量性短缺。
其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全日制学校与非全日制培训学校、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缩小差距、消除不均衡,不能仅靠市场的自由调节来实现。要缩小这些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应当本着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在积极发展中促进和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重视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应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发点。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期望
现代意义上的“小康阶段”是指人均GDP在800~1000美元之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初步拥有产业体系,外贸水平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阶段”是一种中等发达水平,指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之间,工业化社会的轮廓初步形成;制造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贡献将是举足轻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市型行业、重工业和高科技行业并行发展,国民经济充满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每个劳动者大约每2~3年就要进行一次脱产的新知识与技能培训,进入典型的终身学习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样包含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更高要求,包括:办学水平普遍明显提高;教育质量普遍明显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明显提高。这些反映了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任何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如此。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一部分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大部分要从就业过程中获得。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企业)培训系统。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就其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获得途径而言,基本是通过职业教育、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来实现的,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或培训中一次完成。同时,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之中,能够迅速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劳动力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以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在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正越来越成为使竞争者之间拉开距离的因素。”这一论点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加入WTO和融入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使我国正从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成体系的加工组装制造业的优势,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因此,无论从教育管理还是教育体系构建方面,传统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四大块教育类型的划分,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国际化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和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化,使现有办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主要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扩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与布局结构,促进职业学校合理定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从发展趋势看,专业设置更加面向区域要求,资源配置更加集约,培养形式更加多样,办学体制更加多元。总体上,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六个层面:
(一)区域之间均衡发展
省域、市域、县域、乡域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区域内部各职业学校之间也要均衡发展。基础薄弱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发展,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发展,办学水平较低的职业学校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职业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在发展中要互帮互助,实现均衡,不能限制和削弱已经有较好基础地区的职业学校发展,还要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的职业学校加快发展,从而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
(二)各种教育类型之间均衡发展,特别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均衡发展。对职业教育经费进行倾斜投入,制定优惠政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划拨土地,并建立相应的职业训练实习基地。进一步扩大中等职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比例,通过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对口招考制度,加快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上的衔接。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结合产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使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既能面向本地区,也能面向大区域或实现跨省区就业。不宜将不转户口与高收费等作为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限定。
(三)社会各类群体之间均衡发展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问题,特别是进城民工的教育,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轨道。具体做法:建立职业岗位培训体系,设立专门的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民工所在单位有义务对其进行有计划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专门用于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制度,培训经费由政府专项投入与民工所在单位出资共同分担;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育培训活动,如法制教育、模拟法庭、文艺汇演等。
(四)农村城市化发展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是伴随着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传统农业,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农村城市化过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要求将乡镇企业的职工教育、外来民工教育、征地工的上岗培训及一部分劳动力的转岗培训,都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轨道。另外,农民普遍接受了城市文化,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要与城市化进程的需求相适应。为了减少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羁绊,职业教育在开展文化技术培训、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应该将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五)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阶段的职业与技术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顺利就业,而且要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探索和了解社会职业。目前,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曾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劳动”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职业教育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因此,改革目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把提高职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
(六)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发展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会议报告中阐述“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二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具体内容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从中可看出,国际教育界已经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其宗旨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也就是针对学生就业,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因此,要拓展职教中“职业培训与岗位对应”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不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职业学校,敦育和培训好每一个受教育者。同时,要打破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格局,消除部门界限,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的职业教育、劳动就业部门负责的技工教育和岗位资格认定与培训,以及人事部门负责的人才使用管理制度,统一由政府进行统筹,建立教育培训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开和规范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运作的结合,使资源配置更加集约化,解决职业教育规模过小、办学分散、专业设置小而全的问题。
职业教育不再是只重职业和技术培训的狭隘教育,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指引下,把国家、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实现这些目标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整或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当然,也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对性、过程性和动态性特征,绝对均衡是不现实的,均衡的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从两步走的战略目标看,应开始步入现代化目标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长期以来形成了东部和中西部梯度发展的格局。按地区分,东部地区已实现小康,中西部地区大多尚未实现小康,还处在奔小康阶段;按城乡分,多数城市已实现了小康,而广大农村多数尚未实现。从全国整体来看,还有四分之一的居民尚未实现小康,需要在今后十年内全面实现小康。因此,目前正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是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相互重叠阶段。事实上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设计了本地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有的还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对于尚未实现小康目标的地区,还需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为下一步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调整和螺旋上升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达到了一定的相对均衡水平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均衡。我们提倡和鼓励那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办得好的学校,能帮助和不断带动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发展,共同实现新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是相对的,但又是众所期望的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愿景。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标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均衡教育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