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论语选读”教学中语文研究的瓶颈_国学论文

如何突破“论语选读”教学中语文研究的瓶颈_国学论文

《〈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选读论文,国学论文,瓶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语〉选读》已经被许多高中作为语文选修教材在使用,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现任一线语文教师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他们很少有人系统地读过一定数量的国学经典。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教学《〈论语〉选读》的国学储备。

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师在经学、史学、词学等国学储备方面的缺失,使《〈论语〉选读》教学总是游离于表象而难以深入本质。观察《〈论语〉选读》的教学可以发现,教师国学储备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课堂教学品质的瓶颈。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夯实国学功底,就能突破《〈论语〉选读》教学的国学瓶颈。

一、了解诸子思想以观照儒家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先秦诸子思想之间既有对立,也有师承。前者如庄子与杨朱的争论、庄子与墨家的争论、庄子与儒家的争论;后者如庄子与韩非子都出自儒门,却又另立门户,庄子丰富了道家思想,韩非子开创了法家学派。所以在教学《〈论语〉选读》时,倘若能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儒家思想,无疑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譬如教学《求诸己》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就可以联系老子的话,并以此观照儒家思想。同是借水喻理,在诸子眼中却有异样的神采。在孔、孟眼里,水是生无所息的代表。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与孟子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都赋予水以积极进取的特性。孔子感悟到的是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消逝,告诉世人要倍加珍惜光阴,而孟子感悟到的是人不可声闻过情,应该名副其实,须保证本源的永不枯竭。二圣虽然对水的感悟有别,但指向一致,均认为水有“不舍昼夜”的积极性。在儒家看来,水就是“入世”的符号,而在道家看来,水则被赋予另一种精神了。老子认为水就是大道运行的标志:“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他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水因“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被视为“道”的象征。在道家看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避世情怀,是“出世”的象征。

例如教师在教学《为政以德》时,可以比较儒家与法家为政观的不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发现孔子和韩非子截然不同的为政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法治”虽有一定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再如教学《仁者爱人》,就可以比较儒家与墨家的差异所在。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墨子》)孔子与墨子都主张“爱人”,但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却斥责墨家,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与墨子的“爱人”主张,前提条件有本质区别。儒家的“仁爱”“泛爱众”思想以“孝悌”为前提,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家庭伦常(等级)基础上;墨子的“兼相爱”建立在人与人绝对平等、取消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基础上。这种思想甚至能从根本上颠覆孔门坚守的孝悌思想、宗法观念、等级制度,因而遭到孟子的猛烈抨击。

二、参考名家注疏以解读孔子

《〈论语〉选读》根据相似论类聚现象的理论观点来编排,从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安排内容,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但也不排除从其他角度解读。若能参考名家注疏,则会得到更准确、更丰富、更圆融的解读。名家《论语》注本,“以何晏《论语集解》为最古,朱熹《论语集注》为最精,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最博。但何氏《集解》,时有疏漏,朱注精矣,而亦有承前人之疏误,未及补正者,有求之过深,致入理障者。刘氏《正义》以详赡见长,而时或病其琐曲。故吾人读《论语》于义有未明者,固不得不求之注,而亦未可蔽于前人之法”。(蒋伯潜《十三经概述》)

1.标点

教学《克己复礼》时,一个问题出现了:“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应该如何断句?是“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还是“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抑或“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

2.词义

教学《周而不比》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时,学生并不能准确把握“周”“比”的内涵。文下注释是:“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该注较为准确,但比较抽象,尚需补充名家注疏,如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熹《论语集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黄侃《论语义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之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呈现名家注释,辨析各家所长,学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3.句式

教《君子之风》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时,文下的译文是:孔子说:“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译文没有注意到文言句式,其实“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是定语后置,属于“中心语+定语+者”结构,因此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可以翻译成:孔子说:“那些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士人,不值得跟他讨论。”这样翻译可能更圆融些。

4.句义

教学《周而不比》一课,学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可以补充钱穆《论语新解》的注疏:“所以:以,因义。因何而为此事,此指其行为之动机与居心而言。或说:以,为也。视其所为,可以知其人也。所由:由,经由义。同为一事,取经不同,或喜捷径,或冒险路,或由平坦大道。此指其行为之趋向与心术言。所安:安,安定、安乐义。勉强为之,则不安不乐,易有改变。或则乐此不疲,安闲无变。此指其行为之意态与情趣言。视、观、察:此三字有浅深之次序。视从一节看,观从大体看,察从细微处看。人焉廋哉:廋,藏匿义。由上述之看人法,其人将无可藏匿也。重言之,所以断言其无可藏匿。此章孔子教人以观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观察,其人之人格与心地,将无遁形。然学者亦可以此自省,使己之为人,如受透视,亦不至于自欺耳。否则让自己藏匿了自己,又何以观于人?”“人焉廋哉”“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三、联系后世言论以反哺《论语》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千百年来,《论语》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在教学《〈论语〉选读》时,倘若联系后人言语,再上溯《论语》,使不同时代的文字相比照,相同源流的内容相呼应,本身就是十分有益的事情。这样做既有助于理解《论语》原意,也有利于领会后人言语的历史内涵,还有益于增强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君子之风》中儒家学说的义利观时,可以引入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朋党论》中的一句话:“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所言,其实是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所作的阐发。《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联系叫阐发式联系,它能使读书更明理。

再如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一段“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这时用李白的诗句“凤歌笑孔丘”来概括最贴切不过了。因为“凤歌”“孔丘”基本上都来自原话,而一个“笑”字,更准确地概括出接舆对孔子的态度,儒道两家的分歧由此可见一斑,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跃然纸上。这种联系叫概括式联系,它能使读书不至于犯浅陋的毛病。

又如教学《中庸之道》时,学生对“过犹不及”比较难理解,此时不妨呈现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半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过犹不及”较为抽象,而抽象的文字,需要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资源,这种联系叫注脚式联系,《半半歌》富有趣味性,它能使读书更切实有味。

又如教学《为政以德》中“曰:‘既富矣,又何如焉?’曰:‘教之’”时,可以联系邓小平的一句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教学《中庸之道》中“礼之用,和为贵”时,可以联系胡锦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学《仁者爱人》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时,可以联系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就是要想方设法救人,把救人摆在抢险救灾的第一位。”这种联系叫呼应式联系,它能使读书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论语》精神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国家政策,小至个人取名,且不说出自《论语》的成语,单就后世人名,就有许多出自《论语》。唐代画家阎立本之名即取自“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之名取自“吾日三省吾身”;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之名取自“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现代园林建筑艺术家陈从周之名取自“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摄影家陈复礼之名取自“克己复礼为仁”;翻译家童乐山之名取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抗日名将孙立人之名取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学时适当补充上述资料,亦未尝不可。

在雅斯贝斯的视野里,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世界的“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从《〈论语〉选读》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后世对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回归中寻得“轴心时代”的呼应,也是一条十分有效的教学通道。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国学知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才能教好《〈论语〉选读》。

标签:;  ;  ;  ;  ;  

如何突破“论语选读”教学中语文研究的瓶颈_国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