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效益审计受审计管理体制的约束
我国审计工作的现行管理体制是政府主管,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审计的独立性无法体现,容易受到行政意志和人为因素的干预和影响,严重地制约着效益审计的正常开展和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一是审计监督在同级政府层次上留存空白,无法对政府特别是对政府领导的公共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对审计结果的公开、上报等也受到限制,难以完全、真实地对外和对上反映审计情况。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违规干预审计机关揭露和处理问题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二)效益审计缺乏法制基础和公认适用的评价标准
1、效益审计缺乏法制基础。目前, 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审计法》第二条中虽然规定“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作了规范,但比较笼统,无法操作,需要对效益审计的对象、范围、目的、内容、程序、方法、责任、权利和义务作出相应的规定。
2、没有统一、规范、适用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审计署从2003 年开始提出要逐步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适用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给开展效益审计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的评价无据可依,同时给审计机关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造成一定困难。
(三)效益审计的基础薄弱
审计证据充分、真实、合法既是实施效益审计的基础,又是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效益审计的一个重大难题就在于审计数据的薄弱。一是部分单位或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会计资料不真实,甚至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等现象,这必然要影响到效益审计的顺利开展。二是审计证据比较缺乏,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较难获得充分、真实、有效、合法的审计证据,特别是财务资料以外的相关资料,如计划、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取得的难度更大。
统一的效益审计工作准则和程序的缺乏以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取证的多样性,既增加了效益审计的风险,又影响效益审计的评价质量。
(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要求
目前,审计队伍中存在“二多二少、一强一弱”和“一个跟不上”。
1、在审计人员结构上是财务人员多,熟悉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 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
2、在知识结构上懂财会知识的人员多, 懂宏观经济理论和计算机运用方面知识的人员少。
3、在业务能力上,查账的能力强,能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提升审计质量, 运用审计成果的能力弱。
4、在审计人员思维方式上,由于大多数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已形成了较固定思维方式,对如何把握现代审计发展态势,转变思想观念,推进“两个并重”研究少,谈到效益审计,总觉得困难大于希望,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要开展效益审计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进行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对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职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促进效益审计的全面开展,充分发挥效益审计的作用。
(二)制定效益审计准则与规范
探索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立健全效益审计法律法规方面,国家审计署应以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制定系统、操作性强的效益审计准则与规范。对效益审计的对象、范围、目的、内容、程序、方法,要求作出相应规定。
(三)建立健全效益审计评价标准
1、在标准体系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不能单纯地运用经济指标来考核被审计单位。
2、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考虑反映经济短期效益指标, 又要考虑反映经济发展的长期效益指标,使短期效益指标服从服务于长期效益指标。
3、在各类指标设置上,要注重效益与公平相结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考虑社会效益,同时还要考虑生态效益。
4、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5、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内容应包括经济效益的评价, 社会效益的评价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法规和考核经济效益的指标而定,如项目预算投入与实际投入以及资金投入的效率、效果情况等。社会效益的评价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而定,重点应评价项目资金投入后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生态效益评价,重点评价该项目实施后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效益审计必须搞好“三个结合”
1、效益审计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评价效益情况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因此,效益审计应该从财务收支审计入手,在保证财务资料真实、合法、有效的基础上探讨效益审计。坚持以真实性为基础,合法性为重点,效益性为落脚点,正确处理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
2、效益审计必须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 效益审计利用专项审计调查资料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改善执法环境等。通过对专项审计调查资料的分析、梳理,从政策、机制、制度上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服务领导决策的需要。
3、效益审计必须与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必须有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开展效益审计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是关键。通过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现一个单位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影响效益问题的根源,以便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加强业务培训,培养效益审计队伍
各级审计机关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效益审计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效益审计队伍。一是结合某些行业或领域的效益审计试点,进行审前培训,使参审人员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引进工程技术以及工程造价和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三是选派审计人员外出培训,不断提高现有人员业务素质。四是建立效益审计专家人才库,帮助并指导效益审计工作。
(六)实行审计工作重心转移,积极开展效益审计试点
审计工作的重点,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移到效益审计,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但是目前在我国审计资源不足和效益审计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效益审计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开展,必须抓住重点,搞好效益审计试点,为效益审计的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逐步发挥效益审计的监督作用,不断扩大效益审计的影响,促进效益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摘自《审计月刊》(武汉),2007.6.20~21)
标签: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