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赋论与赋作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仲淹论文,作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06)02-0035-07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辞赋作家。李调元《雨村赋话》卷五评云:“宋初人之律赋最夥者,田、王、文、范、欧阳五公。黄州一往清泚,而谏议较琢磨,文正游行自得,而潞公尤谨严,欧公佳处乃似笺表中语,乃免陈无己‘以古为俳’之诮。故论宋朝律赋,当以表圣、宽夫为正则,元之、希文次之,永叔以降,皆横骛别趋而偭唐人之规矩者也。”[1] 认为范仲淹与田锡、王禹偁、文彦博、欧阳修等是宋初律赋作品最丰富的五位作家。查《四部丛刊》本《范文正公集》,卷一收《明堂赋》、《秋香亭赋》、《灵乌赋》等3篇;卷二十收《老人星赋》、《老子犹龙赋》、《蒙以养正赋》、《礼仪为器赋》、《今乐犹古乐赋》、《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金在熔赋》、《临川羡鱼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等10篇。又查《范文正公别集》,卷二收《尧舜率天下以仁赋》、《君以民为体赋》、《六官赋》、《铸剑戟为农器赋》、《任官惟贤材赋》、《从谏如流赋》、《圣人大宝曰位赋》、《贤不家食赋》、《穷神知化赋》、《乾为金赋》、《王者无外赋》等11篇;卷三收《易兼三材赋》、《淡交若水赋》、《养老乞言赋》、《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赋》、《体仁足以长人赋》、《阳礼教让赋》、《天骥呈才赋》、《稼穑惟宝赋》、《天道益谦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政在顺民心赋》、《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等12篇。以上共计36篇。另外《四库全书》本《历代赋汇》收有本集之外的《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制器尚象赋》2篇,和断句《荠赋》1篇,缺收《淡交若水赋》。两相合计,范仲淹总计存赋全篇38篇,断句1篇。其中除正集卷一所收的3篇为古赋之外,其他均为律赋。
前此研究范仲淹赋作的主要有2篇论文,一篇是洪顺隆教授所作《范仲淹的赋与他的文学观》[2],另一篇是何佩雄教授所作《略论范仲淹的“治道”赋》[3]。这两篇论文对于范仲淹赋中体现的文学观和“治道”观作了深入探讨,但是范仲淹赋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诸如范仲淹的律赋理论、范仲淹赋的押韵与分类、范仲淹律赋的体裁格式、范仲淹赋作的评论、以及范仲淹赋与散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诸多问题,上两篇论文并未展开讨论。因此,本文另辟蹊径,讨论这些范仲淹赋学中的有关问题。
一、范仲淹的赋论检阅
在《范文正公别集》卷四收录有1篇有关范仲淹赋学理论的重要文章《赋林衡鉴序》。《赋林衡鉴》是范仲淹编选的1部唐宋律赋选本,这部书大约选律赋100余首,分类编撰。此书在宋代颇为流行,南宋郑起潜在《上尚书省札子》中说:“起潜屡尝备数考校,获观场屋之文,赋体多失其正。起潜初任吉州教官,尝刊赋格,自《三元》、《衡鉴》、二李及乾淳以来诸老之作,参以近体,古今奇正,粹为一编。总以五诀,分为八韵,至于一句,亦各有法,名曰《声律关键》。”[4] 其中所谓的《衡鉴》,应当就是指范仲淹编选的《赋林衡鉴》而言。可惜《赋林衡鉴》已经失传,今人无从窥其全貌。好在该书的《序》还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据以分析范仲淹的赋论思想。以下就这篇《序》作分段分析:
“人之心也,发而为声,声之出也,形而为言;声成文而音宣,言成文而诗作。圣人稽四始之正,笔而为经;考五声之和,鼓以为乐。是故言依声而成象,声依乐以宣心。感于人神,穆乎风俗,昭昭六义,赋实在焉。”这是起首的一段,谈论赋的起源。其观点来源于《礼记·乐记》和《诗大序》。认为赋为六义之一,具有“感于人神,穆乎风俗”的社会作用。“及乎大醇即醴,旁流斯激,风雅条散,故态屡迁,律吕脉分,新声间作。而士衡名之体物,聊举于一端;子云语以雕虫,盖尊其六籍。降及近世,尤尚斯文。”这是第二段,谈论历史上对赋的定义和评价。认为陆机关于“赋体物而浏亮”的说法只是谈到一个方面,并不全面;而扬雄关于“赋乃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说法,只是他自己推重其经学著作的片面之词,不必当真。近世(指唐宋)以来,赋类文体特别受到推崇。“律体之兴,盛于唐室。贻于代者,雅有存焉。可歌可谣,以条以贯;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或研究物情,或规戒人事;焕然可警,锵乎在闻。国家取士之科,缘于此道。九等斯辨,寸长必收。”这是第三段,谈论律赋兴盛于唐代,具有“或祖述王道,或褒赞国风,或研究物情,或规戒人事”等四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因而被国家规定为科举文体,发挥着为国家抡才的重大作用。“其如好高者鄙而弗攻,几有肴而不食;务近者攻而弗至,若以莛而撞钟。作者几稀,有司大患。虽炎炎其火,玉石可分;而滔滔者流,泾渭难见;曷尝求备,且务广收。故进者岂尽其才,而退者愈惑于命。临川者鲜克结网,入林者谓可无虞。士斯不勤,文何以至?撰述者既昧于向趣,题品者复异其好尚。绳墨不进,曲直终非。”这是第四段,谈论律赋文体由于“好高者鄙而弗攻、务近者攻而弗至”等原因,以至出现了衰落的局面;加之“撰述者既昧于向趣,题品者复异其好尚”的现象,导致缺乏公平合理的律赋评价体系。“仲淹少游文场,尝禀词律,惜其未获,窃以成名。近因余闲,载加研玩,颇见规格,敢告友朋。其于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势:叙昔人之事者,谓之叙事;颂圣人之德者,谓之颂德;书圣贤之勲者,谓之记功;陈邦国之体者,谓之赞序;缘古人之意者,谓之缘情;明虚无之理者,谓之明道;发挥源流者,谓之祖述;商榷旨义者,谓之论理;指其物而咏者,谓之咏物;述其理而咏者,谓之述咏;类可以广者,谓之引类;事非有隐者,谓之指事;究精微者,谓之析微;取比象者,谓之体物;强名之体者,谓之假象;兼举其义者,谓之旁喻;叙其事而体者,谓之叙体;总其数而述者,谓之总数;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词有不羁者,谓之变态。区而辩之,律体大备。”这是第五段,谈论自己对律赋素有研究,因此编成一部《赋林衡鉴》,其书按照分类编排的体例,分成叙事、颂德、记功、赞序、缘情、明道、祖述、论理、咏物、述咏、引类、指事、析微、体物、假像、旁喻、叙体、总数、双关、变态等二十类,他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按照题材分类,前十类大致如此;一是按照写作方法分类,后十类大致如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收录了所谓“词有不羁”的“变态”类,这一类作品也许是由律赋转化为文赋的先兆。“然古今之作,莫可尽见;复当旅次,无所检索。聊取其可举者类之于门,门各有序,盍详其旨。故不足者,以今人之作者附焉。略百余首,以示一隅。使自求之,思过半矣。虽不能贻人之巧,以庶几辨惑之端。名之曰《赋林衡鉴》,谓可权人之轻重,辨己之妍媸也。所举之赋多在唐人。岂贵耳而贱目哉?庶乎文人之作,由有唐而复两汉,由两汉而复三代。斯文也既格乎雅颂之致,斯乐也,亦达乎韶夏之和。臣子之心,岂徒然耳!”这是第六段,声明自己选赋以唐人赋为主,并且指明其书命名为《赋林衡鉴》的缘由,在于用此书“权人之轻重,辨己之妍媸”,作为律赋制作的准绳。“若国家千载特见,取人易方,登孝廉,举方正,聘以伊尹之道,策以仲舒之文,求制礼作乐之才,尚经天纬地之业,于斯述也,委而不论,亦吾道之志欤!时天圣五年正月日,高平范仲淹序。”这是最后一段,说国家行政当局如果改革科举之法,不考律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求制礼作乐之才,尚经天纬地之业”,那么,就完全可以废弃《赋林衡鉴》一书不用,那也是符合自己的初心本性的。
我们还注意到,这篇序文署年为“天圣五年”,当西元1027年,范仲淹时年39岁。据《范文公年谱》记载:此年“公寓南京应天府。按公《言行录》云:时晏丞相殊为留守,遂请公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5]。由此可知,范仲淹编选《赋林衡鉴》一书的现实目的,有可能是作为南京应天府学的教本。
二、范仲淹赋的押韵和分类
律赋是唐宋和清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体之一,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题目之下加以限韵。清代赋论家王芑孙说:“官韵之设,所以注题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抄袭之门,非以困人而束缚之也。”[6] 可见限韵的目的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释题目,二是立下行文的格式规范,三是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和统一录取标准。第一个方面不是必须的,因为有的限韵有解题的作用,有的则与题目无关;第二、第三方面则是限韵应有的功用。由于韵脚的限制,考生必须戴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韵脚之下,尽量发挥才情,以营造出精致遒美的篇章。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唐宋人记载的有关律赋押韵规定:
唐抄本《赋谱》云:“近来官韵多勒八字,而赋体八段,宜乎一韵管一段,则转韵必待发语,递相牵缀,实得其便,若《木鷄》是也。”[7]《木鷄赋》是中唐浩虚舟登第的应试之作,其赋以“致此无敌,故能先鸣”为韵,阐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道理,可视为唐代律赋押韵的正格。唐人律赋官韵虽然多勒八字,但相对比较自由,尚未严格遵循四平四仄的规范。这种情形到了五代时就更加严格了,《旧五代史》卷九十三《卢质传》记载:“质以‘后从谏则圣’为赋题,以‘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旧例赋韵四平四侧,质所出韵乃五平三侧,由是大为识者所诮。”(按:此例又见《容斋四笔》卷六《乾宁覆试进士》条)
宋人王楙《燕翼诒谋录》:“国初进士辞赋押韵不拘平仄次第,太平兴国三年九月,始诏进士律赋平仄次第用韵;而考官所出,官韵必用四平四仄。辞赋自此齐整,读之铿锵可听矣。”[8] 由此可见,宋代官方规定的律赋押韵规则比唐代更为严整,必须严格遵循四平四仄的规范。
《四部丛刊》本的《范文正公集》所收律赋题下都标注有八字限韵,按照四平四仄的标准,本节拟检验范仲淹律赋的押韵。
范仲淹的《赋林衡鉴》将律赋按照题材和写作方式分成20类,他自己的赋作,清人陈元龙编选的《御定历代赋汇》收录有38篇,分别收录在以下各类:
(一)天象类(1篇):《老人星赋》,以“明星有烂,万寿无疆”为韵,乃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格式;(二)治道类(20篇):《圣人大宝曰位赋》,以“仁德之守,光大君位”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王者无外赋》,以“王者天下,何外之有”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赋》、以“淳一敷教,天下为式”为韵①,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尧舜率天下以仁赋》,以“尧舜仁化,天下从矣”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体仁足以长人赋》,以“君体仁道,随彼尊仰”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君以民为体赋》,以“君育黎庶,如彼身体”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用天下心为心赋》,以“人主当用天下心矣”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阳礼教让赋》,以“修射崇饮,民不争矣”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政在顺民心赋》,以“明主施政,能顺民欲”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任官惟贤材赋》,以“分职求理,当任贤者”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赋》,以“贤实邦本,何地能及”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六官赋》,以“分职无旷,王道行矣”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贤不家食赋》,以“尊尚贤者,宁有家食”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大礼与天地同节赋》,限韵原缺;《礼义为器赋》,以“崇礼明义,斯以为器”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制器尚象赋》,限韵原缺;《铸剑戟为农器赋》,以“天下无事,兵器销偃”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从谏如流赋》,以“王者从谏,如彼流水”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乾为金赋》,以“刚健纯粹,其象金也”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金在熔赋》,以“金在良冶,求铸成器”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三)典礼类(1篇):《养老乞言赋》,以“求善言以资国之用”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四)祯祥类(1篇):《天骥呈才赋》,以“君德通远,天马斯见”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五)文学类(1篇):《易兼三材赋》,以“通彼天地,人谓之易”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六)性道类(5篇附1篇):《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以“诚发为德,彰彼天性”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穷神知化赋》,以“穷彼神道,然后知化”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天道益谦赋》、以“天道常益,谦损之义”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蒙以养正赋》,以“君子能以蒙养其正”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以“其性相反,同济于用”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淡交若水赋》,以“君子求友,恬淡为上”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七)农桑类(2篇):《稼穑惟宝赋》,以“王者崇本,民食为贵”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水车赋》,以“如岁大旱,汝为霖雨”为韵,乃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格式。(八)宫殿类(1篇):《明堂赋》,古体赋,不限韵。(九)室宇类(1篇):《秋香亭赋》,古体赋,不限韵。(十)音乐类(1篇):《今乐犹古乐赋》,以“民庶同乐,今古何异”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十一)仙释类(1篇):《老子犹龙赋》,以“玄圣之道,通变如此”为韵,乃平仄平仄,平仄平仄格式。(十二)鸟兽类(1篇):《灵乌赋》,古体赋,不限韵。(十三)鳞虫类(1篇):《临川羡鱼赋》,以“嘉鱼可致,何羡之有”为韵,乃平平仄仄,平仄平仄格式。(十四)草木类(1篇):《荠赋》(断句)。
就分类来观察,《御定历代赋汇》的分类方法主要来源于类书,而范仲淹《赋林衡鉴》的分类,主要出自于揣摩写作方法的需要,因此,两书的赋作归类方式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赋林衡鉴》没有失传,把两种书的赋作归类方式作一详细比对,恐怕是蛮有学术意味的事情。另外,《范文正公别集》卷三有《淡交若水赋》1篇,《御定历代赋汇》失收,按其内容,也许可以收入性道类。
就押韵来观察,除了3篇古体赋之外,范仲淹的律赋一般都限八字韵脚;限韵的平仄分布,只有3篇呈现不规则状态(即:《老人星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水车赋》为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临川羡鱼赋》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其他各篇都遵循四平四仄,相间而行的标准格式,这说明范仲淹的律赋制作,有着强烈的应对科举考试意图,而不单纯是个人的咏物言志之作。
另外,《御定历代赋汇》所收《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制器尚象赋》2篇,范仲淹本集失载,因而限韵原缺。根据范仲淹律赋押韵的惯例,一是八字韵脚是对赋题意旨的疏解,二是基本上遵循四平四仄相间而行的格式,我们可以推断出这2篇律赋的限韵。先看《制器尚象赋》:第一韵:筌、先、焉;第二韵:圣、正、性;第三韵:端、安、观;第四韵:长、象、往;第五韵:陈、因、伦;第六韵:弊、济、制、际;第七韵:乎、殊、图;第八韵:义、器、利。由上可见,《制器尚象赋》很有可能是以“先圣观象,因制乎器”为韵。再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第一韵:详、纲、常;第二韵:礼、体、启;第三韵:维、私、亏之;第四韵:泰、外、太;第五韵:筌、全、天、然、焉;第六韵:致、器、备、次、地;第七韵:通、同;第八韵:节、列、设。由此可见,《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很有可能是以“常理之外,天地同节”为韵。这样,我们就将范仲淹律赋所失落的限韵尽可能恢复起来了。
三、范仲淹律赋的结构分析
从前面对范仲淹赋论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编选《赋林衡鉴》一书是以唐人律赋为范式的。由此我们推断,范仲淹本人写作律赋也应该符合唐人律赋的一般结构模式。近年由于唐抄本《赋谱》发现,我们已经知道了唐人律赋的句式术语和结构方式,先看句式: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②。
所谓“壮”,指“水流湿,火就燥”一类三字对句;所谓“紧”,指“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类四字对句;所谓“长”,指每句五字至九字的对句;所谓“隔”,指隔句对;所谓“漫”,指不用对偶的散句,通常用于赋篇结束部位;所谓“发”,指“原夫、稽其”之类用于段首的关联词语;所谓“送”,指“者、也”之类用于煞句的词语:“凡赋体分段,各有所归。但古赋或多或少,若《登楼》三段,《天台》四段是也。至今新体,分为四段:初三四对,约三十字为头;次三对,约四十字为项;次二百字为腹;最末约四十字为尾。就腹中更分为五:初约四十字为胸,次约四十字为上腹,次约四十字为中腹,次约四十字为下腹,次约四十字为腰。都八段,段段转韵发语为常体。”这里所谓的“古赋”是唐人对唐代以前赋体的称谓,诸如王粲的《登楼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都是古赋。所谓“新体”是对唐代兴盛的律赋的称谓。律赋一般押八字韵脚,在结构上与古赋有明显的不同。从文章结构的自然意义段来说,律赋可以分成头、项、腹、尾四大段;从押韵来说,律赋可以按照韵脚分成八段。《赋谱》描述律赋结构的方法,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近取诸身”的思维模式[9],让人感到直观而亲切。
以下试以范仲淹的律赋名作《金在熔赋》为例,检验其与唐人律赋结构是否吻合,并用《赋谱》的句式术语标明句法:《金在熔赋》以“金在良冶,求铸成器”为韵,首段云:“天生至宝,时贵良金。在熔之姿可睹,从革之用将临。熠耀腾精,乍跃洪炉之内;纵横成器,当随哲匠之心。”以上为赋头。押“金”字韵,30字。包括一对紧句,一对长句,一联隔句对。赋头部分为律赋之破题,简要地概括题目大意。“观其大冶既陈,满嬴斯在。俄融融而委质,忽晔晔而扬彩。英华既发,双南之价弥高;鼓铸未停,百炼之功可待。”以上为赋项。押“在”字韵,32字。“观其”二字是发语,以下包括一对紧句,一对长句,一联隔句对。包括一对紧句,一对长句,一联隔句对。赋项部分为律赋之原始,交待大冶炼金的过程。“况乎六府会昌,我秉其刚;九牧纳贡,我称其良。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如令区别妍媸,愿为轩鉴;倘使削平祸乱,请就干将。”以上为赋胸。押“良”字韵,40字。“况乎”二字为发语,以下为一联平隔,一对长句,一联重隔。作者借金属百炼成钢而表明自己的心迹。“国之宝也,有如此者。欲至用于君子,故假手于良冶。时将禁害,夏王之鼎可成;君或好贤,越相之容必写。”以上为赋之上腹。押“冶”字韵,30字。“国之宝也,有如此者”,是不讲对偶的漫句。按照《赋谱》的规定,漫句一般用在赋之头尾,而不用在项、腹的部位。范仲淹将漫句用在上腹部位,是对唐赋的一种改革。“是知金非工而弗用,工非金而何求。观此熔金之义,得乎为政之谋。君喻冶焉,自得化人之旨;民为金也,克明从上之由。”以上为赋之中腹。押“求”字韵,34字。“是知”二字为发语,以下包括两个长句对,一联隔句对。正面写出“君喻冶、民为金”的主旨。“彼以披沙见寻,藏山是务。一则求之而未显,一则弃之而弗顾。曷若动而愈出,既踊跃而求伸;用之则行,必周流而可铸。”以上为赋之下腹。押“铸”字韵,38字。“彼以”二字为发语。“一则求之而未显,一则弃之而弗顾”为散文句法,用在律赋中可以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曷若”二字亦为发语。这一段采用正反夹写的办法,批评逃避遁世的隐士行为。“美夫五行之粹,三品之英。昔丽水而隐晦,今跃冶而光亨。流形而不缩不盈,出乎其类;尚象而无小无大,动则有成。”以上为赋之腰。押“成”字韵,44字。“美夫”二字为发语,以下一对紧句,一对长句,一联重隔。此段赞美士人踊跃出世,为世所用。“士有锻炼诚明,范围仁义。俟明君之大用,感良金而自试。居圣人天地之炉,亦庶几为国器。”以上为赋之尾。押“器”字韵,35字。“士有”二字为发语,以下一个紧句对,一个长句对,一个漫句作为结束。全赋共计283字,在《赋谱》所规定的字数范围之内。从律赋的格式来看,范仲淹的这首律赋基本符合唐代《赋谱》所规定的范式,只是在一些细微末节之处,范赋对《赋谱》有所突破,例如:漫句用在赋腹部位、散文句式穿插其中等等都是其例。《金在熔赋》的结构与范仲淹其他律赋的结构基本一致,显示出宋初律赋基本遵循唐赋格式,又在不变中求变的态势。
四、范仲淹“以赋为文”略说
范仲淹由于早年于赋体文学用功甚大,因而在其他文体尤其记序文类写作时常常带有赋体笔法,这一现象,早就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略说如下:
1.《岳阳楼记》:范仲淹之名作《岳阳楼记》是否用赋体,自宋以来,便存在着争议:
陈师道《后山诗话》说:“文正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耳。’《传奇》,唐人裴硎所著小说也。”[10] 此说认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是运用了小说擅长的夸饰笔法。当然,夸饰自然也是赋体常用的表现手法。宋人《无用闲谈》说:“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或谓其用赋体,殆未深考也。此是学吕温《三堂记》体制,如出一轴。《三堂记》谓寒燠温凉,随时异趣,而要之于不离轩冕而践夷旷之域,不出户庭而获江海之心。极而至于身既安,思所以安人;性既适,思所以适物。不以自乐而忽鳏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穑之勤。《岳阳楼记》谓晴阴忧乐,随景异情。而要之于居庙廊则忧民,居江湖则忧君。极而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楼记》宏远超越,青出于蓝矣。夫以文正千载人物,而乃肯学吕温?亦见君子不以人废言之盛心也。”③ 此说虽然否认《岳阳楼记》用赋体,但其透露出当时有人认为《岳阳楼记》用赋体,说明《岳阳楼记》的体裁问题在宋人之中便有争议。
清初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中间悲喜二段,只是借来翻出后文忧乐耳,不然,便是赋体矣。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金圣叹的论断很值得注意,他实际上指出《岳阳楼记》首尾是文体,中间悲喜两段是赋体。
金圣叹所揭示的《岳阳楼记》结构方式由来已久,元人祝尧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下评说:“首尾是文,中间乃赋。世传既久,变而又变。其中间之赋,以铺张为靡而专于辞者,则流为齐梁唐初之俳体,其首尾之文,以议论为驶而专于理者,则流为唐末及宋之文体。”[11] 明人许学夷在引用祝尧这段话后加按语云:“古今赋体之变,此为尽之。”[12] 清人《四库全书总目·古赋辩体提要》亦评祝尧此语:“于正变源流,亦言之最确。”[13] 由上述诸人的评说可以推断,范仲淹《岳阳楼记》采用了与司马相如《子虚赋》类似的结构方式,即首尾是文,中间是赋。也许正是因为《岳阳楼记》兼具赋与文这两种文体的要素,因而才会引发自宋以来围绕这篇作品辩体的争议。
2.《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德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途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某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4] 清人金圣叹评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指出这篇文章的结构特色:“一起一结,中间整整相对,有发挥,有咏叹,有交互,此今日制义之所自出也。”[14] 这种结构特色与《岳阳楼记》相仿,都是首尾乃单句散行之文,中间则如赋体般整整相对。或许有人会说,中间两段是股对,与制义(八股文)近似,而与赋体不类。其实,八股文的股对格式正是来源于律赋。
清代不少学者曾论及八股文之股对出自律赋。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日知录·试文格式》条云:“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中略)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原注:本之唐人赋格。《集释》引钱氏曰:宋季有魏天应《论学绳尺》一书,皆当时应举文字,有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是论亦有破题)。”[15] 顾氏之论,指出八股文之破题本之唐人赋格。他虽然未举出具体实例,但是开启了后人考证研究的大门,可谓功不可没。
乾隆年间的李调元(1734-1802)即本此立说而加以发挥。李调元在《雨村赋话》卷三中写道:“唐李程《金受砺赋》,双起双收,通篇纯以机制胜,骨节通灵,清气如拭,在唐赋中又是一格。毛秋晴(奇龄字)太史谓‘制义源于排律’④,此种亦是滥觞。分合承接,蹊径分明,颖悟人即可作制义读。”⑤ 李调元在毛奇龄的启发下,进而指出唐人律赋也是八股文的滥觞。在评论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时,李调元也指出:“通篇句阵整齐,两两相比。此调自乐天创之,后来制义分股之法,实滥觞于此种。”⑥ 股对是八股文的重要特征之一,看来确实同律赋有渊源关系。
清代学者看到八股文之股对出自律赋的事实,但是他们没有指出宋人文章(如《严先生祠堂记》之类)之中,其实股对也运用得非常纯熟。或许我们可以说,就股对而言,唐人律赋影响了范仲淹等人之文章,范仲淹等人之文章又影响了明清的八股文。范氏之文在这种文体变迁中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对范仲淹赋论与赋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范仲淹的赋论以《赋林衡鉴·序》为代表,这篇文章论及律赋可以发挥为国家抡才的重大作用,主张对唐代律赋细心揣摩,提高律赋的创作水准,让《赋林衡鉴》一书起到“权人之轻重,辨己之妍媸”的效用。
范仲淹律赋在押韵上基本遵循北宋科举考试押韵规范,以四平四仄相间而行为主要格式,比唐人律赋押韵方法更为严谨。由范赋限韵观察,可以证实律赋题下限韵的目的,一是解释题目,二是立下行文的格式规范,三是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和统一录取标准。根据范赋题下限韵的惯例,可以将他的两篇限韵失传的律赋《大礼与天地同节赋》和《制器尚象赋》的题下限韵推测出来。
范仲淹律赋的结构基本符合唐代《赋谱》所规定的范式,只是在一些细微末节之处,范赋对《赋谱》有所突破,例如:漫句用在赋腹部位、散文句式穿插其中等等都是其例。《金在熔赋》的结构与范仲淹其他律赋的结构基本一致,显示出宋初律赋基本遵循唐赋格式,又在不变中求变的态势。
历代赋论赋话对范仲淹赋作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探讨本事,比如对《灵乌赋》、《荠赋》的评论,即属此类;二是观察用意,比如对《金在熔赋》、《水车赋》、《用天下心为心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三是赏析佳句,比如对《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天道益谦赋》等的评论,即属此类。
范仲淹由于早年于赋体文学用功甚大,因而在其他文体尤其记序文类写作时常常带有赋体笔法,采用了首尾是文,中间是赋的结构方式。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跨文类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此赋押韵,《全宋文》在题下误注为“淳一敷教,天下为式”,与本赋韵脚分布不合,兹据《四部丛刊》本改正。
②此篇《历代赋汇》失收,据《范文正公别集》卷三补入此类。
③转引自《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一册,482页。
④毛奇龄:《西河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卷五二《唐人试帖序》:“天下无散文而复其句重其语,两迭其语言作对待者。惟唐人试士,改汉魏散诗而限以比语,有破题,有承题,有领比,有腹比,有后比,而后结以收之。六韵之首尾,即起结也;其中四韵,即八比也。然则试文之八比,视此也。”
⑤参见詹杭伦、沈时蓉校证:《雨村赋话校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卷三第六条注。案:李程《金受砺赋》起句:“惟砺也,有克钢之美;惟金也,有利用之功”,是为双起。结句“况今圣上钦明,英髦迭出。恭默思道,曷高宗之可侔;辅弼纳忠,岂傅岩之攸匹。”是为双收。八股文中有“两扇立格”之法(参见《日知录·试文格式》),其格式可由李程此赋得到启发,此盖李调元立说之本意。
⑥参见《雨村赋话校证》卷二第十七条注。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之长对云:“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飞,在舟为楫,在弩为机,不有动也,静将畴依?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止,在门为键,在轮为柅不有静也,动奚资始?”此种长对,与后来八股文的股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