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 25500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地坛是一所大学,历经沧桑却依然唤发着生机。那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而母亲则是“我”人生启蒙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坛,走近史铁生的内心深处,感受他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领悟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地坛中的一切在撞击着史铁生的心灵与情感,并使他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象——母亲。
1.朗读梳理。
(以“难题”为中心引申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契机,了解母亲的“苦难”,品评母亲的“坚忍”)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通过这一难题,我们在“母亲”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母亲一直在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她“活得最苦”,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但是她“意志坚忍”,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更是伟大的。母亲的人生态度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坚强地承受苦难,坚忍地生活下去。
2.归纳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第二部分中,描写母亲的段落有很多,思考作者如何在默默无言中描写深沉的母爱?
(读读议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预设:从母亲“对我的理解”的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理解我,她保证了我去地坛的权力,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亲都不愿意做的最坏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独自承受着儿子残疾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亲是苦难的,但很坚韧;“我”也是苦难的,那“我”该怎么办呢?然而母亲却早早地离去了,在“我”刚刚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无福享受我的一点快乐。母亲的死是我的至痛,至痛的心流淌出至情的语言。本文写母爱,并不是母亲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来表现,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展开;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教师小结: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用直接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力量。
3.升华感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倒数第三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点拨:要求用心,读出感情——作者对母亲的爱,对于母亲离世的痛悔)
教师小结: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让我们难忘,母亲的背影又怎能让我们释怀。母亲“悄悄转身”、“四处张望”、“缓缓离去”,一个找一个,一个看一个,一个躲一个,悲凉,无奈,尴尬,这正如一首小诗中写到:
你找我时我在找自己;你没有看见我时我已看见了你;你看见我时我不敢看你;你不看我时我想看你;你看见我时我也看见了你;背影是离别的忧伤;地坛也为我沉默
母亲沉默不语,坚实行动;她隐忍顽强,独担苦难。母亲走了,她的猝然去世带给“我”的是为时已晚的痛悔,这痛悔让“我”大彻大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背诵《游子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都有母亲,母爱无时无刻不陪伴我们左右,可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地蔑视母爱,甚至常常抱怨母亲。生活中这样的经历,你有过么?试着说出来。(学生讲讲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谈母爱,抒真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4.练笔强化。
提起母亲,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抒写一下你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故事(不少于300字)。
要求: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要到位。
三、课文小结
课文用大量篇幅叙写母亲,只是表象,目的在于从母亲那里获取的生存感悟——要好好的活着。在我最痛苦的时候,地坛敞开母亲般的胸怀,母亲敞开大地般的胸怀容纳了我,都是一种无声的、毫不张扬的爱。地坛好比母亲,母亲就像地坛,二者合二为一,为作者提供源源不竭的生命活力(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对题目,对主旨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结束语
对于母爱,我们无以报答,借一小诗表达我们的祝福。
我期盼:有更多的闲暇,聚在母亲身边;有许多的金钱,免去母亲的操劳;如果这些期盼,仍旧还是期盼,
我只有祈盼——
银发苍苍的母亲,身体康健多活几年
论文作者:张庆萍 石娉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母亲论文; 母爱论文; 地坛论文; 苦难论文; 我时论文; 课文论文; 坚忍论文; 《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