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龙 姣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表现在是其自然基础和先决条件,还表现在它是物质财富形成的生态源泉,同时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生产方式导致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和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 最后重申自然生产力有利于正确把握生产力思想,从而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
【关 键 词】 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资本主义;循环经济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包含深刻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自然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的自然力,体现了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生态特性。但在谈到生产力时,传统的生产力被定义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误解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真正含义,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忽视了马克思给人类发出的环境警告。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他还强调人类不应忽视自然资源的紧缺性、不可再生性等重要特点,为此他提出给自然休养生息的建议。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本身的物质代谢,重申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升华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整体把握自然生产力思想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生产力的定义和以往对自然生产力的忽视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将生产力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包括“个人与社会的生产力”“物质与精神的生产力”“劳动与资本的生产力”等方面。此外,“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也包括在内[1]。而自然生产力指自然物本身蕴藏着的有助于物质财富的生产的一种能力,社会生产力则意为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而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他还肯定“人与自然同时作用于社会生产活动。”[2]因此,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在物质交换过程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双方共同作用,即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定义,它都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变过程,且社会的发展是人和自然双向互动的结果,劳动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中介,从而把潜在的自然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来维持自然界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大多数时候,人们在谈到生产力时,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反而被忽略,或者根本不知道自然生产力的存在。从建国初到现在,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而换来经济大发展,并且认为经济的增长全是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不仅过度夸大了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和影响力,还导致过多的环境问题,如生态问题突出、自然资源枯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也超出了自然资源的承受范围,不但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大大破坏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居住环境,发展也将得不偿失。而自然生产力作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与基础性地位却不被重视。
二、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
自然生产力是完善生产力构成要素的重要部分,像自然界中具有某种重要使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河水、湖泊、海洋、土壤、瀑布一样,而自然界中的这种价值在“自然生产力”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对于如何定义自然生产力,则存在不同的看法。马克思强调从实践的角度将人类的外部自然划分成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
第一自然也称作初始自然,是指还未被纳入到人类实践范围内的那部分自然,也就是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和存在于人类实践领域之外的自然,正像完全未被人类有效利用和控制的自然资源,如地力、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它们是自然生产力构成的基础要素,表现为自然界中存在的最原始的自然力。
武陵山乡场镇隶属于重庆市涪陵区,地处涪陵区东南部,连接外部交通主要有319国道,203省道,渝涪高速、沿江高速等,交通便利,基本进入涪陵区1小时经济圈,重庆主城2.5小时经济圈。
第二自然也叫人化自然,是人类出现之后才进人类实践范围内的那部分自然,像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始的食物仓和资料库而存在的土地、森林、未被开采的矿藏、河流、瀑布和丰富的鱼类等都被运用于人类的社会生产领域之中,它们构成了自然生产力的核心与主体,表现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力。此外,马克思谈及人化自然力存在的意义:“人在生产中……要经常借助自然力的帮助”[3]由此可见,马克思是承认自然力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作用的。解保军[4]则将自然生产力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生产力:狭义的是指纯粹的那种自然力(就像被利用来发电的河水、风力、太阳能),而自然力、自然资源、像生产所必备的自然条件等都属于后者的范围。郭洁忠[5]认同将自然生产力划分在广义的生产力范畴之内,它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又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的,不但指那些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的各种自然力量,像自然界的自然力、人化自然力与人本身的自然力也包括在内。而倪志安、罗川[6]则认为自然生产力指的是要纳入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且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性的自然力(如各种能源、资源、环境等)和各种生产性的自然能力(如动植物的生长自身和繁衍后代的能力)。因此,将自然生产力分为广义与狭义的定义则更能体现自然生产力的丰富性,即在这里将要探讨的就是广义自然生产力的作用与地位。
缺钼矫正技术:叶面喷施0.01%-0.1%浓度的钼酸铵或钼酸钠溶液,一般在抽梢后的新叶期或幼果期进行喷施为宜。对酸性土壤,增施石灰,调节pH值,保持土壤pH5.5-6.5。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源泉是自然界中的自然力。马克思将生产力概括为:“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7],而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或多或少皆来自自然界,但是,自然力不等同于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可以是自然力,而自然力不是自然生产力,自然力的内涵比自然生产力更为广泛和深刻。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控制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挥,而现实生产力的发挥也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协同作用。
雇佣工人不得不居住在卫生条件不好、拥挤、狭窄、光线阴暗的地下室,因为失业使他们长期处于赤贫状态,再加上疾病的折磨使他们身体和精神状态日益萎靡。迫于同行竞争压力,资本家为最大限度缩小成本的支出,疯狂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机器的安全保护措施的不足,致使工人的安全遭到严重的威胁;为了节省空间,工人们的工作环境集中在密闭的空间里,因在空气流通不畅、潮湿阴暗,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劳作,导致他们的视力不断下降,甚至每年因肺结核引起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工人们连最低限度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本身自然力的源泉。人类源于自然界,而又依附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发展继续进行的无机的身体,人类谋生的手段是劳动,即“劳动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与控制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8]。具体来说,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存在方式,直接受到自然资源的多寡和生态环境的好坏所影响,而劳动者自身的自然状况也关系到社会生产力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人为了生命的延续也不能中断与自然界的交往。“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必定也同自然紧密相联。”[9]如果人类无法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人类的生存将得不到维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将得不到保障。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也可以说自然力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与继续发展的第一源泉。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片面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资本积累造成农业、工业人口的贫困,迫使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分离,大量农业人口被迫转移到城市谋生,农业人口的到来给城市人口增添了压力,但资本主义工业采取的雇佣方式使过剩人口绝对地屈从于资本的控制,最终这些过剩人口也就变成了大规模的失业人口,而庞大的失业人口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
第一,社会生产力使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离开人类活动的参与,自然界中的自然力即生态生产力只是表现为单纯的自然力或只是一种自然的能力,则无法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同时,经济类型的构成与工业布局将受制于所需资源的天然布局与未来变化情况。农业生产效率和地域分布则直接依赖于气候的类型、土壤的结构、植被的分布等多种自然条件,像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海洋捕捞业等生产领域则最为典型。此类情况在工业中也很普遍,正如区域性工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一样,像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自然资源型的工业,当地的自然资源储量越丰富,其主导性的工业产值就越高,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就越快得到改善。总之,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总是以自然的再生产为前提的,自然的再生产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再生产需要自然再生产做支柱。
本文选取随机可拓展STIRPAT模型(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分析三大典型城市群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基本公式如下:
如果人类像爱因斯坦所坚持的那样,不是遗传上的自我毁灭,那么,他们的飞速发展的技术却正在使他们遭受接连不断的社会问题。[11]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福音,如果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犯罪,将会给科技安全、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带来巨大损害。因此,分析相关要素,有效预防此类犯罪,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第三,自然力也是社会财富的生态源泉。自然再生产能力的持续更替不仅给社会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也给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有效对接提供了物质保障。“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社会性质如何……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13],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到:“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14]《资本论》中,他也多次强调商品作为自然物质与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体,“就像土地、矿山、森林、海洋等都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若提高同样数量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货币资本,那就能从内涵或者外延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控制和利用”[15],而各种自然物质,例如“土地和瀑布一样,和一切自然力一样”[16]都无一例外地来自自然界。马克思肯定天然的自然力和人本身的自然力,二者作为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同的原始要素,作用也存在差别,前者协助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劳动力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增加人类福利。
第二,社会生产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然生产力的面貌,让自然生产力为人类生产生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破坏自然生产力的生物环境,让生物群落消失甚至灭绝,从而给自然本身的物质循环和新陈代谢带来致命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将赋予人类更多权力开发未知的自然力,同时人们对自然的影响也在随之增大。
这时,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孤零零的两座小楼默默矗立着,霍铁抬头看看天,黑色的天幕显得无比厚重,一颗星星也看不见。
三、资本对自然生产力的破坏
第二,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10]。其不但是劳动者自身自然力的源泉,而且也是劳动者获取劳动资料的生态源泉。像作为人工自然物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在经过了劳动的过滤后,在自然物质之间以相互转化、变形与重组的形式再次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对象,而劳动对象在数量和质量上则受到自然条件好坏的影响,正如牧场的面积与草的质量对于畜牧业相当于某种矿物质的质量与储量对于冶金业的重要程度一样。若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即自然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可靠保障相当于给社会再生产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支撑,反之,也亦然。生产力中工具要素的构成也受到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的影响与制约,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之处体现在对不同劳动资料的使用方面。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更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1]像扁平锋利的石刀、藤条做成的弓箭、树杈做成的农具等都具有自然物质的原始雏形。而自然条件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劳动工具在形态和用途上的不同。马克思的“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12]正是这样的描述。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也给生产工具带来了质的转变,人类从中窥探到自然物质的迹象也愈发不明显。但这些劳动工具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自然界中的自然物质转化而来,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大型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最后再到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的成熟、新材料、新能源的运用,都要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原始材料。
第三,社会生产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否也影响着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控制将为经济的发展增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则会面临自然资源的浪费、枯竭等情况,由此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因此,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参与加速了自然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也是因为在自然生产力的伴随下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二者共同渗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共同促进经济的进步。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剥削、奴役和压迫广大劳动群众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资本家要求贫民做贡献的这种要求就变成合理的了,这种要求也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的自然规律,资本家对资本的狂热追逐和资本主义的雇佣方式使劳动工人永久地变成自由的劳动贫民,就像“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 那么,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7]。唯有让雇佣工人永久地变成受资本驱使的劳动平民,并且时刻饱受饥饿、疾病的摧残,他们才能服从于资本的奴役和统治,“用法律来强制劳动,会引起过多的麻烦、暴力和叫嚣,而饥饿不仅是和平的、无声的和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劳动的最自然的动力,会唤起最大的干劲。”[18]
自然生产力的作用表现在:
失业人口的到来同样也给城市带来了空间压力和环境压力,“在利用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19]资本主义的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难以有效转化归还自然界,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负担,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显然资本家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所以他们选择搬到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方去居住,“这里已经不再合富人的心意了,于是他们搬到爽心悦目的郊外去……周围的环境的确会使成年人堕落,使儿童毁灭。”[20]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工人在不得不承受贫穷、温饱的挣扎和疾病的肆虐之外,还要承担因资本积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而资本家却像逃脱瘟疫一样地逃到郊外去了。但资本家却将环境恶化的责任推到贫穷的劳苦工人身上,并且无情地指责他们,像“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例子就说明我们同胞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在房屋和街道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往往会沉沦到接近野蛮退化的状态。”[21]
资本家为获得更多为资本增殖的无偿的自然力,过度开发、滥用自然资源,一方面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帮凶,“正如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22]另一方面租地农场主为在有限的租期内提高土壤肥力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生态结构失衡,就像马克思描绘的那样:“资本主义的任何进步,都同时是在掠夺劳动者和土地技巧的进步,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壤肥力的任何进步,也都是在破坏土壤肥力持久进步的源泉。”[23]
而社会生产力也同样以多样的方式影响着自然生产力的有效利用。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是以破坏劳动者的自然力不可持续为代价,而且像土地这些具有自我增长和修复能力的自然资源,因为恢复周期缓慢的缘故,一旦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就很难再恢复。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性体现在其不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24]
总的来说,自然界的自然力与人的自然力遭到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此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要重视自然生产力在生态文明中的基础地位,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自然生产力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四、自然生产力的当代价值
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重申自然生产力,它的作用就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一样,而自然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需要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中得到发挥和升华,同时有利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循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要合理利用自然生产力,以尊重自然规律为首要任务。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务必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的休养生息和自我修复能力需要时间,片面地为了提高土地的产能而过度开垦和施肥,不但会破坏自然本身的平衡,同时会永久地破坏土壤肥力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为后续发展带来更大的困难,治理比保护的代价更大,反而会得不偿失。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25]
第二,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在制度上的保证是自然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只有国家在制度上积极支持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立法部门明确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发和利用自然生产力,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在摸索中提升自然生产力的开发前景和利用效率,才能使自然生产力更加广泛地融入生产力体系,使生产力体系更加完整,使生产更加高效,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对投资者情绪与股价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根据AIC与SIC同时最小的原则,得出结果如表3。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的进步能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是过度依赖科学技术,不利于人类主体性的发挥,反而会被科技利用,而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从整体上把握自然、人类、科学技术三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明确践行生态文明新举措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控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取之自然,最后也要回报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成熟,对自然的伤害程度就能降到更低,对自然资源的休养生息、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彩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美,自拍更自信,孕妈妈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避免选用含有铅、汞等成分的化妆品,要选择可信赖可靠品牌,如果感到不适或者过敏就要停止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解保军.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
[5]郭洁忠.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5(9).
[6]倪志安,罗川.论马克思实践的自然生产力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2).
[7][8][11][17][18][20][21][22][23][2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6][19]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352(2019)06—0035—06
【收稿日期】 2019-07-30
【作者简介】 龙 姣(1992-),女,贵州盘州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东春)
标签:社会生产力论文; 自然生产力论文; 资本主义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