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符合吸水、蓄水、排水等功能需求的设计理念。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园林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作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自我修复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工程;应用要点
引言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2011年起我国城市化率超过50%,201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6.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由于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下垫层不透水率不断增加,再加上城市排水管网老化,降水漏斗、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一方面是无法应对极端暴雨天气,对雨洪及时清排,另一方面又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尴尬城市“水问题”。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而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建成区的绿色生态系统,如果和雨洪管理设施相结合,可以实现雨洪调节功能。
1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应遵循的原则
1.1整体规划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当以嵌入式的思维,定位园林在城市自然空间中的地位,达到城市园林与城市生态圈和谐相处的目标,并且发挥城市园林对城市生态的促进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园林蓄水净化作用,通过城市园林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因素,应当在设计城市园林时做出统一规划。
一方面从城市整体角度加强雨水系统的构建,重点加强建设园林雨水管网系统,注重发挥城市园林的蓄水功能,在实现园林水循环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将城市防洪泄洪的整体方案与城市园林设计相结合,发挥城市园林在雨水自排净化中的作用,提升城市园林的环境修复功能。
1.2生态有限原则
海绵城市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概念而发展起来的,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融入生态理念,注重在大的生态圈中定位城市园林的独特价值,发挥出城市园林的生态调节价值,满足人们对健康绿色环境的需求,切实从生态角度定位城市园林功能、特色和设计思路,遵循自然生态交换原则。
在城市园林设计时应当加强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城市园林周边的自然水体情况,能够围绕当地的湖泊资源等设计排水系统、环境净化、水土保持功能。同时,充分考虑雨水储存的需求,注重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及以新科技开发城市园林生态循环价值。另外,提高城市园林生态修复力,对被破坏的环境起到生态修复作用,通过城市园林缓解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1.3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园林设计应当融入因地制宜的理念,能够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更好地挖掘城市园林设计的独特性。城市所处的地域环境与气候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降水条件、植被覆盖率和城市社会环境因素制约下,只有充分围绕实地环境设计城市园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才能体现出城市园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助推作用。应当根据地势地利条件,把城市园林防洪功能与雨水存储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及水文条件,减少城市园林开发对环境指标的影响。与此同时,实现城市园林技术与项目功能设计的统一,在尊重城市园林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2.1雨水的收集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针对雨水的收集应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先,应根据园林中的坡度效应在园林中修建渗滤沟。如遇到水泥地面,则每隔20m左右进行渗滤沟设计,园林景观中一般采用的是硬质材料,可以将透水性能较好的沥青等作为主要材料,以此来减少雨水的流动速度,为雨水的收集创造更多的时间,这样能够提高雨水的收集效率,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其次,进行生态水渠和雨水缓坡设计,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园林地势条件,建设相应的生态水渠,使其既可以发挥园林景观的功效同时又实现雨水汇水的功能。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明渠与暗渠修建形成良好的雨水汇集以及导流功能,最后通过设计雨水缓坡,使雨水在滑坡流动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剩余部分则导入到坡处的储水池内。
2.2雨水的净化
在雨水净化系统设计方面,首先通过土壤渗透净化方式净化雨水,利用植物的作用吸收水中的杂质以及有害物质;经过处理的雨水流入到净化池或者渗滤池中,通过有效的净化与收集,发挥雨水的其他作用;其次,运用生物处理净化方式,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大多数植物对水起到了初步的净化作用,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各种元素以及杂质,以及发挥代谢解毒的作用,实现对水的净化。其中多年生牧草,在雨水净化处理中的效果最为显著,通过生物净化后的雨水可以形成雨水再利用的净化系统;再次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净化雨水,通过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作为催化剂,达到净化的目的;通过多样的方法收集、储存以及净化雨水。
2.3遵循干湿搭配提升环境调节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建设大都具备长远建设规划,园林绿化建设属于城市建设中的环节之一,在保持美感、艺术感、韵律的基础之上尚需要坚持干湿搭配以提升城市环境的调节能力。一方面,对于雨水较多的城市园林,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应减少耐旱性植物,增加喜水植物以提升蓄水能力,反之则增加耐旱性植物;另一方面,对于光照较强的园林,阴性植物则适当减少并增加阳性植物,同时配置一些伏地植物便于雨季蓄水。
2.4合理选择海绵体
合理选择城市园林海绵体尤为重要。只有合理选择与应用海绵体,才能达到因地制宜的目标。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具有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与低影响开发的价值。因此,在海绵体营造方面应当根据地域环境的实际因素进行设计。首先,应根据城市园林所处地域降水量选择海绵体。其次,加强海绵体质量控制工作,注重从材质、规模、功能、控制方面优化海绵体设计。最后,加强地方现有资源的应用,提升海绵体对地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海绵体存在的长期性,通过海绵体更好地优化城市环境,符合城市园林发展需求。
2.5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评估
在规划中,应该首先对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进行总体评估,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和模型算法,结合GPS技术、GIS技术、传感器技术系统分析水文地貌,结合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进行动态仿真,支持对单一影响事件和连续影响时间的模拟。比如在暴雨情况下蓄水量变化,排水管网系统状况,城市道路负荷状况,内涝风险评估等因素,充分发挥图形界面的作用,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模拟效果。还可以采用容量法、流量法、平衡法计算单位面积内的径流总量、雨水控制容积、雨水强度,以及补水、蒸发、渗漏、回用等方面的状况。
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雨水收集、存储、净化方面加强设计,实现园林绿植配置合理化,促进园林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红元.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9).
[2]叶加嵘.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
[3]赵全霞.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城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4).
[4]耿潇,赵杨,车伍.对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7(1).
论文作者:李兆余,谭凤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园林论文; 海绵论文; 园林设计论文; 生态论文; 作用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