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腕关节MRI及临床应用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的腕关节MRI及临床应用研究

刘新爱[1]2013年在《MRI检查技术在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以发现骨质改变,但不能发现关节内软组织病变和关节软骨受损,当X线出现关节间隙的变窄、关节面侵蚀等异常表现时,患者的病理改变多已经比较明显,甚至出现不可逆的骨质破坏。CT虽然密度分辨率高于X线,但仍然难于显示关节内软组织病变。X线以及CT关节造影等有创检查方法,虽可显示关节内结构以及关节软骨的边缘轮廓,提高关节病变的敏感性,但由于技术繁琐和检查的有创性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MRI具有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特点和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显示滑膜增厚、滑膜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受损、骨质侵蚀、关节腔积液等多种病理改变,已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但MRI检查序列众多,不同序列在显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病理改变方面并不一致。既往文献缺少MRI检查序列在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应用方面的系统性对比。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骨关节MRI检查中常用的FSE-T1WI、FS-FSE-T2WI、FS-PDWI、3D-ME、3D-FLASH-WE、 Tl-WATER等扫描序列对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显示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优化MRI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扫描技术,提高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率和对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进行准确分期。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临床、影像学和血清学等相关检查诊断、并经随访证实的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60例作为病变组研究对象。所有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RA/EULAR)2009年诊断标准。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为40.9岁。另收集2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60例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双手及腕晨僵(52例),关节疼痛(53例),关节肿胀(50例),活动受限(43例),病程3个月至5年不等,所有患者均至少存在双侧腕关节以及手掌指小关节的症状,多数于发病后4-6个月内就诊。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39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43例,C反应蛋白升高34例。2.MRI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MRI对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腕关节行不同序列检查,具体扫描序列及扫描参数如下:①FSE(快速自旋回波)T1WI冠状位(TR360ms, TE13ms,矩阵640x640,FOV180mm,层厚3mm);②FSE-T2W⒈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TR3520ms,TE79ms,矩阵256×256,FOV180mm,层厚3mm);③PDWI J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TR2100ms,TE26ms,矩阵654×400,FOV140mm,层厚3mm);④T1-WATER序列(TR450ms, TE11ms,矩阵512×512,FOV180mm,层厚3.0mm);⑤3D-FLASH-WE序列(TR17.3ms,TE6.4ms,矩阵512×384,FOV300mm,层厚1.2mm);⑥3D-ME序列(TR39ms,TE22ms,矩阵512×512,FOV140mm,层厚1.2mm)。其中21例患者及4例健康志愿者行增强扫描,由对侧肘静脉注入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用量为0.2mmol/kg体重,之后行SE T1WI冠状位(TR480ms,TE15ms,矩阵512×512,FOV130mm,层厚3.0mm)及横断位(TR450ms,TE13ms,矩阵256×256,FOV130mm,层厚3.0mm)压脂增强扫描。观察和比较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表现以及不同成像序列对各种异常征象的显示情况。3.影像资料评价方法及观察指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所有患者、健康志愿者MRI各序列平扫及增强图像进行分析评定。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关节MRI观察指标包括:腕关节血管翳、滑膜增厚、关节软骨受损、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液、骨髓水肿、骨质破坏、肌腱炎、腱鞘炎等情况;分别比较FSE-T1WI、FS-FSE-T2WI、FS-PDWI、T1-WATER、3D-FLASH-WE、3D-ME等几种扫描序列对上述指标的检出情况;另对健康志愿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腕关节软骨进行测量,主要包括:选择同层面头状骨软骨及骨髓的信号强度进行测量,依次计算出头状骨软骨的信噪比及头状骨软骨/骨髓之间的对比噪声比;对判断不一致的病例由两位医师商量后决定。4.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应用SPSS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hi-square检验进行多组间阳性率差异性比较;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进行头状骨软骨的信噪比及软骨/骨髓之间的对比噪声比,之后采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本实验报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备案,所有被检对象检查前均进行了知情同意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健康志愿者腕关节MRI不同序列比较(1)25例健康志愿者腕关节各扫描序列上均未见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质破坏及关节积液等异常病理征象;4例志愿者进行了增强检查,关节滑膜未见异常强化。(2)健康志愿者头状骨软骨的信噪比、软骨/骨髓对比噪声比:3D-FLASH-WE序列上软骨信噪比最高,为25.33~50.39±1.44~2.19; FS-PDWI序列上次之,为21.25±2.44。3D-FLASH-WE序列上软骨/骨髓对比噪声比最高,为14.17~27.89±1.19~1.31, FS-PDWI序列次之,为13.31±2.06。MRI不同序列检查信噪比方差分析, FS-FSE-T2WI与T1-WATER之间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序列间信噪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MRI不同序列检查对比噪声比方差分析,FSE-T1WI与FS-FSE-T2WI之间、FSE-T1WI与T1-WATER之间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序列间对比噪声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MRI不同序列比较(1)60例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临床情况不同,出现不同程度滑膜增生、滑膜翳形成、软骨受损、关节积液、骨髓水肿、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肌腱炎及腱鞘炎等异常征象。MRI不同序列所显示结果如下:1) FSE-T1WI序列显示滑膜增厚、包括滑膜血管翳形成39例(65.0%),软骨受损28例(46.7%),软组织肿胀28例‘(46.7%),关节积液27例(45.0%),骨髓水肿36例(60.0%),骨质破坏29例(48.3%),肌腱炎7例(11.7%),腱鞘炎3例(5.0%)。2) FS-FSE-T2WI序列显示滑膜增厚、包括滑膜血管翳形成49例(81.7%),软骨受损39例(65.0%),软组织肿胀28例(46.7%),关节积液41例(68.3%),骨髓水肿41例(68.3%),骨质破坏24例(40.0%),肌腱炎9例(15.0%),腱鞘炎5例(8.3%)。3) FS-PDWI序列显示滑膜增厚、包括滑膜血管翳形成52例(86.7%),软骨受损52例(86.7%),软组织肿胀32例(53.3%),关节积液46例(76.7%),骨髓水肿49例(81.7%),骨质破坏27例(45.0%),肌腱炎15例(25.0%),腱鞘炎6例(10.0%)。4)3D-FLASH-WE序列显示滑膜增厚、包括滑膜血管翳形成58例(96.7%),软骨受损58例(96.7%),软组织肿胀34例(56.7%),关节积液39例(65.0%),骨髓水肿51例(85.0%),骨质破坏36例(60.0%),肌腱炎17例(28.3%),腱鞘炎6例(10.0%)。5)3D-ME序列显示滑膜增厚、包括滑膜血管翳形成57例(95.0%),软骨受损57例(95.0%),软组织肿胀35例(58.3%),关节积液47例(78.3%),骨髓水肿51例(85.0%),骨质破坏35例(58.3%),肌腱炎16例(26.7%),腱鞘炎5例(8.3%)。6) Tl-WATER序列显示滑膜增厚、包括滑膜血管翳形成18例(30.0%),软骨受损58例(96.7%),软组织肿胀27例(45.0%),关节积液18例(30.0%),骨髓水肿17例(28.3%),骨质破坏23例(38.3%),肌腱炎4例(6.7%),腱鞘炎2例(3.3%)。MRI各序列在显示滑膜增厚、软骨受损等病理表现有较大程度的差异,统计学处理多组间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各序列在显示关节积液、骨髓水肿、骨质破坏等病理表现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统计学处理多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指标病理表现差异不大,统计学处理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头状骨软骨信噪比、软骨/骨髓对比噪声比:3D-FLASH-WE序列上软骨信噪比、软骨/骨髓对比噪声比最高,分别为23.93-48.66±1.72~2.49和13.25~28.32±0.84~1.67; FS-PDWI序列次之,分别为19.44+2.58、11.89±1.89。MRI不同序列信噪比方差分析,FSE-T1WI与FS-FSE-T2WI之间、FSE-T1WI与Tl-WATER之间、FS-FSE-T2WI与T1-WATER之间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序列间信噪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MRI不同序列对比噪声比方差分析,FSE-T1WI与FS-FSE-T2WI之间、FSE-T1WI与T1-WATER之间、FS-FSE-T2WI与Tl-WATER之间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序列间对比噪声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21例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MRI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滑膜增生及血管翳形成,按滑膜强化程度,表现为高信号为明显强化;呈稍高信号为轻度强化。21例中14例为明显强化,7例为轻度强化。结论1.MRI不同序列检查在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病理形态学改变的显示方面有一定差别:1)滑膜增厚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D-FLASH-WE序列、3D-ME序列、FS-PDWI序列、FS-FSE-T2WI序列、FSE-T1WI序列、Tl-WATER序列。2)软骨受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D-FLASH-WE序列、Tl-WATER序列、3D-ME序列、FS-PDWI序列、FS-FSE-T2WI序列、FSE-T1WI序列。3)关节积液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D-ME序列、FS-PDWI序列、FS-FSE-T2WI序列、3D-FLASH-WE序列、FSE-T1WI序列、Tl-WATER序列。4)骨髓水肿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D-FLASH-WE序列、3D-ME序列、FS-PDWI序列、FS-FSE-T2WI序列、FSE-T1WI序列、T1-WATER序列。5)骨质破坏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3D-FLASH-WE序列、3D-ME序列、FSE-T1WI序列、FS-PDWI序列、FS-FSE-T2WI序列、T1-WATER序列。2.头状骨软骨信噪比、软骨/骨髓对比噪声比最高为3D-FLASH-WE序列、其次为FS-PDWI序列。3.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期不同,可选用不同的MRI序列组合,建议将3D-FLASH-WE序列、FSE-T1WI序列、FS-PDWI序列和FS-FSE-T2WI序列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规序列检查,以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异常征象的阳性检出率。

马强[2]2003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腕关节MRI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腕关节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搜集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诊断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男12例,女31例,行双腕关节MR扫描。均采用SET_1WI、快速反转恢复(STIR)序列、增强T_1WI行冠状面扫描。选取1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同时搜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指标与MRI对比分析。 结果 43例患者,MRI均可见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血管翳明显强化38例,骨髓水肿21例,关节积液37例,骨质破坏30例。骨髓水肿组、关节积液组、血管翳明显强化组分别与无相应表现组在血沉降率、健康评定调查提问(HAQ评分)、患者的整体评估(AIMS)、肿胀关节数方面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值均<0.05。骨髓水肿组与无骨髓水肿组的骨质破坏、跖趾关节(MTP)压痛、抗核周因子(APF)差异有显着性x~2值、P值分别为8.35、0.004:10.38、0.001;5.06、0.024。 结论 MRI能够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改变,并且MRI表现在疾病预后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宋丁[3]2010年在《MRI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评估》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关节受累的磁共振成像(me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及临床对比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符合2009年ACR/EULAR诊断标准的RA患者25例,行双手MRI扫描。将X线片和MRI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收集患者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可视化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分类(rheumatoid factor,RF分类)、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anti-CCP antibodies,抗CCP抗体),与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MRI有滑膜炎19例(76.0%),其中有19个腕骨间+腕掌关节区;骨侵蚀17例(68.0%),其中腕骨36块;骨髓水肿22例(88.0%),其中腕骨65块;关节腔积液22例(88.0%),其中腕骨间78处。早期患者18例,滑膜炎13例(72.2%),有腕骨间+腕掌关节区出现滑膜炎12例;骨侵蚀12例(66.7%),其中腕骨31个;骨髓水肿16例(88.9%),其中有腕骨37块;关节腔积液16例(88.9%),腕骨间52处。在X线平片无表现的16例患者中,MRI有10例(62.5%)出现骨侵蚀,13例(81.25%)出现骨髓水肿,13例(81.25%)出现滑膜炎,13例(81.25%)出现关节腔积液。VAS评分与MRI骨侵蚀、关节腔积液及滑膜炎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与骨髓水肿呈正相关(r=0.562,p=0.003)。DAS28评分不同活动性与MRI各项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ESR与MRI骨侵蚀、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及滑膜炎不具有相关性。CRP与关节腔积液呈正相关(r=0.457,p=0.022)。X线SHARP评分(骨破坏)与相应部位MRI骨侵蚀评分不具有相关性。IgG-RF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MRI滑膜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RF阳性组血清IgA-RF浓度与骨髓水肿呈正相关(r=0.561,p=0.041)。无论患者病程小于1年还是超过1年,MRI骨侵蚀在抗CC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患者中,IgG-RF及IgM-RF阳性组与阴性组间MRI滑膜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RA的MRI改变最常见于腕关节。患者的VAS评分与MRI骨髓水肿密切相关。无论是病程小于1年还是病程在1年以上,抗CCP抗体阳性提示MRI骨侵蚀。血清IgA-RF浓度可提示骨髓水肿程度。IgG-RF阳性可预示MRI的滑膜炎改变。在早期患者中,IgG-RF及IgM-RF阳性与MRI滑膜炎征象密切相关。CRP水平可反映关节腔积液的受累关节数目。

郭智萍[4]2006年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MRI成像及临床诊断指标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腕关节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各种主要MRI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准确率。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为临床怀疑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而未确诊的病人103例,男34例,女69例,年龄19~78岁,平均42.67岁。所有患者均以腕关节肿痛为主诉就诊,病史1~9个月。另选取8例无腕关节症状的志愿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正常腕关节增强前后的MRI表现。2.检查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平片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应用0.2T四肢骨关节专用MR扫描仪进行双腕关节检查,采用SE-T1WI、GE-T2WI和STIR序列,分别进行冠矢轴位扫描。在平扫后1周内,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ymphony 1.5T超导MR扫描仪进行轴位及冠状位的增强扫描。病人采取仰卧位,采用头线圈同时扫描双侧腕关节,扫描序列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和SE-T1WI-FS序列,Gd-DTPA静脉注射,注药后5~10分钟内完成连续两期冠状面扫描。3.观察指标: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观测指标包括有晨僵、对称性关节肿胀、关节肿胀个数、ESR,RF,CRP。对受检者受累较重侧的腕关节MRI出现的所有异常征象进行观察分析,部位包括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尺腕关节,桡

白春强[5]2016年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中WIBG、ZNF706、GABARAPL2以及手和腕关节的磁共振成像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作用。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就诊的126例关节痛患者,分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ERA)组61例,非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组(Not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NERA)34例,其他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组31例及体检正常的健康人39名为对照组(Healthy)。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WIBG、ZNF706、GABARAPL2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中的30例ERA患者,10例NERA患者,14例CTD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的手和腕关节的MRI成像应用国际类风湿关节炎磁共振评分系统(OMERACT-RAMRIS)[1],对患者手及腕关节滑膜炎,骨髓水肿和骨破坏征象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所有MRI图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影像诊断医师分别独立阅片,两者意见不一致者参照第3位高年资医师评价意见。同时收集所有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如CRP、ESR、FR等结果。观察血清WIBG、ZNF706、GABARAPL2的水平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作用,以及手和腕关节磁共振成像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作用。同时观察实验室检查和生物标记物和磁共振成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ERA组、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中ZNF706、WIBG、GABARAPL2的浓度。1.1 ERA组、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中ZNF706的水平分别为[(85.03±2.99),(62.35±2.87),(53.73±3.15)和(47.45±2.55)ng/L],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A组ZNF706的水平明显高于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中ZNF706的水平,ZNF706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高表达,而在非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风湿病组及健康人中低表达或不表达,高水平的znf706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诊断价值。1.2era组、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wibg的水平分别为[(1973.05±127.35),(1243.99±102.91),(1047.±86.30)和(342.73±29.79)ng/l],4组间wibg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a组wibg的水平明显高于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中wibg的水平,wibg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高表达,在非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风湿病组及健康人中低表达或不表达,高水平的wibg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诊断价值。1.3era组、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中gabarapl2的水平分别为[(37.52±2.67),(29.19±1.72),(19.88±0.90)和(14.69±0.86)ng/ml],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a组gabarapl2的水平明显高于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血清中gabarapl2的水平,gabarapl2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高表达,在非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风湿病组及健康人中低表达或不表达,高水平的gabarapl2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诊断价值。2用mri评分系统(omeract-ramris)对era组、n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手和腕关节的核磁成像进行评分,四组评分结果分别为22.11±7.00,41.90±12.54,1.46±1.29,0.00±0.00。nera组手和腕关节的核磁成像评分明显高于era组、ctd组及healthy组手和腕关节的核磁成像评分,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和腕关节的核磁成像评分在非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及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较高,在非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高,在其他风湿病组及健康人中得分较低。3era组手和腕关节的核磁成像评分与血清标记物wibg、znf706、gabarapl2、crp、esr、fr的相关性。era组mri评分得分与血清wibg的水平相关性为0.884,与znf706相关性为0.334,与crp相关性为0.353,与esr相关性为0.356,它们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gabarapl2和fr无相关性。结论:1标记物wibg、znf706、gabarapl2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高表达,标记物WIBG、ZNF706、GABARAPL2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2 NERA患者和ERA患者手和腕关节的MRI成像评分比CTD组和Healthy组高,MRI成像评分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有帮助作用。3 ERA患者手和腕关节的MRI成像评分与WIBG正相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高水平的WIBG可能与关节破坏严重程度相关。

施广中[6]2018年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诊断指标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MRI应用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62例疑似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于临床症状诊断及实验室指标检查后对其腕关节进行MRI扫描诊断,分析MRI对其诊断价值。结果:经临床症状诊断、实验室指标检查、MRI检查等综合方式诊断出RA阳性52例,RA阴性10例;MRI诊断出滑膜增厚、关节积液、骨侵蚀、血管翳强化、骨髓水肿分别50例、34例、9例、46例、38例,RA阳性患者不同指标比例均明显高于RA阴性者(P<0.05)。结论:MRI检查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积液、滑膜增厚等各项指标诊断价值较高,将临床症状诊断及实验室指标检查等方式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孙雁[7]2013年在《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及腕关节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DCE-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活动性方面的评价价值,探讨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及OMERACTRAMRIS评分与临床化验指标、活动性评分(DAS28)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在评估RA预后的可行性,并为早期RA治疗方案合理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本院风湿科并经随访明确诊断的RA病例32例(女23例,男9例,年龄21~75岁,平均52.5岁)。所有患者均以腕关节、腕掌关节及指间关节肿痛为主诉就诊,病程持续时间2~24个月。临床诊断按照2009年ACR/EULAR(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修订RA分类评分标准满足≥6分。手部X线片均无阳性发现。另外收集健康对照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手部及腕关节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分析早期RA手及腕关节DCE-MRI滑膜、骨髓水肿等病变特点,计算DCE-MRI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早期强化率、相对强化率、峰值时间等)并进行OMERACTRAMRIS评分,对RA活动期、缓解期及对照组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分析其与DCE-MRI血流动力学参数及MR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RA临床活动组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速升平台型或速升缓升型(相对强化率RE139.13%±7.78%)。RA临床缓解组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缓升平台型(RE66.74%±9.55%)。健康对照组滑膜动态强化曲线呈极慢速上升型(RE19.01%±3.60%)。叁组滑膜相对强化率RE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0.05)。叁组滑膜早期强化率RE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34.093,P值0.000)。②RA临床活动组滑膜早期强化率(1.17%±0.17%)和相对强化率(139.13%±7.78%)分别与DAS28评分(4.88±0.70)呈正相关。③RA临床活动组腕关节各病变MR征象MRI评分间相关性分析:滑膜炎与骨髓水肿MRI评分、骨髓水肿与骨侵蚀MRI评分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0.480;P值分别为0.001、0.032),滑膜炎与骨侵蚀MRI评分间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206,P值为0.383)。④RA患者腕关节MRI总评分与抗CCP抗体、CRP及ESR均具有显着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9、0.800及0.913;P值均为0.000﹤0.01);MRI总评分与DAS28评分二者亦具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0.062;P=0.004﹤0.01);其余单一征象MRI评分与临床化验指标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1.动态增强MR扫描通过滑膜早期强化率和相对强化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在早期阶段评价RA活动性程度并直观显示其所处的病理阶段。活动期RA患者比缓解期患者的滑膜强化率明显增高,速度加快。2.动态增强MR和RA患者的MR总评分可以综合评价RA进展程度,.各种病变MR征象对于评估RA预后有重要价值,并为早期RA治疗方案合理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刘秀华[8]2013年在《四肢专用MR多序列在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各序列主要MRI表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价值、炎性活动性评估,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影像学特征,提高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准确率,为放射科医生准确选择最佳成像技术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为临床确诊类风湿关节炎(RA)的病人90例,男24例,女66例,年龄20~78岁,平均52岁。所有患者均有腕关节肿痛等主诉就诊。研究对象进行腕关节MR平扫和双手及腕平片,平扫应用O.2T四肢骨关节专用MR扫描仪腕关节专用线圈进行检查,采用SE—TlWI、GE-T1WI、GE-STIR和TSE-T2WI序列,分别进行冠矢轴位扫描。其中35例增强扫描,Gd-DTPA静脉注射,注药后即刻及在5~1O分钟内完成连续SE—TlWI、GE-T1WI两期冠状面扫描。对受检者受累较重侧的腕关节出现的所有异常征象进行观察分析,部位包括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尺腕关节,桡腕关节,桡尺远侧关节,近侧掌指关节。观察内容包括:滑膜增生,骨、软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等各序列改变。由两位MR诊断医师分别进行阅片,分别观察腕关节MR各种异常征象,用Kappa值计算滑膜观察的一致性。分析各种主要MR征象及各序列MR表现敏感性,探讨各序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随访价值。并对主要征象做初步的定量分析研究。定量资料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RI征象:86例患者显示腕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血管翳常位于骨质侵蚀病灶周围;骨侵蚀病变60例,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规则小的缺损;骨髓水肿62例,GE-STIR呈斑片状高信号,边界不清。关节积液65例,78例肌腱炎,表现为腱鞘积液、腱鞘增厚。2.各序列MR表现:增生滑膜和血管翳在SE TIWI呈低至中等信号;在GE TIWI序列上滑膜和血管翳呈等、略高信号,而积液呈低信号,可准确区别两者;在GE STIR上呈中等至高信号,信号改变与关节积液难以鉴别;增强后滑膜和血管翳在SE TIWI上呈轻、中度强化,活动性病变增强相对明显;在GE T1WI增强序列上显示强化均较SE TIWI明显。骨髓水肿表现为SE-T1WI呈低信号,GE STIR序列上呈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在观察骨髓水肿上GE STIR序列敏感。SE T1WI为低信号, GE T1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显示强化,骨质囊变软化灶则无强化。骨侵蚀在GE STIR序列显示为高信号,发现病灶敏感,但与囊变软化灶难以鉴别;本组结果显示骨侵蚀病灶GE T1WI序列信号呈稍高信号,较SE T1WI序列更好定位定性。结论:SE T1WI序列在显示解剖结构方面显示清楚。滑膜血管翳强化是RA特征性的病理改变,GE TIWI序列平扫可区分滑膜和积液改变;GE TIWI较SE T1WI序列显示增生滑膜血管翳更直观敏感,是RA MRI检查的重要补充序列。GE STIR序列显示活动性病灶较为敏感。MRI多序列成像能够反应RA的病理变化,对于RA诊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郭智萍, 赵建, 赵振江, 李石玲, 马晓晖[9]2006年在《腕关节MR成像及临床诊断指标对于鉴别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MRI表现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对于鉴别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及非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提高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临床怀疑早期RA而未确诊的患者103例,男性34例,女性69例,年龄19~78岁。对研究对象进行平片及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各种主要MRI征象及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的指标,观察RA与非RA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依据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关于RA诊断标准,对103例患者进行随访直至临床明确诊断者97例。符合RA临床诊断标准者78例,非RA者19例。晨僵、对称性关节肿胀、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阳性、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ESR)增快、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升高诸指标在RA组与非RA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MRI各主要征象中滑膜增厚、血管翳强化、骨髓水肿、骨侵蚀诸指标RA组与非RA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结论以晨僵、对称性关节肿胀、ESR增快、RF阳性、CRP值升高、血管翳强化、滑膜增厚、骨侵蚀、骨髓水肿为指标时对于鉴别早期RA与非RA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孙轶, 耿进朝, 赵书英, 王义军[10]2019年在《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腕关节在MRI上表现的差异,为RA的中医辨证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方法 :收集70例辨证属寒湿痹阻型或湿热痹阻型RA的患者,并分为早期组(病程≤24月)及中晚期组(病程>24月),以MRI检查观察腕关节的滑膜增厚、血管翳强化、骨侵蚀、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及腱鞘炎的发现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湿热痹阻型RA早期组血管翳强化及骨侵蚀的发生率较寒湿痹阻型早期组显着增高(P均<0.01),而滑膜增厚、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及腱鞘炎的发生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寒湿痹阻型及湿热痹阻型RA中晚期组滑膜增厚、血管翳强化、骨侵蚀、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及腱鞘炎的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寒湿痹阻型及湿热痹阻型RA早期组及中晚期组上述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MRI检查RA早期患者腕关节的血管翳及骨侵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医辨证寒湿痹阻型及湿热痹阻型RA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MRI检查技术在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刘新爱. 郑州大学. 2013

[2]. 类风湿关节炎的腕关节MRI及临床应用研究[D]. 马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03

[3]. MRI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评估[D]. 宋丁. 吉林大学. 2010

[4].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MRI成像及临床诊断指标价值研究[D]. 郭智萍. 河北医科大学. 2006

[5]. 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D]. 白春强. 承德医学院. 2016

[6].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诊断指标价值[J]. 施广中.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

[7]. 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及腕关节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D]. 孙雁. 山西医科大学. 2013

[8]. 四肢专用MR多序列在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中的应用研究[D]. 刘秀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13

[9]. 腕关节MR成像及临床诊断指标对于鉴别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J]. 郭智萍, 赵建, 赵振江, 李石玲, 马晓晖.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6

[10].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 孙轶, 耿进朝, 赵书英, 王义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

标签:;  ;  ;  ;  ;  ;  

类风湿关节炎的腕关节MRI及临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