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建设高效的思政课堂。
一、亲和力和针对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高校思政课负有思想宣传和政治理论灌输的使命,其本身就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认为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就应该是教师讲授。高校思政课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授、举例、提问是思政课教师的"三大法宝",学生不爱学、不想学,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教师抱怨思政课不好教,学生反映思政课没意思。这种固有观念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高校思政课要达到思想宣传和政治理论灌输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让思政课落地,真正地走到学生身边,以其"人性的光辉"照亮学生"迷茫的世界",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误区和认识困惑,学生才能真正的"入脑"、"入心"。高校思政课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真正落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真正落实,离不开教学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力推动;离开了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思政课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误区和认识困惑,不能指导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就失去了思政课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作用。因此说,不仅思想性和理论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亲和性和针对性也是高校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建设高效思政课堂
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通过有效的改革创新,解决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然途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建设高校思政课堂,这直接关系到着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效果和结果。
思政课堂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直接载体,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地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推动改革创新,要以推动思政课教师建设高效思政课堂为抓手。思政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建设高效思政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四个研究"着手,即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内容、研究教法。
(一)研究学生
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材"就是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因材施教,就是要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研究必需以研究学生为起点。研究学生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研究,学生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特点的研究,以及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方向、学习需求等的研究。当下高校青年学生的主体已经是零零后,他们在个性心理特点、智能发展特点、思维方式、学习需求等方面与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学生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标准也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零零后青年学生的真实特点和实际需求,结合课程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设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研究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但这种统一的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式编写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化,这就是教师研究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设计、把握教学方向的根据和核心。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它规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打破以往以知识目标为单一目标或首要目标的传统做法,根据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能力、素质、知识等几个不同维度,制定契合实际、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其内在逻辑,首先要进行准确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基础、智能特点和心理特征确定学生要学什么、能学什么、怎么学;其次要在充分吃透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师要教什么,能教什么、怎么教。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是合理、有效的,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对教学内容的具化。教学任务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教学内容的分解和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解构和重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将不同阶段的教学总任务合理有效地分解为若干个教学子任务,最终形成以教学任务为抓手的教学过程。
(三)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如何进行合理、有效、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的、以解决教与学问题为目标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强调教学形式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重视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强调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体验、感悟和思考;重视总结分享环节,实现教学效果的分享与延伸。
(四)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越来越多样化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和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和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在运用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必须始终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实施者、操作者、探究者、思考者、分享者。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教学活动的策划者、评价者,明确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的机会和条件,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感悟和思考,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教学目标,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学生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政课必须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3.18.
[2]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J].光明日报,2019.04.10, 06版.
论文作者:田新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思政论文; 高校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针对性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