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分层及其意义_高等学校论文

论高校分层及其意义_高等学校论文

试论高等学校分层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试论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2)05-0019-03

教育与社会分层,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教育与社会分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和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笔者试图从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一般观点分析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地位、层次,以及这种分层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分层的标准

事实上,我国高等学校系统是分等级、分层次的,有地位高低之别的,如“多层次办学”、“一流大学”等提法。多层次,说明不止一个层次;有一流大学,就会有二流、三流大学等。西方社会学中,对社会成员分层主要依据权力、财富和声望三个方面。对我国高等学校分层也要包括这三个方面,但还要考虑政府行为,笔者把它们概括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依据。

客观方面的依据,是显性的客观条件,包括:(1)学校规模。即在校生数,包括各层次的学生。办教育,就是培养人才,学校首先就要培养一定数量的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2)学生质量。包括学生入学质量(考取难度)、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学习成绩和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等)、毕业质量(升学状况、就业状况和发展状况)和未来的成就等。(3)法律法规或行政主管部门所赋予的资格或权力,如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同等资格或权力,则要比较各学位点的多寡。(4)学科设置和专业门类,其中包括实验室建设。(5)师资状况。师资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来源结构等是否合理。(6)科研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学术声誉等。(7)图书馆藏书。一要看数量,二要看质量,三要看生均拥有量。(8)校园文化、学风和校风建设。主观方面首先是社会公众,既有普通公众,也有知名学者、专家、社会人士对学校的评价,反映了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名望、公众的认可程度。其次是政府对高校的定位,基于此点,某些学校可能获得比其它学校多得多的教育资源,反映了政府对高校现有地位的认可,也暗含着政府对高校的某种期望,笔者特别强调这一点的作用。

二、高等学校的层次划分

根据以上诸要素,我国高校可分为四个层次(注: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大学排名。武书连等人的研究表明,1998年中国大学排名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大学情况高度吻合,而经过1999、2000两年的高校重组后,有一部分大学在综合实力上可能脱颖而出。参阅武书连等:《中国大学评价(摘要)——1998》,《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0年第3期;《2001中国大学评价(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第2期。)。第一层次,被教育部确定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9所高校。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处于这一层次上的9所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完全隶属于教育部,他们的共同特点有:(1)研究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重较大;(2)科研经费占学校经费的比重大;(3)师资格局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大,并有知名大师;(4)有一批很强、具有特色的学科;(5)科研成果丰富,学术水平高;(6)社会声望高;(7)历史比较悠久,形成了优良的学校传统;(8)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第二层次,进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高校。这一层次上的高校,基本上是国家重点大学,或是综合性大学或是多科性大学,多数隶属于教育部,少数归地方管辖。他们是我国颇有实力的大学,其中不乏部分在国内有较高声誉、或综合实力强或某些学科著名。他们只要办出特色、办出个性、追求学术卓越,是可以达到或超越前9所大学的水平,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

第三层次,至少拥有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这一层次上的高校数量比较多,类型各异,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他们大都是教学型大学,侧重于教学,但也有部分高校科研实力比较雄厚且有较多数量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少量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不过在整体水平上与上一层次高校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然而这些高校是我国培养中间层次人才的主要力量。

第四层次,除以上之外的其它高等院校。这一层次上的高校数量庞大,包括没有独立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各类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五大”校及已经取得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等等。他们处于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最下一层,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坚实基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生力军。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职业型人才,专业设置灵活,是他们的优势和特色,但是,这些学校要注意管理规范、面向社会、注重应用、保证质量。

三、高等学校的分化与流动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整体呈“金字塔”形结构,位于塔尖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国内知名大学,位于塔基的是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较低层次的大学。这种结构的形成既有学校历史的久暂、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的原因,也有各个时期的政府政策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学校系统出现了分化与流动,这种分化与流动今天仍在进行之中。

高等学校组织的流动主要是垂直流动,即下向流动和上向流动两种形式。一般而言,历史悠久的大学,其声望高、实力强,因长期积淀下来的丰厚的学校传统已使其位于较高层次,成为国内顶尖大学。在很多国家,等级最高的院校几乎都是最先创办的(注: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138页。)。然而,成为最优秀的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并不完全在于历史的长短,英国的Warwick大学于1965年创立,历史很短,但它已跻身于英国大学前10名,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陈运超博士考察后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于与众不同的独特创新办学之路和一种步调一致、敢于创新的文化,来自于具有‘企业精神’的办学思路和把追求学术卓越与创收活动有机结合的做法,来自有限集中发展和国际化办学的正确发展战略”(注:陈运超:《英国Warwick大学的成功之道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因此,科学的管理、正确的发展战略、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的思想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我国的许多大学的发展历史集中地反映了出来,如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等,由开始并不起眼的大学流向了金字塔的上层。相反,也有一些基础比较坚实的大学由于保守、不求进步、依赖、安于现状而在向下流动。这种分化与流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中将进一步加剧(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日本、中国台湾和南韩在过渡期都出现了等级加剧的情况,最高级的院校与最低级的院校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反而是扩大了”,(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96页。)。政府行为(政策、法律、法规、教育方针等)是影响高等学校分化与流动的重要因素。1952年的院系调整,组建了一批新的院校,一些老的综合性的知名院校被分拆而元气大伤。政府的措施拉平了高校之间的差距和不平等。部分教育界人士对这段历史有着无奈和伤感,或许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90年代,实施“211工程”,政府对100所左右的高校增加经费投入,使一部分高校在基础建设和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成功;反过来,又拉大了与其它高校之间的差距。1999年教育部确定的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9所高校,教育部投巨资进行建设(北大和清华各获18亿,复旦获12亿,其余6所各获6亿),加上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将有助于这些大学提高教师的收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吸收一流的生源、培养一流的人才,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那么,它们与第二层次的差距恐怕在短期内会迅速拉大。

院校合并是扩大规模和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流动的重要因素。较早的有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的合并以及2000年9月又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提升了综合实力。1998年9月,浙江省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为我国组建“航空母舰”式的综合性大学树立了榜样。以后相继有吉林5所大学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湖北4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4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华中科技大学,陕西4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等等。这些新组建的大学加快了高校间的流动,尤其向“金字塔”顶端的流动(注:参阅《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1期,有关排名。)。这种院校合并如何整合形成大学发展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1999年管理体制改革前,我国高等学校分属中央、地方、部委(民办高校有几十年是不存在的),有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之别。这种“高校层次”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而使得高校自身在建设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个科学有机的层次化高等教育系统既能够兼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又能保证教育质量。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分层的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系统结构的合理性。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正面临扩大入学人数的压力(2001年全国在校生总数达到1214.38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0年为3.36%,1998年为8.42%,到2000年即达到11%,2001年达到13.3%。因而,有人乐观地估计不过三年即可达15%,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会实现),分层可以促使高校根据现有地位和水平,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对象,办出水平和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从而避免不顾一切地升格,不顾一切地争办世界一流大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形成合理有序的高等学校层次结构。

第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培养的是社会精英,培养的是国家干部。然而,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和层次化;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入学人数的增加、入学人员较大的差异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将呈现二元格局,即部分高校致力于精英教育,部分高校立足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这是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上显现的格局(注:以美国为例,全国高教结构呈宝塔型,3500所高等院校,不授学位,只发毕业文凭的2193所,占61%;仅授学士学位的大学637所,占总数的18%;授硕士学位的院校529所,占总数的15%;有权授博士学位的大学236所,占6%,其中125所称研究型大学。参阅《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呼吁科学规划高教体系避免学位贬值》,《光明日报》,1999-09-03。)。第一、二层次高校将是精英型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根据需要设置本科专业,招收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并扩大研究生规模。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今年北大、人大这些重点高校计划都不再扩招,北京师范大学的招生计划只比去年的2000人增加100人,而清华的招生计划比去年的3400人还要少200人。这些大学正在稳定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相反,今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还在扩大,总数为275万人,比去年增长10%。因此,高校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较低层次的院校中,它们将利用知识的商业化招揽学生,为他们开设市场紧俏的专业,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菲利浦·G·阿特巴赫认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系统都是一座金字塔,在这一金字塔中有少数顶尖,为数众多的是服务于各种需要的其他高校。”(注:菲利浦·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和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3页。)

第三,有利于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自1999年大扩招以来的突出问题之一,教育界对此已有较多精辟的论述,现在基本上达成共识,即高等教育质量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多重的、多样化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因此各层次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质量及差异严格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要求,高等学校的梯度分层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注:毛祖恒:《梯度分层: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中国电力教育》,2001年第3期。)。顶尖的9所高校,应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适合条件的最优秀的学生,而不应该受招生计划局限于某一省(市、自治区),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注: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优秀学生困难以在国内一流大学就读而流向了国外,有识之士指出“我国一流大学正面临国外著名大学争夺优秀生源和拔尖人才的激烈竞争,整个高校面临国外高校争夺生源的挑战”。卢铁城:《经济全球化高教怎么办——‘2001年高等教育国际化论坛’集录》,《高等教育》,2002年第2期。),培养社会精英。各层次上的高校尤其是“金字塔”基层的高校只有定位准确、加强管理、办出特色和个性、提高效益、保证质量,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和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教育质量、学生的产出质量决定着某所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如果不是搞好教育教学质量而是盲目追求学校大、学科全、层次高,那无异舍本逐末,欲速不达。

必须注意到,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使许多高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各层次高校均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面对层次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各方面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以下几个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高校的层次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促使系统的分化,这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上各层次高校的综合实力有较大差距,而每一层次内部各校的综合实力也有所不同,甚至相差很大。但这并不表明各校的优劣,无论哪一类、哪一层次上的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使是最基层的高校,它也可能是我国最受欢迎的学校之一。

第二,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资金投入的短缺是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危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显突出。政府须将投入到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资金统筹兼顾,重点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一批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而满足更多人接受较好的高等教育也是政府在现阶段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第三,高等院校要准确定位,忌盲目攀比,追求大、全、一流。从高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来看,层次高的院校,获得的教育资源量多而且质优。这种情况容易出现低层次高校向上面的看齐,导致高校发展的同型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化与单一化,既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高等教育效益低下。因此,高校关键是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发展自己。大、全、一流的固然好,小、多科性、层次低的高校同样可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

第四,社会公众在选择高等学校时,也要辩证地看待高校的层次性。无论是谁,都想进入一流的高等学府学习,成为社会的精英,然而现实未必允许,更重要的是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各种规格、各种层次的人才。所以,社会公众在选择高校时,同样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学习。

标签:;  ;  ;  

论高校分层及其意义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