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过程内生的垄断:市场权势和自然垄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权势论文,内生论文,过程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7)01-0026-11
根据主流经济学框架,凡是影响完全竞争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垄断。通常认为垄断是缺乏竞争的情况,包括了特定资源的排他性独占权(资源垄断)①、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排他性行为(exclusionary practices)、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以及政府垄断等具体不同类型。一般讨论较多的是市场势力、自然垄断和政府垄断三种类型的垄断。本文根据是否具有市场过程内生的特点,进一步将这些垄断现象区分为市场过程内生的垄断和外生于市场过程的垄断。市场权势和自然垄断实际上都是市场过程内生的现象,而来自政府对市场准入设置的强制性壁垒所致垄断,则具有明显的外生特征,不可避免地会对动态竞争的市场过程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
一、市场权势的竞争性和暂时性:动态竞争市场过程的内生制约
市场过程内生的市场权势类型的垄断,即由于出色的技能、远见、产品和商业敏锐所导致的市场力量,表现为市场竞争过程中独家或少数企业凭借产品和服务技术、质量、价格和效率,以及通过企业联合和兼并等竞争手段逐步形成的市场势力,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竞争性质,有效率的组织总是比缺乏效率的竞争对手能够以更快速度扩展市场份额。因此,效率和利润倾向于产生特定水平的集中。竞争性市场过程中出现的垄断,实际上不可避免地具有竞争特征,内生于争胜竞争的市场过程之中,而且具有竞争特征的垄断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期保持相当的控制权势。如果将有效率企业活动的结果理解为市场进入壁垒,实际上就是未能真正理解争胜竞争的市场过程本质(Armentano,1982)。
新古典经济学运用完全竞争概念解释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在处理垄断和竞争关系问题上显得过于简单,实际上曲解了斯密的过程竞争思想。通常认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是两种相互排斥的极端情况,在市场结构的谱系中,更高程度的垄断意味着更少的竞争,每一种市场类型都有确定的标准。在市场过程理论看来,竞争和垄断不是两个对立的极端。如果强调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垄断具有竞争性质,竞争也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Kirzner,2000),在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竞争活动。不论市场制度框架如何,不论市场参与者是否拥有经济权势,市场过程本身必然是竞争的,是具有企业家的、竞争意识的市场参与者发现市场可能性和约束的真正范围之过程,是不断发现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自己独特优势的过程。在任何市场情形下,不论垄断程度多大,也不论如何定义垄断,市场过程本身必然是一个竞争的过程。例如,一个产业中只有一家垄断企业(不论是对某些基本投入的独家控制还是政府授予独家特权),市场中垄断者的销售价格和数量取决于潜在的消费者在有关市场上的决策相互作用之竞争过程。市场过程的竞争本质是自由进入,或者不存在特权。市场过程由那些进入或者准备进入的主体之决策组成,这样,市场过程中的竞争不仅是现实的竞争,还包括了潜在竞争。市场过程内生的高效率表现出来的垄断,表明企业具有以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方式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实际上是动态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动态竞争过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争胜的实质,就是每个竞争者建立壁垒进行竞争,试图确保自己的成功,竞争意味着防止他人成功。企业在真实时间框架中寻求独特优势的过程,就是推动新发现源源不断出现的过程。由于私人创造的进入壁垒提供的长期收益抵消了短期无效率,私人创造的壁垒具有促进动态效率的倾向。竞争与市场结构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任何竞争都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由于总是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企业都是某种程度的垄断。
如果异质性和不断改进是竞争的标准,那么真正有效的竞争实际上创造了暂时性进入壁垒。尝试新路径、引入新技术或提供新产品,都是企业家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也是建立独有优势的过程。动态竞争过程中产生的市场力量,是企业成功进行创新的结果。创新越是难以模仿,企业家的需求曲线就越缺乏弹性,这样,企业家竞争是垄断权势的表现②。垄断利润不是缺乏效率的标志,而是导致创新的奖金激励(Ellig,1994),寻求垄断租正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动力。高利润会激发更多的研究和创新,而完全竞争会导致创新者暂时租金被模仿者快速吞蚀,与创新完全不相容。垄断提供了目标性激励,垄断前景式激励是许多企业参与竞争的动力。若企业发现了新路径、新技术或提供了新产品,随着时间推移,生产率水平上升,单位成本趋于下降,这将引起行业总产出上升,价格下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成功跟踪新技术的获利企业得以扩张和增长,而亏损企业只能沿着收缩方向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竞争过程本身所产生的日益集中趋势非常明显,过程竞争具有垄断倾向和趋势。19世纪托拉斯形式的企业组织,实际上是竞争和节约成本的结果。高市场份额的企业、高集中度和合并,都是促进效率的企业家市场过程内生的结果,是竞争过程的自然结果,不是标志着无效率的外生条件(Ellig,1994)。从完全竞争角度看,动态竞争显然是垄断的。从市场过程角度观察,这种垄断具有动态效率特征。垄断和垄断权势都是保护企业家创新收入或者促进社会合作的发现之报酬,是激励尝试和创新的诱饵,是对试错成功的企业家之奖赏③。正是憧憬和想象竞争中能够胜利、获取利润的激励,或者具有一定的垄断权势激发了行动主体的争胜竞争活动。市场力量的垄断,正是市场过程中有效率的企业家试错成功的表现形式,运用市场过程理论来分析,这样的垄断正是动态竞争的动力,是企业家试错成功后市场过程予以的回报,而不是所谓的“市场失败”现象。垄断既是争胜竞争动态竞争市场过程中企业家的动力,同时又是动态过程中竞争的内容(Ikeda,1994)。一旦将竞争看作动态的争胜过程,并且意识到企业家的重要性,SCP模型视为垄断的商业活动,可以理解为竞争过程的基本部分。实际上,通过保护企业家利润以确保对创新者足够长时间的补偿,一定时期的垄断有助于推动市场过程(Ikeda,1994)。垄断是市场过程内生的现象,决定了垄断作为动态竞争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市场过程的永久现象,只要存在争胜竞争的市场过程,就存在垄断形式的活动、结果和趋势。总体而言,在市场过程中的垄断与动态竞争是共同存在的。
这里强调的垄断在市场动态过程中具有暂时性,即一个主体不可能在动态竞争环境中长期保持垄断地位甚至滥用垄断势力,只存在暂时的垄断者(temporary monopolists,Samuelson,1982)。实际上,由于垄断势力需要持续的优秀竞争绩效维持,市场势力无关紧要。市场势力不过是短期现象,因为缺乏效率的垄断者会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垄断是动态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都有可能通过研究与开发以及创新方式暂时性逃避竞争(escape competition),不停追逐暂时性垄断地位以获取经济利润。但是,任何带着一个新产品或者发现新路径、新方式进入市场的创新型企业,都只能是一段时期的垄断者,创新或发明所产生的私人知识优势具有暂时性,长期来看,暂时性私人知识(temporary private knowledge)都会通过企业间相互学习转变为公共知识,知识优势难以持久存在。技术能够强化竞争(欧根,2001),技术引起的替代竞争异常尖锐。内生于争胜竞争市场过程的科技发展,会时常打破市场势力的稳定性,不断动摇原有企业已经确立的垄断地位。争胜竞争的市场过程中,经济主体永远都不能有把握地断定能够长期占有垄断地位,并获取持续的垄断利润。从这一意义上来看,争胜竞争市场过程内生的垄断只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难以长期维持,这种暂时的垄断状态反映了经济主体之间的真正竞争。单个企业的市场势力是自由开放竞争过程的暂时性状态,因为只要存在垄断利润,成功的垄断者所创造的垄断租金会吸引争胜的创新者。随着时间推移,垄断者的垄断地位也会受到挑战,市场过程内生的动态争胜必然会通过企业家的争胜过程削弱和动摇其垄断地位。米塞斯也注意到企业家获取利润的不确定性,利润是对发现非均衡状态和实现协调改进的报酬。如果企业家通过建立垄断地位的行为发现了利润机会,实际上是生产要素排他性使用的结果,动态竞争的市场过程会使发现者的优势逐渐消失,消费者从中受益。熊彼特认为创新所获取的垄断利润和超常利润,是市场过程对企业家提供服务的报酬,具有暂时性和非持续性,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创新并且增进消费者福利的奖赏,是市场过程对发现以前被忽略的或者没有认识到的利润机会支付的报酬,激励着其他企业家保持对新机会的敏感和机警。这种超常利润本质上只能是暂时的,在随后的竞争和适应过程中会消失。正是建立在创新者获取超额利润预期的基础上,并且由于率先创新能够得到暂时的垄断利润,才能不断激励市场过程的创新动力。换言之,单个企业市场力量的暂时性特征,是由竞争的过程特征决定的,是市场过程的内在特点。这种垄断地位总是不稳固的,争胜的市场过程必然会出现新的思想、新的变革、新的需求和新的供应,势必改变原先企业的垄断地位,人们在不断追逐新的垄断地位之争胜竞争过程中,不知不觉推动了经济发展。市场过程动态竞争内生的垄断具有明显的效率特征,特别是具有动态效率特征。
垄断只能是暂时和有限度的,没有一种经济权势和垄断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会面临永无休止的挑战。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并非无效率或者反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除非政府参与其中。市场过程中的动态竞争能够自动抑制经济权势,只要不存在自由进入的障碍,现实竞争和潜在的竞争都会激励和推动市场过程,以竞争方式制约暂时具有市场权势的企业之行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垄断地位不容易获取,要形成并保持垄断地位,并非易事,垄断厂商的定价行为会受到动态竞争的有力约束。“竞争是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和限制垄断权力的最重要机制。其实质在于争胜和自由进入市场。重要的是存在竞争威胁,不管这种威胁是由潜在的还是现存的竞争者所构成的”(Beesley和Littlechild,1983)。竞争是动态市场过程内生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只要存在争胜竞争,即使是潜在的竞争,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都会被迫采取有利于消费者利益的行动。潜在竞争理论表明,垄断受到市场过程内生的竞争力量制约,竞争约束下的竞争具有效率特征。由于垄断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任何垄断都是不稳定的,只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状态,从长期来看许多垄断都会自行消失。因此,导致低效率的政府管制是没有必要的。
在市场过程理论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中,即使长期存在的垄断,也并不意味着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超额利润的诱惑通常会激励企业首先将产品投放市场。如果没有这样的潜在利润,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新产品。如果在高价提供产品和没有产品两种情况之间进行选择,即使出现垄断也能够增进消费者的福利水平(Littlechild,1981)。获取的垄断利润越高,企业家努力的动力也就越大。因此,除非企业独家拥有没有替代品的资源,即企业家活动无法展开,政府干预才有必要。
二、自然垄断的暂时性和效率特征:市场过程中的动态分析④
自然垄断是市场决定的有效率安排和动态竞争过程产生的暂时优势,争胜竞争过程倾向于通过知识发现和扩散消除垄断利润。自然垄断的边界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市场供求的相对动态关系——自然垄断特征的关键决定因素
Mill于1848年首次提及自然垄断问题,通过对伦敦公用事业的观察,他发现,有些公用事业不一定要通过竞争性机制提供。Farrer(1902)最早确定了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同时也是自然垄断存在的五个必要条件,Ely(1937)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自然垄断⑤,认为最重要的垄断是诸如铁路产业和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Clarkson和Miller(1982)等经济学家主要从规模经济角度描述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状态,一家企业大规模生产,比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生产更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对自然垄断理论演变史的回顾,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学者都同意自然垄断主要存在于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实际上,规模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自然垄断是一种自然条件,恰好使得市场只能容纳一个有最适度规模的企业。独家垄断经营不仅是惟一有效,也是惟一稳定的产业组织形式。对自然垄断行业实施进入规制,授权一家企业独家垄断经营被认为是保证稳定有效的必要条件。
一些学者注意到即使不存在规模经济,如果单个企业比两个或更多企业能够更有效率地生产,也可能存在自然垄断。Baumol等认为,自然垄断意味着一个产业的成本函数具有这样的特征,几个企业生产的产业产出水平不如一家供给商生产便宜(Baumol,Bailey和Willig;1977)。这样,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也有可能是上升的,因为自然垄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劣加性(成本的弱增性)。成本函数必须满足条件为:
这样,自然垄断也可能与上升的平均成本同时存在。Sharky(1982)、Baumol,Panzar和Willig(1982)认为,自然垄断的定义或者最显著特征应该是成本劣加性,即由一家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低于这个企业和其他企业共同提供相同产量的成本。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的情况下,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本条件是,在一定的产业范围内,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比多家企业提供产品具有更高效率。一个单一产品企业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时,必然具有成本劣加性,当这个企业的产量超过其规模经济水平,但是只要其成本比两个或者更多企业提供这些产量时的成本更低,也就是具有成本劣加性,这时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在多产品生产中,规模经济对于成本劣加性而言既无必要也不充分。在多产品生产中,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非常重要,衡量相互依赖的方法就是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指一家企业生产的不同产品比几个特定企业分别生产不同产品更为便宜,即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节约费用,因为多种产品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式样和营销成本,分担相当部分的投入(Waterson,1988)。范围经济的满足条件为:
大多数学者认为,仅仅用规模经济标准将某个产业确定为自然垄断产业存在严重困难,必须考虑其他相关条件,如市场的定义和产业需求特点的变化。Clark(1923)对铁路产业的研究拓宽了视野,意识到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多重决定和影响因素,不再局限于用单一原因来解释规模经济,拓宽了研究自然垄断决定因素的视野。Posner(1969)认为,自然垄断不是指市场中的卖方实际数目,而是指需求和供给技术之间的相对关系。Kaysen和Turner(1959)描述了竞争也许不可行的几种自然垄断情况。他们(1959)认为,从经济意义上来看,自然垄断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即市场规模和最有效率的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规模经济存在的关键取决于市场的正确定义,“规模经济是个相对概念。自然垄断也许存在于全国性市场,如电话产业。过去,由于高运输成本造成的许多地方的自然垄断现在已经大大减少。许多产业在发达国家是高度竞争的,但是在不发达国家却是自然垄断的。然而,在美国和类似国家,很少有什么产业属于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类型的主要产业在电话产业、动力煤气和水的分配、电力生产(多数地区)和铁路产业(一些地区)已不复存在”(Kaysen和Turner,1959)。Kaysen和Turner(1959)还讨论了毁灭性竞争,将破坏性竞争看作是过渡的、暂时的现象,认为不需要政府干预。规模经济的另外一个原因来自需求方面。当产出的衡量尺度不是消费者的数量,而是服务的消费者以及市场的数量和多样性时,也会出现规模经济。结果,覆盖整个市场的企业更可能具有总投资成本和总销售额之间的良好匹配关系,平均成本低于两家或者更多独立企业单独提供整个市场一部分的情况。自然垄断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技术和需求是最基本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当技术和需求发生变化时,最适宜的产业组织形式也会改变,曾经是自然垄断的产业可能不再具备自然垄断的技术和经济特征,新的产业也可能变成自然垄断产业。
以前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产业,现在或者由于供给方面新技术的出现,克服了原有技术结构所决定的自然垄断特性,变成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或者由于需求方面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形成更大的、更广阔的能够容纳多家企业以相互竞争方式提供有关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因而演变为非自然垄断产业⑥。更多情况是来自供求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通过对制度内生性演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改变了自然垄断的传统边界。
(二)市场过程中自然垄断的自然性和暂时性
1.自然垄断的自然性:市场过程内生的安排。自然垄断的自然性是由特定时期特定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内生决定的。特定产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自然而然的垄断产业,实际上是市场过程自发形成的合适和社会合意的结果。市场过程中特定产业的成本函数和需求条件共同决定了产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次可加性、范围经济等技术或者经济特征。这些特征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与效率有关的过程和动态特征,具有降低成本的特性和扩展福利的可能,厂商数目和产业结构由实际争胜竞争过程决定。正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迫使低效率厂商退出行业或被兼并,最终完成自然垄断者的市场资格认定过程。实际上,真正的自然垄断产业是市场过程内生决定的,真正是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优于新古典范式中完全竞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定产业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次可加性、沉淀成本等原因造成的自然垄断特征,实际上是由这些产业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发现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自然垄断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在市场过程中产生的、适应特定产业环境的产业组织形式。
自然垄断往往是不稳定的,只要市场过程是开放的,只要不存在政府人为设置的进入壁垒,随着后续厂商不断进入,竞争不断加剧,原有自然垄断地位就会被打破;即使其垄断地位未能被后续厂商所打破,先期进入的厂商也会面临潜在竞争的威胁,不得不在投资、定价、研究开发、乃至企业制度创新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竞争者的行为特征。在位厂商不断发现新生产知识、开拓新的市场,引入新的思想、新的变革、新的需求和新的供应,从原有垄断走向新的垄断,垄断主体的易主和垄断方式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仍然是动态竞争框架内竞争形式的变化。严格而言,除了通过政府力量,或其他强制手段,市场竞争不曾也不可能产生完全的垄断。自然垄断者的垄断地位是通过争胜竞争建立和维持的,而且,这种垄断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保持其垄断地位,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抑制潜在竞争者,不能简单认为自然垄断必然压制竞争。
2.自然垄断的暂时性。主流框架对自然垄断的分析,舍弃了供求多样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替代性,而且局限于短期分析,抽象掉了技术进步因素及其对规模经济、市场容量、成本、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垄断内生于市场过程之中,是市场过程的自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动态竞争过程的构成内容,而且也会受到争胜竞争过程的现实或潜在制约。动态竞争过程中建立暂时优势基础上获取的垄断利润,只能是暂时的,长期的、开放的竞争具有消除垄断利润的内在趋势。垄断者的潜在竞争对手将设法发现可以互相替换的对象。在不断演化的争胜竞争过程中,如果自然垄断者获得了高额回报,争胜者就会发现这样的利润机会,投入巨资开发和生产替代品。随着技术和需求等条件的变化,成本函数会因生产中新知识的应用和扩散而发生转变,市场容量得以扩大,某些原来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特定业务或环节,其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已经被逐渐克服,从而产生自由竞争,演变为可竞争的领域或环节。只要存在新厂商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可竞争性”,自然垄断行业同样可以具有效率特征(Baumol等,1982)。因此,自然垄断的行业特性不足以构成政府人为设置进入壁垒的根由。政府人为设置的垄断,只能扼杀潜在竞争,阻碍市场过程中的企业家发现。经验显示,没有哪种类型的自然垄断者能够在不受政府保护情况下持久存在,如果不是依靠政府干预,现有的各种垄断中鲜有能够长期存活者。短期而论,独家垄断通常只存在于一个限定的地理区域内,然而高额利润会吸引其他地区的竞争者,这样自然垄断产业实际上存在区域间竞争,如果政府不设置过多的人为壁垒。长远而论,由于运输成本和通讯成本呈下降态势,外地争胜者变得越来越普遍,永久性自然垄断很可能越来越少。自然垄断暂时性的现实意义,在于由于技术变化或市场需求的改变,原来自然垄断领域可能需要放松管制并引入竞争。
另外,产业间替代竞争的加剧,同样使得垄断产业不可能不受约束,即使是受规制的垄断产业,也存在与替代产品之间的竞争,使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也得及时根据投资、生产、价格、服务等情况变化作出反应和决策并且调整有关计划,不会轻易滥用垄断地位和垄断势力。技术变化导致的替代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竞争,同样能够生成合适的竞争形式对原有垄断力量加以有效制约。
三、结语:垄断还是竞争?自然还是人为的垄断?
暂时的市场势力显然不是垄断市场结构的结果,而是争胜竞争过程的结果,这一暂时结果具有动态效率特征,因为过程竞争力量能够制约暂时居于垄断地位的垄断者之行为方式,不会滥用垄断权势。在开放的市场过程背景下,企业获取垄断利润的现实通常会吸引其他模仿者,后继者参与激烈的争胜竞争,试图分一杯羹。只要市场过程是开放的,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市场,在位企业和先行企业的垄断权势和力量不可能持续长久,除非存在人为的、非市场力量阻碍了争胜竞争过程的展开。这样,实际上可以认为暂时垄断者获取的垄断利润,正是市场过程对机敏企业家洞见到的市场机会的激励和回报,是对企业家发现和创造行动的激励,也是整个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
自然垄断同样是市场过程内生的垄断形式,市场过程会内生出许多方式有效制约垄断者行为方式。自然垄断的自然性,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垄断类型效率特征的概括。自然垄断的自然性质,正是争胜竞争市场过程自然演化的结果。无论是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自然垄断都具有明显的动态效率属性。技术、需求和供求共同变化以及制度演化过程中,自然垄断更是具有暂时特征,不可能存在不变的自然垄断边界。如果进一步将导致自然垄断现象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市场进入壁垒,那么,真正导致自然垄断的壁垒往往来自政府这一非市场主体。其他形式的进入壁垒,在开放竞争的市场过程中,不可能形成对动态效率的实质威胁和现实障碍。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的自然垄断现象,往往是夹杂了特殊利益集团(在位企业)和政府部门官员利益(为在位企业所俘获)的复杂现象,不再是真正意义上自然而然的垄断,更多地表现为人为的、非自然现象。
市场势力和自然垄断,本质上是争胜竞争过程的暂时性结果,是开放竞争过程内生的有效率市场现象,是过程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没有政府人为阻碍竞争过程内生出各种竞争力量和竞争主体,这些垄断形式会通过机敏的企业家不断发现和利用利润机会得到有效制约,不会威胁动态效率的实现。争胜竞争市场过程内生的垄断实践类型,一定会由这一开放过程内生的机制、力量和主体行动加以有效制约。这样看来,反垄断以及对垄断进行规制的最为关键思路,也许应该是制约具有绝对垄断权势的政府自身的行为边界和行为方式。
收稿日期:2006-10-10
注释:
①仅仅拥有独特的资源,实际上无法持续控制价格、获取长期垄断利润。因为绝大多数独特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都可能有替代的产品和服务。这是由于竞争性市场过程必然产生不断发现替代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说市场过程会内生出控制这种特殊垄断可能造成的损害。米塞斯认为垄断惟一可能的源泉,是某些稀缺基本投入品的独家所有权,只有占有地下资源(如矿产资源)才能形成真正的垄断。但是,这种垄断会促使人们更加节省使用人类拥有的数量有限的地下资源,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未必不是好事。米塞斯指出,如果人们妒嫉垄断资本家的利润,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矿山地租的方法,使利润流入国库。这种方法既无危险,也不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任何不良后果。
②主流经济学框架内引发关于市场结构与创新关系的阿罗一德姆塞茨之争,始于阿罗1962年对熊彼特垄断是创新先决条件之假设的回应。阿罗认为,竞争行业比垄断行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激励,垄断不仅能够造成静态福利损失,而且还可能延缓技术进步。德姆塞茨对阿罗有关竞争和垄断条件下创新激励的分析进行了批评,认为阿罗未能在可比基础上进行有效比较(Demsetz,1969),参阅吴汉洪(2002)。
③Teece和Coleman(1988:818~822)将利润源泉区分为三种类型,包括波特的垄断、李嘉图的稀缺和熊彼特的企业家。但是,通常难以区分三种来源的利润。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李嘉图和熊彼特源泉的利润更是难以辨别。
④对自然垄断暂时性和边界变化的有关讨论,详阅王廷惠(2002)。
⑤第一种取决于供给的惟一源泉(如古诺的地下水);第二种取决于秘密或特殊的权利(专利);第三种由产业内在的特殊性质决定。
⑥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需求扩大显然能够改变自然垄断的自然性质与强弱特征。
标签:自然垄断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垄断优势理论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生产效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