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中心医院 河北 邯郸 056000)
【中图分类号】R71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10-01
外阴白斑是一种难治的慢性妇科疾病,以其颜色改变命名,患者可因外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发病,以瘙痒为主要症状,晚期可出现外阴萎缩、性交痛等,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少数可能恶变。虽然医学不断创新, 但治疗效果也是甚微,本研究采用滋阴燥湿方熏洗治疗外阴白斑,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了2011 ~2012年在门诊就诊的外阴白斑疾病的病人68例 ,其中年龄21—71 岁 ,平均 43岁 ,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22年。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为外阴皮肤、黏膜较正常色泽变白,局部瘙痒,搔破后引起烧灼痛或干涩不适,可伴有皮肤萎缩、变薄、变脆,可见皲裂或粗糙变厚。晚期可出现性交困难及排尿障碍。主证选肝肾阴虚证:阴部干涩灼热痉痒,病变皮肤萎缩变薄,甚则干裂疼痛,腰酸,五心烦热,口干,耳鸣,舌红,苔少,头晕目眩,脉细数等。
1.3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标本兼顾,攻补兼施。采用中药水煎熏洗的常规治法。优选方剂:土茯苓、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公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石膏、大黄、丝瓜络、路路通。中药各取十五克,水煎外阴熏洗,每日三次,疗程3个月。经治疗后,一般病人用药后瘙痒减轻明显 ,1个月左右始可出现外阴白斑色泽的变化,连续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
1.4疗效判定
按照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2]。(1)痊愈 :主要症状消失,表皮层软化并有弹性,病变区皮肤粘膜颜色恢复正常。 (2)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痒感,白色斑点变为粉红色或褐色,弹性基本恢复。 (3)有效。 瘙痒减轻,病变范围缩小,颜色、 弹性均好转。 (4)无效。 连续治疗2个月以上,症状无减轻,病情无变化,或治疗初期有效,后又加重。
2 结果
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68例 ,痊愈 25 例 ,显效28例,有效 14例 ,无 效1例,总有效率98.53%。在临床治疗痊愈病例中,疗程最长者3疗程,以治愈为目的。治疗组治疗前后外阴瘙痒症状的改善明显,比较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外阴白斑属中医“阴痒”的范围,中医学认为瘙痒是邪气在皮腠间往来流行所致,女子前阴(外阴) 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系肝经风热或脾湿蕴热引起。治疗应是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本研究方剂源自张氏白藓皮汤,该方是河北省著名老中医张宝钧老师经验方,方中白藓皮[3]药性:苦,寒;归脾、胃、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土茯苓[4]药性: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蛇床子[5]药性: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功效: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地肤子[6]药性:辛、苦,寒;归膀胱、小肠经;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公英[7]药性: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地丁[8]药性: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大青叶[9]药性:苦、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10]药性:苦,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石膏[10]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功效: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大黄[12]药性:苦,寒;归脾、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丝瓜络[13]药性:甘,平;归肺、胃、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活血,下乳。路路通[14]药性:苦,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活络,利水,通经。方中多种药物合用,共奏滋阴燥湿之功。
中药熏洗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证治准绳?疡医》 云:“ 淋洗之功,疏导腠理,调和血脉,探引热毒,从内达外,易深为浅,缩大为小;红肿蔓延,洗之则收,殷紫黑,洗之红活;逐恶气,去风邪,除旧生新。”中药熏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药物借助热力作用刺激局部皮肤,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代谢。中药熏洗方法具有持久显著的药理和生理效应。熏洗的热能与对症使用的滋阴燥湿、解毒止痒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相互影响,产生协同和增效作用。水煎熏洗,先熏取其蒸汽上升,借药力与热力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畅通,改善病损区微循环,增加细胞的营养。中药淋洗可增加皮肤的水化作用,不仅有利于缓解瘙痒,也有利于药物向深层浸透。局部给药通过皮肤吸收,药效直达患处,加之中药良好的消炎、收敛、生机作用,能够控制瘙痒症状、改善局部病变,利于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08:902-914.
[2]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29.
[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05 .
[4]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17-118 .
[5]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444-445.
[6]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204 .
[7]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12-113 .
[8]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13-114.
[9]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09 .
[10]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10 .
[11]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88-89 .
[12]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46-147 .
[1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79.
[14]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0,170-171 .
作者简介:
王艳,主任护师,邯郸市中心医院妇科诊疗室护士长。
论文作者:王艳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0
标签:中药学论文; 药性论文; 北京论文; 燥湿论文; 功效论文; 出版社论文; 中国中医药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