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区划地名的文化语言学探究论文

黄石市区划地名的文化语言学探究

闫楠楠 李治平

(湖北师范大学 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一个地方的地名通常是反映地理实体的文化、居民心理等社会历史风貌的活化石。这些地名是由当地居民根据多年的生活经验,结合自身感受和社会环境特征而命名,因此,可以将其视为透析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文章通过对黄石区划地名的语言结构和命名特点两个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指出黄石区划地名主要在移民文化、地方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展现出独特之处。

[关键词] 黄石;区划地名;语言特色;文化内涵

黄石,据《寰宇记》记载:黄石城,即刘勋所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五·姜水》中有“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径其北,即黄石矶也”。因此,在历史上,黄石的别称还有“黄石城、黄石矶”。黄石本由大冶县石灰窑、黄石港、道士洑三滨江集聚而成,随着采矿工业兴起,1948年合置石黄镇,取石灰窑、黄石港首字命名。1949年初为大冶特区办事处,后改称“石黄特区”,属大冶专区。1950年置省辖黄石市。1959年原黄冈专区大冶县划归黄石市领导。1960年撤销大冶县,并入黄石市。1962年复置大冶县,仍属黄石市[1]。黄石工业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

目前学界对湖北省地名的研究多集中在武汉地区,对该省其他地域地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黄石地区更是罕见。因此本文将立足于黄石地区区划地名,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入手,对该地地名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黄石市区划地名的语言结构

如人名代表一个“实体人”一样,作为一种代号,地名也必定与一个“地理实体”密切相关,成为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地名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的变迁,而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的这种表现形式,正因为能够反映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特征,所以也从各方面具有了不一样的特点。

何余华指出,地名最初的组成方式杂乱无章,后来慢慢地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2]

(一)专名的结构

“专名”作为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单纯词作专名、合成词作专名和词组作专名。但实际上,无论是合成词作专名亦或是词组作专名,笔者认为区分度不大。因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不能明确区分词和词组。并且在地名学中,很多地理实体的名称都有隐含的意义,仅靠表面的构造无法判定专名部分是词还是词组,所以本文在讨论专名的构成时,仅以单纯词作为划分依据,因此可简单分为单纯词作专名和非单纯词作专名。

单纯词作专名:通常由“专名+通名”组成,而“专名”主要以单纯词为主,如亚光、占爱宇、占本六、陈伯臻、盛洪卿等。

四是组织实施《全国抗旱规划》。《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批复后将尽快组织实施。重点加强小型水库工程、引调提水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旱区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基本口粮田作物生长关键期的用水需求。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抗旱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抗旱供水保障体系。

2.以史实、传说为主

1)偏正结构:江北农场、新下陆街、老下陆街;

1.3.2.5 心理护理 ①及时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活动;②加强沟通,使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

F4=-0.031X1-0.079X2-0.181X3+0.022X4-0.009X5+0.092X6-0.107X7+0.443X8+0.054X9-0.265X10-0.592X11

2)动宾结构:冶钢村、环湖路、冶矿路、兴国镇、下海村、朝阳、向阳、沿江街、临江街、胜阳港;

《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实行办法》(财税[2016]36号文)第45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租赁服务采取预收款的方式,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款项的当天。一项工程在签订合同时的甲方乙方,若在合同中规定预付条款,乙方收到款项并计算进项税额。若工程处于尚未开工或前期准备阶段,进项税抵扣不足则会造成资金成本增加、资金运转缓慢,从而影响施工进程。

2.利用方向位置命名

4)数量结构:八泉街、矿一路、矿二路、矿三路、九龙洞、三岔路、三溪镇、五一社区、三眼井社区、三洲村、七约村、五庄村;

大王殿,又名大王寺、大王禅寺、吴王宫,大王山、大王镇皆因大王殿而得名。孙策死后,江东诸地为其立庙,称大王殿。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就是今阳新县大王镇的大王殿,以孙策之殁年计,其历史长达1 800余年[5]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名通常会逐渐消失,因为该地区地名已在人们印象中约定俗成,并且通名作为地名中起分类作用的部分,不再具有指别性,仅凭借专名部分就可以代指某个地区,并能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在笔者看来,“通名”的渐渐消失,使得“专名”只是一种省略形式,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通名和专名的分类

黄石靠近江西,因此受到了当时“江西填湖广”的影响,黄石早期移民很大一部分来自江西。此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工矿业基础在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为黄石带来了众多的采冶者、官员、矿工等外来人口。

李如龙提出,专名的形成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体现着各式各样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名的“得名之由”。“通名则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因此,通名的研究是地名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正因为通名能够起到对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分类,所以更应深入了解黄石通名用字状况,以便于了解语言文字承载下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变迁。

笔者通过借鉴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中对通名的分类,将黄石区划地名中的通名分为自然地理实体、聚落名称、人工建筑地物的名称,如表1所示。

表1 黄石市区划地名通名用字分类

如表1所示,笔者从已调查的1 009个区划地名中,筛选出了676个地名,这些地名具有较为明显的通名用字特点,将其划分为三类:与自然地理实体相关的地名用字占到了59.3%,其中,又以和水有关的地名用字居多,占21.6%,分别是泉、潭、港、湖、湾、江、河、沟、海、溪、角、洋;和山有关的次之,主要有山、林、岭、峰、岗。此类用字特点和黄石市内多山、多湖的自然地理特征不无关系,笔者将在后文详细说明。而在聚落名称中,此类地名用字则偏向使用一些普遍通行的字,如坊、里、庄、家、镇、路、市、园、苑、巷。对人工建筑地物名称的使用虽不及前两类,但仍主要以普遍通行用字为主,包括城、楼、阁、亭、门、塔、庙、院、窑、屋、渡、寨、店、厂、坝、农场、桥、堰、铺。

地名的发展和由来,与专名和通名二者皆有关系。笔者对黄石区划地名的专名用字进行了分类,如表2所示:

表2 黄石市区划地名专名用字分类

笔者筛选出来的六类专名用字中,以“方位”和“数字”两类用字较多,而这两类用字特点在整个地名分布中也较为普遍。将着眼点放在其他数量较少的如“金属资源”“图腾崇拜”等方面,将会发现黄石市地名用字中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三)地名用字特点

总的来说,黄石市区划地名用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自然地理实体类用字较多,其中,和“水”相关的地名占据多数。这主要和黄石的地理条件相关,其境内的阳新县有山峰411座,湖泊258处,河港408条,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常住居民感同身受,在长期的居住环境下,为此类命名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黄石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有东方山、西塞山、七峰山、青龙山等大大小小的山脉400多座,有磁湖、青山湖、仙岛湖、大冶湖、保安湖等湖泊200多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3处,为这一命名方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借鉴。如根据山川、丘陵等和山有关的事物命名,有青山湖、海观山、西塞街等;借助河流、湖泊等与水有关的事物命名,有花湖、临江街、八泉街、磁湖、环湖路、澄月岛、富池镇、三眼井社区等。

2017年5月,广西就已经对台湾居民在广西就业做出了努力,5月份经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确定,广西成为台湾居民在桂事业单位就业的试点地区,这标志着着台湾居民可以在广西通过公开招聘考试等方式进入事业单位就业,享有和大陆居民同样的福利保障。为了进一步落实该项惠台政策的实施,自治区还出台了《关于做好台湾居民在桂事业单位就业工作的通知》,该项通知的颁布,让在广西求学的台湾学生充满了信心。

2)存有少量方言疑难用字,“洑”和“堍”在湖北省地名用字中较为罕见。无论是黄石区划地名亦或是湖北省地名,皆存有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垅(同“垄”,有高丘、高地、田埂的含义)、坳(指山间的平地)、洑(有漩涡、水伏流地下、浮游三层意思)、湾(有水流弯曲处、海湾、停泊、弯曲、用于村庄等地名多种含义)、嘴(同“咀”,指形状突出的部分)、垴(丘陵地的山岗上较为平坦的顶部)、堰(拦水的小土堤,也用作村落名)等方言用字。但笔者通过检索“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发现,带“堍”字的地名在湖北省仅在黄石境内才有,而带“洑”字的地名也仅存在于道士洑(黄石市西塞山区)、平洑大道(湖北随州广水市、湖北孝感安陆市)、洑水桥、洑水镇、洑水村、洑水老街(湖北孝感安陆市)。

3)和矿冶资源有关的独特用字。三千年的矿冶历史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生机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各类与矿冶资源相关的衍生文化。这座工业城市使这里的居民长久以来生于矿藏资源,长于工业的发展,所以,黄石区划地名用字中根据人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存在不少和矿冶资源、工业相关的地名,如冶钢村、铜盛、铜花、冶炼路、铜都、铜花、铁山区、矿一路、矿二路、矿三路等。

4)以“庄”“家”等为主流的聚落名称用字成为地名中除自然名称之外最大的独特之处。如晏庄村、五庄村、中庄村、碧庄村等,大都是以“庄”命名的小聚落。而“家”多跟在姓氏后,表示某一姓人,如王家庄村、沈家营、王家里、陈家湾、叶家塘等。

5)表示方位和数量的地名用字较多。如统一街、八泉街、十五冶、新屋下村、上罗村、上汪村等。这类命名特点,可视为中国地名命名的一个大趋势,虽数量较多,但在黄石地名中不具有典型文化特点。

此外,在表示“聚落名称”的地名中,还有“镇”“路”等较为常见的地名用字,因在后世地名中较为常见,并且“镇”已由“较大的集市”之义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划单位”,故在这里不做单独讨论。

二、黄石市区划地名的命名分析

地名是人类赋予的,而不是由大自然给予的。人们对地名的创造并非凭空捏造,通常都是根据该地区附近的地理特征、标志性建筑、文化活动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间和活动对其进行命名,从而使地名能够最大幅度反映该地区的精神风貌和地理状况等。

(一)描述性地名

第一类,以金属名称命名。如石料山、铜盛、铜花、铜都、钢花、铁山街、矿一路、矿二路、矿三路、冶矿路、铜鼓地、煤矿、铜绿山矿、灵乡铁矿、铜山口矿、矿山村、铜山口村。

根据黄石市公路管理局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黄石市的桥梁共有721座。“半城湖”的美誉不仅使得黄石地名中和水有关的地名共有146个(共调查1 009个地名),占到21.6%,而且正因为该地桥梁众多,因此,地名中存有大量和“桥”有关的地名,如红旗桥、洪桥街、大桥铺、罗家桥、还地桥、金桥、罗桥等。地名中也存有和水利设施相关的地名,如闸口、新闸、东沟闸村、五里堤。

此外,其它和地理标志物有关的地名还有中窑湾、老鹳庙村、漆祠村、王祠村、黄石港、师院、龙港镇、余祠村、三角桥村、八角亭村等。

3)主谓结构:市建路、金海开发区、率洲管理区、水产养殖场;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都是以方位命名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地名。在黄石的区划地名中,也有利用“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等方位对地名进行的命名,如东风路、花园西路、花园东路、东屏巷、下段、西花苑、东方山、杭州东路、桥南社区、港下村。利用方向位置命名,最早起源于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后来成为两个或多个相同地名消除地名重名现象的有效办法。

3.利用自然资源命名

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好坏,对设备运行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透平油的处理,润滑油的加注,设备轮换运行,甚至设备吹灰等清洁工作,每一项都不应该忽视。我厂的调速器为进口产品,对油质要求相当高,因此采取现场循环滤油,故障率比以前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延长了设备的寿命周期。对设备存在的缺陷应及时消除处理,做到大缺陷不过天,小缺陷不过班,确保设备处于健康运行状态。对设备进行较全面的状态监督和技术分析,掌握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废除一些不必要的检修项目,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检修工期。

此种命名方式最具特色的是“大冶”这一地名。大冶,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黄石,作为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地名中则有少数带有“矿”字以及和金属资源有关的地名,在所调查的1 009个地名中共有39个,占13.4%。如冶钢村、铜盛、铜花、铁山区、冶矿路、铜绿山矿、灵乡铁矿等。

(二)记述性地名

1.利用姓氏命名

姓氏加通名镇、村、庄、屯、园、集、场等,是农村聚落命名的一种常见方式。黄石区划地名受到明清时期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的影响,背井离乡使得人们需要定居落户,举族迁移使得人们后来在慢慢演变为村落之后,利用太公名命名,如王英镇;或以姓氏命名,如下冯村、叶家坝村等。强调族姓和太公名,是“客居”者的居住文化的真实反映,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在表示村落单位上又有以“某家(kē)”“某堍(tù)”“某家畈”等为通行名称的地名,如袁家畈、谭家畈村等[5]

非单纯词作专名:“专名+通名”组成,“专名”部分主要以双音节合成词和词组为主。笔者通过对调查的黄石市区划地名进行分析发现,其中非单纯词作专名时,体词性的词语或词组所占比率最大,谓词性的次之。在黄廖本《现代汉语》中将现代汉语词和短语的结构划分为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连谓等多种类型[3],结合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4],可将黄石市区划地名“专名”部分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划分如下: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任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988年改革后的68个增加到70个,加上归口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6个,则为86个。1993年3月,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了机构改革方案,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讨论通过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分别对综合经济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社会管理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非常设机构提出了改革要求。

海观山,古名堵墙矾。1938年日军占领黄石,据其地修筑碉堡、炮台以封锁江面,设立关卡检查过往船只,如同海关,市民称其为“海关山”。1958年黄石市政府取“凭山观海”“湖海大观”之寓意,改为今名[6]

太子湾,相传和供奉在此处的“太子庙”有关,此庙据传供奉了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之子孙登。北宋末期,太子庙被毁。后来,渐渐有人到此处定居。人们在垦荒造地时,挖出了太子菩萨。因菩萨破损严重,无法立庙供奉。在此居住的先民,便将自己的居住地称为太子湾。

5)联合结构:花果、凤凰山、武汉路。

沈家营,明洪武初年,江苏人沈延寿曾在此设置兵营屯驻军队,其子孙于狮子山西麓临江筑庐而居,后繁衍成几十户人家的村庄,沈家营因此而得名[1]

(三)寓托性地名

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不可能事事总是顺心如意、一帆风顺,因此,便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地名中,如永安里、和平街、友爱路、胜利路、广友路、和平里等。

三、黄石市区划地名的文化内涵

文化作为语言的精神内核,承载着语言,充实着社会。而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字代号,自然也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如果有不速之客想破“门”而入,龟蚁就会用头把树洞堵得严严实实的。如果是亲朋好友来访,只要轻轻敲一敲龟蚁那像房门一样的大脑壳,它就会把头挪开,迎接客人。

(一)地名与移民文化

通名并不是专名产生之初便存在的。如果说“专名指别”,那么通名则专门用来“定类”。即使“专名”相同,不一样的通名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地理实体,最后反映不一样的地理特点。地名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不仅需要考察和探究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应该深刻思考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因何而生。

1.由人名而来的地名

有些地方用人名作自然村名,可能是最早来开基定居的人的名字。湖北省沿江地区有不少这类地名,在黄石区划地名中,有很多由人名转化而来的地名:陆柏林、詹本六、王若华、詹会书、郭华四、黄世太、石明甲、郭子和、陆兴万、陈百臻等等。

2.受移民影响的地名

黄石承东连西、沟通南北的区位,是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东民西徙的大通道。而当时的兴国州、大冶县均为江西移民迁徙目的地的中转站。由于移民大多是举族而迁,落地后聚族而居,这就形成了以本族姓氏、本族太公或迁居地地理特征命名的村落。移民村落以宗族为纽带,各支形成以“庄”命名的小聚落[5],如五庄村、中庄村、碧庄村、官庄村等。此外,有一些地名以“家”命名,如沈家营、王家里、陈家湾、叶家塘、李家坊、胡家湾等。

3.和宗族有关的地名

学者杨红、吴振国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宗族群居,地名文化也反映出这种特征[7]。姓氏地名是指构成地名的专名部分是由姓氏组成。新移民到一个地方,便以宗族为核心,以姓氏为纽带,聚族而居,形成了“长久和睦”的社会状态,沿袭同一个祖先的宗教信仰,使生活团体有着强烈感召力,并引导、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笔者根据收集的1 009个地名,粗略统计了其中和姓氏有关的名称,大致得到169个地名,约占总数的16.7%。所以,“聚族而居”成了黄石地区的显著人文特征。如下陆区,因相传唐德宗建中元年开始,东方山南麓遍居陆姓家族,素有“东方山下一片绿(陆)”之称,因此而得名[8]

在剧本《雷雨》中,这样的“动作性”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在设计中完全可以突出“动作性语言”这一最重要的元素,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言为心声”的作用,还要让学生看到你来我往的语言其实也是一种动力,不断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所以,对这篇文章的同课异构的方法之一就是以戏剧语言作为切入点,讲好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

(二)地名与地方文化

1.受青铜文化的影响

黄石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矿产资源丰富。自唐末起,黄石就作为官家采矿、冶炼之地,因工矿业而兴起,自然从各方面皆受到浓厚的工矿业文化的熏陶。结合游汝杰的观点,可将黄石市区划地名分为以下几类[9]

式中,平均输出电压Uo为20 V,输出电流Io为2 A,若变换效率η取95%,开关管的开关频率f为40 kHz,则满载时输入电流为

1.利用地理标志物命名

第二类,以“冶”字命名。冶字地名均与当地铜、铁冶炼业有关,如大冶、冶钢村、新冶、冶炼路、冶矿路。

第三类,以地貌命名。由于矿床的独特作用,因而形成特殊的地形,如阳新的鸡冠山(铁矿)。

2.受三国文化的影响

湖北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而黄石地区三国时属吴境,孙策、孙权、鲁肃、甘宁等君臣的影响力深入民间。因此,后世为了纪念他们,建筑了寺庙等,并留存至今。如大王镇,因大王殿而得此名;太子镇,因太子庙(又名太子殿)而得名;吕蒙庙(位于阳新县兴国镇)等。此外,黄石地区尚有三九寺、关羽庙、华佗寺等与三国人物有关的寺、庙等祭祀场所[7]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应增加成人教育博士、硕士授权点,完善成人教育学科的专业建设,培养老年教育方向的专业人才;扩大教师的职业培训范围,对老年教育教师队伍进行覆盖,通过“国培”“省培”等多种形式提高老年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培养有潜力、有激情的优秀学员成为教师,通过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储备。

其中算式中的前半部分可以利用P矩阵O(ρN)在时间内计算出来。后半部分的计算则需要O(N2)的时间复杂度。为了适应大规模数据集,后半部分可以进行近似计算。设后半部分值为M。假设低维空间中有3个点,yi,yj与 yk,他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

散花洲,古为赤壁之战的庆功处,建安十三年,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后,孙权在西塞山前沙洲骊酒撒花,迎接凯旋之师。散花洲由此得名[5]。1979年更名为黄石市江北农场。2004年变更体制为黄石港区江北管理区。

3.反映图腾崇拜

张仲平望着徐艺一笑,道:“那不正好吗?别的公司不敢和他来神,意味着咱们在胜利大厦这单业务上已经把别的对手排除在外了。这钱,说是借给左达,其实也就是给他一个尊重、一个台阶。我没指望他能还上。当然,我们也不是做慈善,是拿这钱换他手里的拍卖推荐函,懂了吗?”

地名反映中华民族对“龙”的图腾崇拜[10]。在中华大地上,“龙”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备受尊敬和崇拜的神物。在古人心目中,“龙”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是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华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种对“龙”图腾的热爱,自然反映在了黄石区划地名中,如龙角山村、龙谭村、龙口村、龙泉、龙山、石龙头等。

凤凰,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有着神圣的地位,并且受到楚国人民的尊崇和信仰,被视作楚人氏族的图腾。因此,黄石区划地名也有少量以“凤凰”命名,如凤凰山、凤凰村。

黄石地处长江中游,正处苗蛮(三苗)集团,而三苗集团的图腾崇拜,最早则为“枫树”。在阳新、大冶等地,几乎很多地方都有历史久远的古枫树,并存在以枫树为神或信仰的乡俗。因此,受其影响,在阳新县和大冶市,现今仍存有如枫林镇、枫林村、枫林街、枫树村这样的地名。

(三)地名和精神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流行一句俗话“百姓以孝为先”,“孝文化”的思想渗透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同时,因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人自始至终懂得尊师重道,崇敬每一位“尊者”。而孝敬文化在黄石的发展,也逐渐由孝亲敬祖发展到了孝亲敬天;由尊祖重孝,到孝敬与感恩并重,孝敬与重史统一[5]。所以在黄石区划地名中,便有如大王镇、太子镇等因用来祭祀天地、民间崇奉的英雄演变而来的地名。

四、结语

语言不能够离开人和社会而存在。语言的产生自社会成立之初便应运而生,因此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语言不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了解语言的特点、规律、发展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依托于社会环境。地名是社会地理实体中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是反映一个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只因它参与到了文化的形成中,承载文化,文化赋予了它深层次的意义。如果想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等各方面溯源,则需要从古及今去探求,追寻地名由来,自然成为了解一个地方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

注 释

① 因为很多地名背后都存有深层的文化涵义,所以仅根据表面用字无法准确判定是否和人名相关,所以大多数选取了“姓氏+聚落名称”的地名结构。

参 考 文 献

[1] 黄石市黄石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港区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 何余华.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J].文学教育,2011(2):126-129.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黄石文化简史》编委会.黄石文化简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

[6] 刘远芳.黄石地名由来[EB/OL].(2016-05-23)[2019-03-02].http:∥www.hsqhdm.gov.cn/index.php/home/index/n_show/id/842.

[7] 杨红,吴振国.地名文化的多维度解析——以武汉地名为研究样本[J].中国地名,2016(1):30-33.

[8] 陈智海,陆喜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黄石篇)——下陆区[EB/OL].(2015-09-29)[2018-12-15].http:∥www.hsqhdm.gov.cn/index.php/home/index/n_show/id/229.2015-09-29.

[9] 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0] 王琥.地名文化意蕴研究[J].文教资料,2017(25):64-65.

Cultural Linguistics Exploration of Place Names of Huangshi Regional Divisions

YAN Nannan LI Zhiping

(Centre for Linguistic Studies,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Place names are usually living fossils that reflect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of culture as well as psychology of residents.These names are usually named by local residents based on years of life experience,combined with their own feelings and social environment,thus place names can be seen as mirror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naming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 names of Huangshi regional divisions,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place names in Huangshi are unique in immigrant,local and spiritual culture.

[Key words ]Huangshi;place name of regional division;linguistic feature;cultural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662( 2019) 06-0058-06

[收稿日期] 2019-05-20

[作者简介] 闫楠楠,硕士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通信作者] 李治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用学。

DOI编码: 10.3969/ j.ISSN.2095-4662.2019.06.010

(责任编辑 龚 勤)

标签:;  ;  ;  ;  ;  

黄石市区划地名的文化语言学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