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自动化 走向市场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走向论文,商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商业活动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商场超市、连锁经营业形成了现代流通革命的两大标志。电子信息技术在商业流通业的应用,为现代商业的腾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商业日趋活跃与繁荣,商业自动化管理的应用已经显露曙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商业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显著特征。商业现代化管理是中国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腾飞迫切呼唤电子信息技术,中国商业现代化更热切呼唤自动化信息管理。
中国商业自动化管理,大有市场,需求强劲。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连锁店、超市、仓储商店、购物中心等新的市场组织和经营业态蓬勃发展,各大集团在多元经营的同时,都开设自己的连锁店,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上海就有800余家超市和1300余家连锁店,据最近报道,1996年上海市的零售额已突破1000亿元。国内外专家学者预测,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逐渐转移到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该地区最广阔的市场。国外众多著名公司已看准这一发展趋势,纷纷跃马扬鞭,向中国市场奔腾而来,如美国的沃尔玛、日本的大荣、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英国的马莎。相应的商业管理软硬件商如美国IBM等,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其发展态势依然在上升。日本八佰伴计划在中国开设1000个连锁店。预计21世纪全球将会形成6个恒星城。每个恒星城覆盖200平方公里区域,商品销售人数在2亿人左右。上海是其中一个商业恒星城。
中国商业实现自动化管理,还刚刚起步,大有文章可做。我国现有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的还是少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大部分城市与地区还是计算机管理的空白点。另外,有些城市的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现代商业自动化管理技术,还没有真正渗透到中国商业管理之中,现有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电子记帐水平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即没有涉及到从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流通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这就为中国商业实现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众所周知,商业自动化实际上是工业自动化大生产方式在流通业的仿效。手工业到工业的自动化,带来了工业发展的崭新天地,并由此引起人类的生产行为关系发生根本变革。这包括人生价值观、社会生活方式、行为道德观念的整体性裂变和更新。同样,商业自动化管理的出现将传统的零售业走向大规模集约化的大流通的现代商业,也必然带来商业流通的一场新变革。商业的自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现代化,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过程背后潜藏着、埋伏着思想观念,乃至文化上的变迁与转型。
相对于商业自动化(特别是中国商业管理自动化)而言,工业生产自动化是相对规范的闭环系统。而中国的商业管理带有历史的传统习惯和沉重的文化包袱,它导致中国商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总在坑坑洼洼的泥泞中跋涉,成功的例子不多,惨重的教训不少。使很多抱着美好愿望,而又急需实现商业自动化的管理者,处于怯步和观望之中,这就给商业自动化的实现带来了许多新课题,同时也给中国的软件开发商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商业自动化管理的成败关键在于管理模式、管理规范与文化观念
中国商业要实行自动化管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问题,它既是中国商业自动化管理的障碍,也是中国软件开发商取得成功的切入点,中国有句俗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管理模式具有双重效应的重要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不能简单搬用国外系统的根由所在。
我国传统的商业管理方式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烙印。管理过程中随意性和主观性的事情经常发生,地方管理模式不一,加上改革过程中政策多变,具有非规范性的鲜明特征。又由于我国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相对偏低,以及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尤其是工作观念,顽固地以其特有的习惯、惰性、方式抗拒着现代化管理,这一切都有意无意地影响自动化管理的顺利进程。
不少单位在实施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教训,可以归纳为:
1.计算机工作者与中国商业管理的具体而又复杂的需求之间存在距离。在传统的商业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管理方式之间未把握和处理好过渡环节。
2.在中国商业管理规范不完善的条件下,管理者对管理需求的期望值也处于不规范的变化之中。这里涉及到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尤其是涉及到管理者对自动化系统的认知程度与自身文化观念。
3.整个商业系统的文化素质、文化观念与现代管理之间有一定距离、矛盾,甚至发生冲突。
上面三方面的教训,其本质是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而与管理模式相联系的是文化观念。这就是中国商业管理的现实,是商业实行自动化管理的障碍。然而一旦认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这又是中国商业实现自动化管理走向成功的契机。
作为软件开发者,只有跳出纯技术的视角,从我国的管理现状、传统的文化特点、社会的变革、管理者的动态要求和计算机工作的几个视角,去综合思考、研究流通业的本质和中国的流通管理现状,充分调查、总结、归纳原有管理经验,对共性问题从计算机数学和方法上进行高度抽象。同时又结合不同商业企业的个性特点,运用核心共性的闭环和个性的开放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建立符合中国商业管理特点的动态物流管理模型。这样,就不仅仅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好的管理系统,更主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先进管理模式。另外,还要强化管理模式的教育功能,即以先进管理模式的运行来促进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观念转变、素质提高,强化全程售后服务,完成“扶上马,送一程”,切实保障自动化管理的健康运行。
实施商业自动化管理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商场管理者对选择软件开发商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开发商的综合情况了解判断和选择;
(2)软件的成熟度、应用推广和使用情况;
(3)开发队伍的技术层次;
(4)开发队伍的稳定度(包括队伍体制、工作人员的报酬等);
(5)开发队伍人员结构和数量;
(6)用户对维护品质和维护响应速度的满意情况;
(7)开发商的资信和社会的反应。
2.商场管理者对自动化系统的认知、期望,同自身单位的情况之间的距离
(1)想当然,自我出发,期望过高;
(2)投资风险的压力;
(3)权力调整性分配;
(4)利益漏洞堵塞的波动;
(5)管理习惯转变的压力;
(6)传统计帐数据同计算机管理精确数据之间差异的认识;
(7)新技术再学习的畏惧;
(8)使用者(包括操作者)整体素质的差距;
(9)挫折后的多重压力;
(10)重新学习的痛苦和商业自动化系统带来企业发展的欢欣。
商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有三种功能,首先是精确记帐,弄清家底,其次是协助经营管理,在繁杂的商品中去认识商品的经营情况,分析和指导商品的走向,最重要的是协助总经理进行经营决策。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能够实现后两者功能的很少。要想真正发挥商业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这三种功能,计算机主管应参加经营决策管理层,听取他们的意见。
3.技术的最先进同最合理之间的认识差距
商场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决定其投资大小的因素,首先是其网络结构和体系结构,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未必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最合理的选择才是最佳的选择。分析可能的购物客流量和最大期望经营情况、计算数据库的容量、最大的网络交通容量,设计POS机数量、服务器类型和网络结构(根据笔者的经验,并不是中大型商厦就得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应该首先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测算,这样才能做到最合理的选择)。
HDPOS成功走向市场的要素分析
1.从管理模式切入,建立动态物流管理模型
以实现商业自动化这一浩瀚庞大的系统工程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HDPOS系统开发初期就综合考虑国内外POS系统的利弊,结合我国的管理特点,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归纳、分析、设计并实施。提出了以票据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动态物流管理数学模型,成为系统的精髓。在开发过程中,聘请商业、流通业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协助分析和系统设计,认真调查研究,并充分考虑了现有管理系统的利弊,总结归纳商业经营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使得共性高度稳定和抽象,个性适应管理需求的变化,这样系统变得既通用又合理。
HDPOS系统总体结构合理,采用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技术上具有先进性。系统实行全程条码管理,从进货、定价、供货到结算,实行连锁管理。整个系统由前台收银(POS)、后台管理(MIS)、配货中心、网络管理等几大子系统组成,系统对每个前台收银和后台管理实施实时监控,并能自动根据网络运行状况实现POS前台和后台数据双备份,整个系统通过广域网对商店及配货中心实行统一管理。
2.强化全程服务观念,加强过程分层培训,跟踪服务指导
(1)全程服务
不单纯是技术服务,更主要的是突出现代管理模式的教育功能,即文化服务(在维护、安装和培训的过程中,将工作原理、操作知识和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对方),阐述系统的运行知识的过程中,导入现代管理理念和规范。因此,全程服务包括思想观念传递与技术培训、技术维护服务与指导、过程跟踪释疑与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分层培训
总经理管理层、系统管理层和操作层进行分层培训,其内容与方式因人而异,灵活应用。同时过程分层培训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系统运行前整体培训。第二阶段为操作培训,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在一定时间内的协助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将操作规范、处理问题的方法教给用户,并传递本企业的行为规范。第三阶段为跟踪性培训,着重解决第二阶段中出现的问题。
(3)系统维护的服务指导
商业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良好维护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购买其他商品一旦银货两讫,买卖关系结束,而购买软件后,却恰恰是合作的真正开始,合作的成功与否,维护是关键。因此,随时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帮助指导进行系统维护。
3.有一支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
这支队伍应朝气蓬勃,事业心强,富有进取心和战斗力,并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具有发展后劲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