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进步、技术跨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4)03-081-005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很多,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市场结构、技术变革、政府的产业政策或体制安排等都能够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变动,并且上述因素也产生相互影响从而存在共振,共同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所有的影响因素当中,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生的直接动力。
一、为什么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技术进步对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社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代生产力的每一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不同产业出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影响其自身实际的生产过程,使各产业的要素投入配比发生变化,导致各产业产出的变化,进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技术进步通过更新、完善原有的生产工艺和产业技术,促使该产业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其次,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引起产业系统内不同产业比重的调整和变动;再次,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企业效率的提高和新产业的兴起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从需求方面看,社会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有关产业的要素投入,推动各产业部门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技术进步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第一,技术进步促使新的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大量出现,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发生变动。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技术结构选择,最终产业结构会发生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变化。第二,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的技术素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善了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作用于国内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使其出现相应变动。第三,技术进步开拓了新的产业部门,刺激和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从需求方面拉动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进步还使原有产业已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相应产业的产品需求规模扩大,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诸多影响中,技术进步推动了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改变了产业结构,是带动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和持续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具体产业技术的发展构筑起高水平的操作“平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由于这种相互作用机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都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因此,技术进步必然成为促成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的关键。
二、我国为什么必须采取技术跨越的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技术进步能力的积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我国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尽管技术引进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装备,周期短、见效快、相对成本低,但是技术依赖性强,不易直接掌握到关键技术。那些靠引进外资建立的合资企业,核心技术往往牢牢地掌握在外方手中。这些年来,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但现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多属于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建立起来的加工组装型企业。
因此,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引进外资推动的。这种技术进步的模式,有利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建立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但随着引进的技术逐渐消化掌握,产业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产品生产趋向于大规模的标准化加工,既有的技术就会停滞在一定水平上。倘若企业只是采取跟踪战略,不能在引进接受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形成自主技术,实现技术跨越,便容易陷入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再消化吸收——再次落后的恶性循环,并最终形成技术依赖。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产业发展的真正前沿和战略性的高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必须通过原始性创新,使科技发展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
实践证明,跨越式的技术创新是后发展国家推动技术进步,积极主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我们不可能通过缓慢的自我积累实现技术进步。而改革开放和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放使我国与国际市场紧密接触,可以追踪和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也使我国的经济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的流动。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正是主动抓住并有效利用了这个机会,积极吸纳具有相对优势的项目转移进行产业化生产,并且成为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换个角度看,也正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我们已经累积起自主创新的平台,也培育出一批像“方正”那样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所以,从长期来看,采取技术跨越战略,增强自我研发能力,使产业真正具有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才能逐步摆脱依靠引进来达到国内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被动局面。
三、何为技术跨越模式?
技术跨越,也称为技术的跳跃式发展,是指技术发展的轨道较常规明显地缩短,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技术发展的周期较之常规相对缩短,比如某项技术从萌芽到成熟需要10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5年就完成了;其二,技术升级的跳跃,比如技术的发展没有经过以前的积累和探索而直接进入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宏观上说,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中,有四次成功实现科技跨越的例子:第一次是美国花了42年的时间(1871—1913)在经济及科学技术上全面赶上并超过英国;第二次是二战之后日本花了37年的时间(1955—1992)在经济和技术上对美国进行赶超;第三次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追赶欧洲国家,第四次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全面追赶发达国家。
不同类型的技术跨越具有不同的模式,其中两种最基本的模式是:
1.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跨越,也称为渐进式跨越。其基本的形态如下:
在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内,无论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吸收,还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只要引起技术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超常规的发展,我们就称之为一种跨越。这是技术跨越中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成本低且可操作性强,适用于技术力量尤其是科研力量不足、研究与发展的资金不足的情况,可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条件下尽快实现技术进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积累技术能力,提高研究与发展水平,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迎头赶上,发挥后发优势。
例如,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顺序来看,有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以发酵技术为主的作坊式的生物技术产业;第二,以抗生素技术为主的工业化生物技术产业;第三,以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第四,以转基因技术为主的新型农业和采用生物高技术改造传统生物技术产业。
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在整体上处于跟踪地位。在发酵技术和抗生素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基因工程上处于探索阶段。1986年以来,“863”计划以及生物产业化计划的实施,加上以陈章良为代表的一批海外留学人员的带动,我国的基因工程飞速发展并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完全跳跃式发展模式,也称为根本性跨越。这种模式的基本形态如下:
这种跨越方式,是指在国内没有过多积累的基础上,不经过技术本身新旧交替的发展路径,直接进入到一个较高层次,开辟新的技术方法、新的技术领域。而跨越的动力,可以是“拿来主义”,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组织开发,进行生产直至形成产业,也可以是把自己原创性的思维在技术上转变为现实。以这种方式推进技术进步难度相对较大:一方面,国外企业不会把核心尖端的技术转让给别人;另一方面,自己的某种创新思维也许是别人已经提出来的,如果按照正常步骤从研发到形成产业,成本一般会比外来引入高,如果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思维,那么技术的研究开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以历史上排版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一般是:第一代为铅字印刷,第二代为光机式照排,第三代为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第四代为激光照排。北大方正公司依据在排版印刷技术上多年的积累,通过自我创新和研究,直接从第一代铅字排版,跨越到最先进的第四代的激光排版技术,而跳过第二代和第三代。这就是典型的通过自主原创性思维实现完全跨越的方式。
以上是根据跨越的程度进行分类,根据跨越的技术路径,跨越又可分为开放式跨越和升级式跨越。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改进而实现的跨越称之为开放式跨越;而升级式跨越是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加大教育,增加投入和政策引导,使传统产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如果根据技术跨越实现的目标来看,又可以把技术跨越分为战略性和效益型两种。战略性技术跨越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一般为满足国防需要和国家的战略利益,而不以社会经济利益为目标。效益型跨越则追求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四、以技术跨越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相关问题
技术跨越从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和新的产品市场的开拓,带来国民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国家竞争能力的提升。虽然理论分析和成功国家的经验都说明技术的跨越是可以实现的,但具体到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为什么有的国家和地区成功了而有的却失败了?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制约跨越的实现?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跨越的环境,二是跨越点的选择,三是跨越能力。
1.技术跨越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技术跨越的不确定性不仅在于技术的发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此外,还有社会、政治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技术论证上行得通,但由于在实际经济中因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产业政策等的配合不当最终也不一定能实现。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的特征和要求,例如,对于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其规模效应要求技术创新为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注意构建产品平台,产品的系列化、标准化等;对于医药等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产业,则要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有所突破。
具体说来,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有:第一,缺乏对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的构思。一个独特的产品构思是产品创新的起点。在市场供应极大丰富的今天,有些产品如钢铁的创新思维已无更大的发挥空间。第二,市场的过度细分化。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导致了市场细分的过度化,这一方面促使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对产品进行改进以追求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细分后的较小的分市场,对企业而言也意味着产品进入后销售数量和销售利润的缩小,这必然又加剧了新产品的投入市场的投资回收风险。第三,高额的产品创新成本。在一项新产品成功地为市场所接受之前,企业要为之付出巨额的创新投入。为获得一个良好的产品构思,企业必须先投入资金铺垫,整个构思的实现过程即产品开发过程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随之而来的则是为新产品的推广而进行的生产性投入和市场营销投入。此外,企业还必须分担对已舍弃的诸多构思而投入的调研试验等费用。高额的产品创新成本,无疑会影响新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顾客吸引力。第四,资金短缺。即使拥有一个优秀的产品构思,也不是所有拥有它的企业都能如愿以偿地将其转化为创新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与高额的产品创新成本相对应的资金需求,很多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会因此项条件的欠缺而夭折。这一制约因素的客观存在,也是促成很多先进企业相互结成战略联盟,乃至合并的主要动因之一。较高的产品创新费用和与之相随的创新成本,会大大影响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和产品成本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一些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的模式,彼此合作,共同分担创新费用,共同承担创新风险,并减少重复性的创新活动。第五,开发速度快,周期缩短。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迫使企业必须要以比竞争对手更突出的优势、更快的速度来推陈出新,竞争的结果,带来了新产品创新手段的不断更新和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第六,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与产品开发速度加快相对应,一项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由于竞争的压力,其市场生命周期有缩短的趋势。某一企业如果成功地开发了某项新产品,其竞争对手会迅速采用仿制、改进型模仿等各种途径来分享由这一新产品所创造出来的新市场,这就大大缩短了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使创新企业享有首创开发利益的时段大为缩短。以索尼公司为例,过去索尼公司所开发的新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市场对手大量仿制的时间大约为3年,在这3年内,索尼公司可以享有较充裕的创新领先收益并收回创新投资,而现在,其竞争对手只需要6个月时间就可以制造出相似于索尼公司的产品,使得索尼公司几乎没有收回投资的时间,更无法充分享有创新收益了。
2.与技术跨越环境的如何把握相关连,跨越点的控制显得更加具有相机性。首先,跨越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协同配合。技术跨越工程涉及层次不同的相关主体,包括个人、群体、政府及其集合体。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把金融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恰当的时候投入运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进行周密的规划和控制,最有效率地利用这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资源或参与单位出了问题,都会增加跨越的难度甚至导致跨越的失败。其次,技术跨越过程中所内含的矛盾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出来,而是一个渐进、缓慢的展开过程。因而在技术跨越过程中的决策和行动,也必须是一个逐渐收集情况、分段决策和行动的过程。这期间突然的外来影响,如消费者的严重不满、某种新思想的产生、意外的人事变动等未曾预料的阻碍和困难的出现,对决策层掌握、分析信息的能力、办事的效率和决策的水平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3.关于跨越能力的积聚。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传统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技术跨越要以现有经济条件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除了资源、人才、技术、环境等条件外,还需要完备的辅助工业系统和基础设施及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都需要由传统产业来创造和提供。因此,科技的发展必须考虑本国的工业基础。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经济的总体战略仍是追赶战略,因此,我们所讲的跨越,是追赶战略中的跨越,是以现有经济条件为基础,以领先水平为追赶目标的跨越。因此,谈跨越,必须结合中国的经济实际情况。从跨越能力角度考虑,跨越点的选择具有战略意义。跨越点的选择应该考虑科学技术一体化程度高、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渗透性特点。例如,同我国人口众多相适应的具有巨大外部性的技术,如杂交水稻技术、网络技术、医药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等;同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相联系的中国特色领域,如中医药技术;可能实现技术跨越的领域包括软件产业、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等。考虑到中国是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具有明显基础性和外溢性的技术,对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以技术跨越带动技术进步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是在具备跨越能力的基础上,准确选取跨越点,并且在环境上为其扫除一切障碍。技术跨越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点带面,突破重点,有限目标,在某些领域内实现技术的跨越并保持这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