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竞技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均得到了前所谓有的提升。然而在这个工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不平衡等问题均对热门日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了种种困扰,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到了严重阻碍。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实际治理情况,对海绵城市在风景园区规划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需要对城市进行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海绵城市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人们运用此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规划。
1城市海绵理论简介
城市海绵理论是分析我国当前城市的自净能力,将城市想象成海绵,通过吸收降水以及洪水灾害,使城市的自净能力有松有弛,更具弹性。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一般在充分保障城市排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通过程式的蓄积能力以及自身排放能力,加强人工措施等,保障实现城市的灵活性发展,有效解决城市的降水及洪涝灾害,通过运用海绵技术能够储存水资源,在降水量稀少的年份,可以释放积蓄的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生态学发展的产物,其具备强大的排水积蓄能力,以及水资源释放能力,提升城市的排水灵活性,通过依托海绵城市科学理论,提升城市的排水整体功能。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化的雨水积系统,在城区降水量较多的地方,进行构建蓄水池,收集雨水辅助科学的净化设备净化雨水。利用科学化园林景观的配置与设计,提升城市雨水的积蓄能力,在降水量集中的雨季通过园林景观设计,补充风景园林中的水文景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要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来进行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环状路网的设计来合理降低道路面积。将传统的直线路形用曲线或者折线等替代,间隔绿化带的设计面积要能满足排水需求为最佳。将原有道路两侧排列整齐的行道树用分散、连续以及高密度的绿化植被进行替换。路面材料的选择,也应该贴合海绵城市理论,选用那些质量以及性能都能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渗透材料,这些材料不管价格如何,都应该具备改善雨水水质以及消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
2.2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对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建设时,可以利用园林中的河水和人工湖等对雨水进行收集。通常,设计人员在设计人工胡时,人工湖底都是封闭式的,虽然这种方式在对人工湖进行水体更换时,可以提供一些便利,但是无法使人工湖与周围的环境进行接触和渗透,这种类型的人工湖在雨水多的季节可以进行雨水的收集,如果没有雨水的季节还需要另外为其提供水资源来满足风景园林的应用的需求,这就产生了水资源的浪费。所以,设计师在进行水景规划设计时,需要结合周围的地形条件,在地势低洼处进行规划,形成雨水的自然积累。与此同时,水岸或者水底要保持或者部分保持渗水功能,通过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河岸的建设,来提升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这也是建造海绵城市的最终目的。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正确处理好雨水储存以及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景观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建筑物规划
在建筑物规划过程中,应用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2个角度出发采取措施:首先,对于相关规划人员来说,必须充分了解公园建筑物的地形地势和当地的气候状况、降雨量等基本内容,然后结合当地的多种因素建设雨水收集体系。其次,必须规划好雨季的风景园林公园建筑物状况,工作人员必须把雨水聚集到一个区域内,规划人员可以将雨水收集到建筑内的暗渠,即将降落在建筑各处的雨水,引入环形的滤水槽中,利用滤水槽内的砾石将雨水过滤,如果雨水成为了干净的水,就可以直接进入蓄水池中,可以更好地收集雨水,从而充分利用风景园林公园建筑物中的雨水。
2.4生态景观格局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作用下必须优化生态系统状况,做好景观生态分析,做好评价工作,进一步优化整个生态体系的空间结构。通过这一格局设计,保障人和自然的良好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事实上,要想建设良好的生态雨水调蓄系统,就要参考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一步解决好雨水问题。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4个角度出发:(1)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置安全格局,做好范围区域的设置,进行良好的引导工作。(2)按照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分辨高级安全格局、中级安全格局和低级安全格局等。(3)按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科学设置空间结构,判别潜在径流方向与通道、汇水与蓄水区域、洪涝灾害风险区域等重要控制点。(4)通过重要控制点,规划设计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区域生态雨洪调蓄系统。
2.5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
湿地的建设也是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湿地的建设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某个地方的自然湿地,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在周围建设了养猪场,想要利用猪的粪便来增加湿地中的营养,促进水中生物的养殖,而实际上,大量的粪便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了湿地中的水资源,对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最后,有关部门将养猪场改成了休闲旅游地区,有效改善了湿地污染的情况,不但促进了湿地中的生物的健康生长,同时,湿地中的水资源也对周边植物省生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了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所以,进行人工实地的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
2.6规划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
考虑到海绵城市理论框架下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实现对于自然馈赠的水资源的吸收和储蓄,从而将其合理释放于城市风景园林的灌溉养护环节,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因此,应当先建设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生态系统,实现对于雨水的环保吸收和过滤。例如,根据城市的地形特征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情况,可以加强对于截洪沟的改造,使其能够实现对于自然雨水的收集和储存。在行人较多的园林道路上,应当尽量结合周边绿地的设计情况,构建能够让雨水快速流入的渗滤沟,同时注意配合地面的找坡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在园林硬质的道路路面上每隔20m就设置一个渗滤沟,使得雨季的雨水能够顺着园林道路的坡度自然流入到渗滤沟,提高城市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的蓄水效率。等到降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雨水的快速下渗,缓解园林的路面积水问题。
结语
我国多个城市的建设情况表明,应用海绵城市理论于风景园林规划环节中,能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海绵城市理论综合了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框架,属于集大成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要求城市园林规划的设计人员,全面了解海绵城市理论发出的倡议,综合考虑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做到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把控。
参考文献:
[1]张亚辉,贺佳勇.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8(6):121.
[2]万美程.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24):92.
[3]朱红建.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1):40.
[4]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3):128-131.
论文作者:张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理论论文; 湿地论文; 水资源论文; 风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