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脚架立摆现象--20世纪世界文学思潮分析_文学论文

三足鼎立与钟摆现象——20世纪世界文学走向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钟摆论文,走向论文,现象论文,三足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今天,回顾整个世界在这一百来年的文学发展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尽管这种回顾包含有彷徨、忧郁甚至十分痛苦的成分,因为人类在这个世纪中经受过两次自我发动的浩劫和无法数计的大小苦难,人们从浩劫和苦难中挣扎过来,可以而且应该扪心自问: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完善自己,使之成为一个美好、和谐和完整的群体?也许文学能担当起这个角色,尽管这个角色有时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悲哀或荒诞的。然而只要人类仍旧保存有起码的理性和良知,历史总是朝前发展的,文学也会永远发出它的灿烂光辉。因此我们不必悲观,不必忧伤,我们是在为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动荡不安但也是最充满生存活力的年代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A.a

在频繁的政权更迭、战争蜂起、阶级和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势下,20世纪文学已不能像以往数百年那样平缓地过渡发展,而呈现出一种激越的演变与多元的分化相交错的发展趋向。假如说18世纪以前的文学可以是近百年甚至数百年保持一种表现模式,19世纪的文学也仍然处于一种平缓的递进并保持了现实主义的主流形式;那末,20世纪文学就是一场文学形式分野、各种流派蜂起、作家的创造思维与作品风格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或贬之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大杂烩。20世纪文学像一座形式繁多变化无穷的迷宫,令人目不暇接,较之19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更为扑朔迷离、眼花缭乱。显然这是20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20世纪的人类比他们的先人要活跃得多、躁动得多、聪明得多、也不安得多。在思维能力高速增长、科学技术空前发达的年代,文学能保持以往的平静和孤独吗?

A.b

20世纪文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打破了19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发展的单一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从19世纪末期的传统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传统现实主义、无产阶级文学和现代主义(现代派、先锋派)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这一局面的萌芽状态早在19世纪中后期已显端倪,以无产阶级文学而论,19世纪30、40年代的英国宪章派文学和70年代的巴黎公社文学,总是被20世纪的文学史家看作是最早的源头,而19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风行一时的象征主义则更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主义(后期象征主义)的鼻祖。同时,文学不可能是两种思潮流派的简单更迭,我们说19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状况的单一性和平缓性也只相比于20世纪而言,其实20世纪文学的躁动在19世纪末叶诸如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蠢蠢欲动中可见一斑。

A.c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也许是人类产生文学以来最躁动不安的阶段之一。一方面是那些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坚持阵地,继承了最清醒、最典型的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创作出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如俄国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1879),英国伯纳·萧的《华伦夫人的职业》(1892),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此外,还有英国的托马斯·哈代、德国的亨利希·曼、丹麦的汉斯·安徒生、俄国的安东·契诃夫、波兰的多利克·显克微支、美国的马克·吐温等文坛名家,都为这首高亢而伟大的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交响曲发出令人注目的音符。这些作家大都跨越两个世纪并在两个世纪交替的年代显示出他们活跃的创作情绪,应该说这是一支值得后人永远怀念、永远尊敬的作家队伍,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辈,20世纪传统现实主义创作直接得益于他们的恩泽。

另一方面,一些以反现实主义传统为特征的文学思潮和作品也纷纷涌现,呈现出令人疑惑和惊讶的局面,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国作家爱米尔·左拉提倡的“自然主义”和查理斯·波得莱尔为代表的“象征主义”。前者是一个文艺理论思潮,认为文学创作不仅要忠实于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要按照自然科学的真理或规律,通过文学描写去得出合理的结论;后者则是一个诗歌创作流派,它的特点是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的诗歌意境,因而没有明确的真善美的标准与界限,在语言上强调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似懂非懂、若有所悟的感觉。象征主义虽然短命,但它对20世纪西方文坛的影响却不容低估,除了后来出现的后期象征主义可以视为它的直接继承者之外,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梦幻现实主义等都或多或少地与它有着关联,并将影响从西方扩大到东方(如中国、日本),也在其它艺术流域(如绘画、雕塑、音乐)产生了具有创作共性和艺术沟通的象征主义作品。

第三方面则是以无产阶级政党成员或左翼作家为主体的革命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他们的作品影响不断扩大,直至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诞生为止,最终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文学潮流,并在30年代达到了被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的顶峰。丹麦的尼克索、俄国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和普列汉诺夫、法国的欧仁·鲍伙埃都是当时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家,其中高尔基在20、30年代领导前苏联繁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进程中,产生了世界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响,成为20世纪无产阶级作家的典范。

B.a

上述的文学发展过程,表明了20世纪文学的基本走向: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简单走向繁复。它的结果乃是在20、30年代最终形成传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关于“三足鼎立”这一提法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历史的客观真实,也许还会引出不同的看法。对此,笔者曾与几位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者作过讨论,同意的认为这一观点基本反映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实际,尽管对于无产阶级文学是否成为一支独立的文学潮流,某些学者似乎还有保留意见,但人们无法否认它的客观存在,特别是20年代以后的前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和随之产生的“红色的三十年代”文学都是带有世界性意义的。不同意的认为无产阶级文学并没有独立的文学本质,它只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左翼的分支,因此,20世纪文学就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派别,并不存在“三足鼎立”。

对于这一分歧的看法,笔者并不打算在此展开,仅是提出来供读者思考,并请读者根据下面的具体评述予以判断,笔者想强调的只是一点: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反映无产阶级思想立场、人物形象、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不断发展,至20世纪中期已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性潮流,这不是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承认的问题。

B.b

至20世纪20、30年代,世界文学已呈现出传统的现实主义坚持原有的创作风格,无产阶级文学风起云涌,以各种非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崭露头角的现代主义群体日益强劲的格局。这一格局的产生源于20世纪掀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科技、思想、信息等显示人类思维发展的学科的跃起,当然也包括人类因自身的残杀、躁动、彷徨所带来的迷惑和沦丧。然而,这种三足鼎立现象并不是稳定的、连续的。从已经过去的90几年时间来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在20世纪几个历史阶段中,文学呈现出有时偏向这边,有时偏向那边的“钟摆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全正常而且是必然出现的现象。当某一个时期某种文学潮流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必然会出现另一种文学潮流取而代之的逆转效应。“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明白这一道理。

第一阶段:1900~1918年

文学几乎是三股齐下,各有源头:传统现实主义倚仗着强劲的风力和近百年的厚实基础,威风不减当年;无产阶级文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崭露头角,尤以欧洲革命的热点俄国、德国等地为甚;现代主义年轻力壮,大有推翻一切传统风格的雄心。但较量下来,无产阶级文学和现代主义各有千秋,反而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实主义显得老迈无力些,因此这段时间文学基本上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世纪之初以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为旗号的现代主义开创了这一时代新的文学潮流,其影响与实力都当刮目相看,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也许就是一个挑战的信号;以俄国、丹麦、德国的工人革命运动为基础的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在1905年和1917年两次俄国武装革命之后都有重大的发展,同时在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浪潮中,左翼反战文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阶段:1919~1945年

一次大战前后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便是俄国的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和1922年前苏联的建立。因此两次大战之间的20几年是以前苏联为大本营的无产阶级文学迅猛发展的阶段,同时西方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东方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均产生了强大的左翼文学浪潮,涌现出空前繁荣的无产阶级文学高峰,“红色三十年代”的出现乃是本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已经成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同时又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活跃时期,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表现主义、迷惘的一代、意识流等流派此起彼伏,成为世界文学中从未有过的群星灿烂的局面,这大概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无产阶级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成为这一时期两支重要的方面军,此消彼长,得难说谁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人类需要高尔基和小林多喜二,也需要让-保罗·萨特和卡夫卡,他们都是20世纪文坛的精英。

第三阶段:1945~1960年

二次大战之后的文学依然是此消彼长,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摇摆式发展,但现代主义的后劲显然空前强大,由于30年代前苏联贯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的偏面性和后斯大林时代带来的政治对文学的冲击,使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文学出现了分化和滑坡,除中国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大国的无产阶级及左翼作家都遇到了一个严峻的考验:革命的、进步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应该如何表现20世纪丰富多采但又充满着矛盾斗争的生活?相比之下,被文学史家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现实主义思潮,在两次大战之间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又涌现出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创作流派,成为二战后世界文坛的主力军。这一切表明:至20世纪中期,由于人们观念和欣赏习惯的变化,造成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萎缩,加上国际政治演变对无产阶级文学的冲击,因而在这“冷战”不断加剧的阶段,恰恰造成了以西方哲学中的直觉主义、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后现代主义几乎控制了整个世界文坛,成为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的繁荣时期,三足鼎立局面成为一强两弱的对峙状态。

第四阶段:1960~1980年

60年代的10年依然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体的继续繁荣时期,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新小说达到了发展的高潮;传统的、批判的、以直面人生为宗旨的现实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冲击和压迫下,与30年代形成的概念中的无产阶级左翼文学逐渐融汇,在坚持以现实主义这主要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开始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艺术特色,形成既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又与现代主义有实质区别的新现实主义。这一现象到了70年代尤为明显,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的高峰已经回落,后现代主义中那些过分注重作家个人风格而偏离于社会人生的作品遭到了读者的冷落,另一方面现实主义逐渐走出低谷,在艺术上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中间,使新现实主义成为糅合传统的、现实的、典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流派,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中过于刻板的情节描写,而注重于将人物内心世界与具体环境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有人将它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尤其是70年代后期,文学的政治倾向已日益淡化,把文学看成是政治工具的概念已遭到摒弃,文学储备就是整个人类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流派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艺术风格的不同。因此,到70年代末,我们是否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文学又恢复了它原来的面目,脱去了原先披在它身上的过于鲜明的政治外衣,正逐渐向成为真正的全人类的文学过渡。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基本消失,文学大体上以艺术流派加以区分。可以分成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两大流派。

第五阶段:1980~

如果文学有世纪末现象的话,那末80年代以后的世界文学似乎明显地整体走入低谷。人们已经无暇于运用文学作品去描绘生活、社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日益减少,文学在电视、计算机、电子合成音乐等非文学形式的艺术手段冲击下挣扎,科技、商业,现代化娱乐都成了文学的强大竞争对手,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遭到了空前的挑战,使人们对文学今后的命运担忧。当然,这样说并非表示文学已穷途末路,但它与往日辉煌局面相比,确实已不可同日而语。文学如何适应当代高速度、快节奏、高科技、重效益的社会特点,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文学本身而论,大概可以说是进入了20世纪最和平融洽的时代,各种艺术风格、创作流派都能相互吸收、彼此共存,艺术上的门户之见和政治上的相互隔阂基本消失;由于翻译的不断发展,各国作家的作品都能为另国读者所阅读,作家也不再是为单一的狭隘的民族而进行写作,文学的世界性更鲜明和强烈,也许这就是当年歌德所盼望和期待的“世界的文学”。

B.c.

依照上述5个发展阶段,可将现实主义(Realism)、无产阶级文学(Proletarian Literature)、现代主义(Modernism)的钟摆状发展图示如下:

Ⅰ.1.现代主义的崛起: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

2.传统现实主义的延伸:罗曼·罗兰、列夫·托尔斯泰、伯纳·萧、泰戈尔……;

3.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高尔基、尼克索;

Ⅱ.4.现代主义的繁荣: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迷惘的一代”、意识流;

5.“红色的三十年代”;

6.前苏联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7.西方传统现实主义:托马斯·罗、高尔斯华绥、法郎士、德菜塞……;

8.两次大战期间的战争文学;

Ⅲ.9.前苏联的“解冻文学”;

10.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愤怒的青年、垮了的一代;

11.心理现实主义;

Ⅳ.12.西方主要国家(含日本)的传统文学和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主义文学”;

13.后现代主义高潮: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14.前苏联文学:心理小说、全景小说、政治小说……;

Ⅴ.15.文学的融事:

任何历史都是由人写成的,文学史也不例外,只是它是由人类中的少部分人去写的,这少部分人就是作家。纵观人类文学发展过程,大体上或者说总的状况是如此。当然也可以说文学发展中还包含有广大人民的创作,如民歌、故事、神话、传说等,但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个人专业创作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增长,如同科学家、发明家在近数百年来人类科技史上的巨大作用一样,作家,尤其是一些大作家的影响与地位也日见重要。20世纪究竟有哪些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他们在整个世纪的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些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政治倾向作家对人类文学以至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同的贡献?这样大的问题当然不是本文所能讲得清楚的,但如果读者或扩大至多数的人们同意本文所表达的论点,那末,对于一些重要的作家,不管他(她)的政治见解、艺术风格如何,只要在20世纪文学的绚丽多彩的画面上有过他(她)的足迹,我们都应该向他(她)表示敬意。

C.b.

由于20世纪特定的历史环境,政治对于文学的干预似乎空前强烈,作家们也不管是自发或是自觉,都卷入到政治之中,以自己的立场去驾驭文学作品,以致形成文学史家忙于用左、中、右或是进步的、中间的、温和的、反动的等等标笺去鉴别某个作家。这样做是对是错,本文不敢妄断,但是否可以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确定作家的评判标准:凡是能写出人类真善美感情的作家就是一个好的作家,反之则不是一个好的作家。在20世纪行将过去的时刻,我们应该肯定前部分的作家,忘却后部分的作家,让20世纪真正美好的东西留给后人,这应该是大家的心愿。也许由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政体变革和前苏联的解体,某些西方文学史家企图否认在20世纪长长的几十年中曾经形成、发展和繁荣过伟大的无产阶级及左翼文学潮流,但正如本文在前所述,这不是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承认的问题。当然,西方有人不承认不等于历史上就没有过无产阶级文学潮流的存在,而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人类阶级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存在的今天,无产阶级文学将会继续坚定、茁壮地发展下去,譬如在我们中国。

C.c.

从20世纪世界文学走向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既是社会政治活动史的产物,又有它自身的特点规律,21世纪的文学将会是如何表现,对此我们也许难以预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学将更加贴近人类生活和思想,以表现出真正可贵的内心世界的历程。

20世纪的文学之所以会三分天下,既有它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它的文学自身原因,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能否认它,只能准确地去认识它。但愿未来的世纪里,人们可以用文学更自由、更活跃、更愉快地去表现愿意表现的内容。

文学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标签:;  ;  ;  ;  ;  ;  ;  

三脚架立摆现象--20世纪世界文学思潮分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