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论文_徐军珲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论文_徐军珲

浙江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22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要重视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不仅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有效的研究相关技术过程,要不断加强实践能力,从而才能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进一步为生态建设和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有效运用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作用

1.1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功能也更加完善,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取生态修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植被生长,进而提升植物的覆盖率,对土壤蓄水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并且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害兴利,通过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可以更有效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1.2促使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提升

在以往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由于泥沙不断减少,其蓄水能力不断下降,会导致其蓄水量不断减少,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其整体经济效益也造成了不利影响。采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的现象,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蓄水能力,当其蓄水量不断提升时,既可以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又能降低建设成本,能大幅度提升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水利工程中常见生态修复技术

2.1河岸生态修复

河岸生态修复是目前最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强调通过对河岸环境进行处理,避免水土流失、优化环境,维持水生态的多样性,改善区域小循环。如在河道周围种植各类植物,以高大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低矮灌木形成多元绿化系统,直接提升河道观感,也能利用植物的固水、固土能力,维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植物活化了周边土体,使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树木的落叶以及其他植物均可形成腐殖质,改善土质环境,为水生动物、植物提供更多营养来源,最终借助河岸生态修复实现水生态的综合修复。

2.2生物修复

水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是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周边环境重新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活力,生物修复也因此广受重视,较为多见的如水生动物修复。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繁忙,各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物质会进入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氧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为应对该问题,可投入以植物为食的鱼类,尤其是草鱼和鲫鱼等杂食性、好活动,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低的常见淡水鱼,可有效改善水体状态,避免水生植物无限制生长导致的水下氧气不足、动物死亡等问题。生物修复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地工作中,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均得到了重视。

2.3物理修复

利用物理修复模式进行水生态修复,主要着眼于改善水土环境,其作用相对有限,属于一种辅助性的修复技术,多作为河岸生态修复或生物修复的辅助。如某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但水体周边环境不理想,泥沙含量大,导致水生生物存活困难,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在治理活动中,采用河岸生态修复技术可能面临植物短期内成活困难的问题,采取生物修复,则面临区域环境无法快速改善、生物生存环境不佳的问题。可首先对水体周边进行物理修复,加固河岸,避免水流冲击导致泥沙进入河道中,之后进行中下游清淤作业,最后推行其他修复技术,从而保证河道治理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

3.1保护表层种植土,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针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即为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以及种类,都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会因为“三通一平”的工程,开挖弃渣堆,使得土地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后期生他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填埋的废渣等结构挖出,再进行一定的施肥处理避免种植植被后,却无法确保植被吸收水分、养分。所以,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也是其重要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

3.2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加大技术应用力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区域的水域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落实好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后续的生态修复作业的时候,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原则,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施工。尤其是经过测算以及规划的区域,需要明确禁止开发水利水电工程,避免更大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监管监督职能,在进行工程的时候减少人为的破坏以及对工程的负面影响,保证生态建设。要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职能作用,改善包括山区、河流等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的区域,落实好生态修复的相关要求。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落实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当地单位的协助与支持,要积极吸引市场资本入驻,共同为当地的生态系统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好监测的体系。首先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明确其水利水电工程的重点施工区域,并为后续检测站的规划,奠定好扎实的基础。针对已有的管理办法与监测体系做出分析与考评,筛选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以求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保障并规范水土工作的修复体系。

3.3制定修复计划,科学运用技术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与各区域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域进行划定。针对于水土流失种类不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具体治理工作中,要科学的引入技术手段,可以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量,更好的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势,可以通过将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实现不同的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以便于最大限度的获得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态自我修复中,其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实现,因此要想将生态自我修复进行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具体还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生态自我修复内在潜能和期限的差异,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制定具体的策略。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多种人工手段,进一步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整体效果。因此在生态自我修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落实好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并对生态自我修复与人为手段辅助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

结束语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要科学的进行有效的技术运用,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能力,随着技术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率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碧.生态理念在河道治理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参谋,2018(19):224.

[2]雷世清.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26):38-39.

[3]杨晴,张建永,邱冰,张梦然.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8(17):1-5.

[4]侯涛,王丹,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论文作者:徐军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论文_徐军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