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单一化现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资源论文,现象论文,单一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远程教育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兴办函授大学;以1978年邓小平同志批复为标志建立广播电视大学;上世纪末设置网络教育学院。这三个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资源作为学校名称。然而,这种张扬学校个性的方式或多或少地限制,甚至束缚了学校在教学资源利用和建设上的多元化取向。
函授大学以书函、信函作为媒介实施远程教育,所以当广播、电视普及并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时,单一地把“函”作为教学资源的不足便暴露出来。函授大学由于受学校名称的限制,无法将后来一些更有效率和发展潜力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函授大学的命运便可想而知。目前,函授大学在我国已经偃旗息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活跃在中国远程教育舞台上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教育学院。与函授大学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大学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几乎遍及全国的庞大系统。尽管近4~5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同样感受到来自科技进步的压力,并大有可能被蒸蒸日上的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育取而代之。然而,有了函授大学的前车之鉴,广播电视大学早在网络教育学院尚未出现之前,就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来推进自身的“改革”。有些地方性的电视大学,比如上海电视大学也考虑通过学校更名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阶段性的“跨越”。
从函授大学的退出,到广播电视大学的“进步”和网络教育学院的壮大,我国的远程教育日趋进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育时代。作为后起之秀,我国的网络教育学院才花了3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迅速发展到66所。人们熟悉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网络教育学院,都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已经卓有成效。目前官方已经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列为网络教育学院,或者称之为(66+1)。由此看来,这种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建设上非此即彼的单一化现象,似乎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单一化现象我们还能从其他一些方面看出些端倪。这里我们选取了7本在中国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杂志,其中1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2本由普通大学主办;2本由地方性电视大学主办;2本由中国电化教育系统主办。对这7本杂志2001年2002年期间刊登的涉及教学资源建设的文章我们作了如下统计:(见图表)
7种杂志2001-2002年有关教学资源刊发情况统计
从以上统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研究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杂志编辑部的首选,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在所有702篇文章中,电视教材研究为26篇占3.7%,广播录音、幻灯、投影为36篇占5.1%,文字教材为5篇占0.7%。笔者曾经了解过一些杂志社,有相当一部分编辑对研究电视、音响类教材及文字教材的文章不感兴趣。不可否认,刊物编辑的喜好对形成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单一化趋势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此同时,2001年、2002年在我国举办的全国性远程教育和教学资源研究、展示活动,以及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远程教育会议和教学资源研究、展示活动,都没有把广播、电视作为会议和活动的主题,甚至在分组的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中也难有其一席之地。
2001年、2002年,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在远程教育范围内下发有关文字、广播、电视教学资源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
凡此种种,是否标志着我国的远程教育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网络教育时代?这种样式的网络教育是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曾经是、现在仍然在远程教育的实际应用中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字教材、音响、电视教材的建设是否将走到尽头?
从邻近的韩国、日本,我们看到的即是另外的一种景象。试以韩国的开放大学和日本的放送大学为例:
韩国开放大学的教学除提供文字教材外,电视录像一般约占课时的60%,录音约占10%,网页不到5%,面授一学期平均每门课约24课时(以书面教材为主的面授大约也占25%)。学生可通过互联网下载广播电视讲座内容。每学期至少有一次邀请专家讲学作为特殊讲座。视频会议系统主要用于期末复习。
日本放送大学至今未应用网上教学,目前教学方式仍是以广播电视为主加少量面授,电视教学每天播出18小时。2001年开播309门课程,其中广播课148门,电视课161门。日本放送大学在音像教育上投资力度很大,目前每年制作费投入23亿日元(约1900万美元)。面授在124总学分中占20学分,学生可每周听课,也可参加期末集中2~3天的面授活动。
美国也是类似的情况。2002年笔者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造访者总是把学校是否更多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作为衡量或评判一所学校教学先进程度的标准,而受访者却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教授的“教”作为选择网络教学资源的标准。造访者流露出对网络教育高涨的热情常使异国的同行吃惊不已。
美国国立路易斯大学心理与社会系主任科斯塔斯·斯派罗博士指出:“高等教育的公司模式催生了虚拟大学,而许多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开始致力于新的教育产业计划,如支持采用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方式等,这些教育项目的实施自一开始就采用了急于求成的战略,奢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吸引大量学生就读并取得财务上的盈余,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考虑的应用方略,只可能是削弱了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正应用和潜在作用”。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虽然,我国远程教育中出现教学资源建设单一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媒体的推动、专家的偏好、政府的导向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理方面的原因。但必须承认,一种新的技术,抑或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人们的极大热情。这里我们不想对目前我国远程教学资源建设出现的单一化现象作一个是与非的断言,然而,由于对某种教学资源的偏爱,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高消费”
全国67所网络教育学院,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下属地方性电视大学,几乎都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做了大量的投入。尤其是一些全国名牌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更是利用其母体学校的强大背景,通过各种资金渠道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并试图占据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制高点。互联网经济有一句名言:网络时代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网络教育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却未能建立。上海的几家高校虽成立了一些相应的合作组织,然而在建设教学资源时仍处在单兵作战的阶段。大家都争第一,其结果无非是倒下许多个第二。有人曾对这种一哄而上的无序竞争表示过忧虑,但也有人坚持这样的观点:竞争必定是残酷的,代价在所难免。话是没有错,问题是谁来为这高消费“埋单”。也许正是因为“消费观”的不同,造成了日本放送大学、韩国开放大学至今仍然以广播、电视教材为主的原因。当一种廉价的、成熟的教学资源仍然能为教学带来预期效果的时候,就应慎言放弃,而以一种高额的、处于探索中的教学资源取而代之。我们对网络教育的美好前景并没有怀疑,只是前景的展望不能立刻转换成现实的应用。对网络教育经济学我们研究得还不够,至少研究与应用还存在严重的脱节。否则,像日本、韩国这些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会表现得如此谨慎。
2.教学资源建设上的“贫富不均”
由于过分地集中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进行投入,以致许多学校在对文学、广播、电视教材建设的投入与研究上显得十分不足,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导致国内远程教学资源建设上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文字、广播、电视这三种教学资源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这个系统还是不由自主地采取了与网络教育学院同样的发展理念,沉浸在偏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这种单一化的模式之中。毫无疑问,与名牌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相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品牌、资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应对现实的挑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不得不陷入这样的境地:一方面它不甘沦为网络教育时代的落伍者,从而进行大量投入,以保持与网络教育学院同步发展、同台竞技的实力;另一方面,它必须抽出有限的精力维持对其他几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两头兼顾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欣慰的是,2002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电大教学资源观摩研讨会上,不少有识之士针对这些年在远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出现的单一化现象提出了异议,认为对文字教材、音响、电视教材的研究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不应厚此薄彼、顾此失彼,而必须从实际、实效出发,鼓励和强调各种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和综合性应用。
3.使用中的力不从心
对人为因素引发的教学资源建设单一化趋向,市场的回应并不十分积极。其中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这种“催长”缺乏现实的基础。根据我们对上海电视大学2002年秋季新生的调查,尚有32%的学生家庭没有电脑,41%的学生不在家里上网。我国西部的情况更是无法令人乐观,在普通大学计算机甚至还是稀缺资源。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完全具备接纳这种网络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即便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在制作和营运中的高投入、高成本,以及由于技术条件的不完善、传输质量和速度的不理想,网络教育学院也不得不在把握教学质量与合理的投入产出之间苦苦思索。比如: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否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否更方便、更适合人们的学习?与此同时,网络教学资源是否能降低教学成本,即学生不必为此支付更多的学费(在美国同样是读MBA,远程教育大学的学费比传统性大学便宜许多。传统大学MBA课程学费约1-9万美元左右;远程教育大学的MBA学费约5000-2.5万美元)。而上述问题的解决,靠网络教育学院,甚至是政府的单方面推动都是不可能很快奏效的。还需要环境的配合,需要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等其他相关因素的发展同步。
总之,目前需要以更明智的方式设置一个符合我国现状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模式。作为教育指导部门和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应积极倡导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并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减少浪费,使教学资源建设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