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处理分析论文_王博

40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处理分析论文_王博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21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及处理方法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40例,对患者一般处理,降压颅内压和调整血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基本痊愈10例,显著地步14例,进步12例,无变化和恶化2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做好一般处理工作迅速稳定病情,有利于改善预后。降低颅内压,控制血肿,防止脑疝形成。加强脑保护,积极控制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临床处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84-02

脑出血指各种非外伤性因素所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常形成血肿,直接破坏脑组织或使其受压、移位、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态。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时正确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40例临床处理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脑出血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3.5岁。所有患者均经CT诊断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义制定的诊断标准。有高血压病史27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有长期饮酒史20例,长期吸咽史15例。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4例,肢体瘫痪36例,头痛33例,眩晕1例,抽搐1例,语言不清6例,手足麻木3例。合并其他并发症11例,其中脑疝4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水肿感染3例。

1.2 方法

1.2.1一般处理 就近诊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卧位姿势自然舒适;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保证呼吸,衣领敞开,体位摆放合适,胸腹部不压重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将头歪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有缺氧现象(PaO2<60mmHg或PaCO2>50mmHg)的患者应给予吸氧,氧体积分数宜稍高,3~4L/min。保证正常代谢,记录24h出入水量,保证出入量平衡,脑水肿急性期可适当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保证电解质、酸碱平衡。保证营养供给,急性期神志清楚、无呕吐患者应予流质饮食,昏迷或有吞咽困难者在发病第2~3d即应鼻饲。

1.2.2对症治疗 过度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量用镇静药。躁动不安者应先检查有无可排除的引起不安的因素,给予心理安慰及一些必要的解释,若无效可以考虑用下列镇静剂,但须注意观察病情,尤其呼吸情况。①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或5mg,口服;根据病情每日可用l~3次;②苯巴比妥钠0.1~0.2g,肌内注射[1]。颅高压所致头痛应以降颅压治疗为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血压增高若使用脱水及利尿剂后仍不降,可用降压药;对血肿压迫或脑膜刺激所致头痛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止痛剂。①罗通定(颅痛定)30~60mg,每日3次,口服;或60mg,肌内注射;②索米痛片1~2片,每日3次,口服;③对乙酰氨基酚(必理通)1~2片,每日3次,口服;④布桂嗪(强痛定)0.1g,肌内注射。控制体温,体温过高加重脑细胞损害,对脑功能恢复极为不利。相反,低温减慢代谢速度,减低耗氧量,对脑细胞有保护作用,故脑出血患者应注意控制体温。体温在38.5℃以上的患者,予以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尽快将体温降至37.5℃以下。亚低温治疗时体温应控制在34~36℃。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留置导尿时应做膀胱冲洗,昏迷患者可酌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3降低颅内压 脑出血的降颅压治疗首先以高渗脱水剂为主,如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注意尿量、血钾及心肾功能。可酌情选用呋塞米、白蛋白。建议尽量不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因其副作用大,且降颅压效果不如高渗脱水剂。应用脱水剂时要注意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甘露醇注射后10min起效,2~3h作用达高峰,效果可维持4~6h。可用200g/L(20%)的甘露醇注射液125~250ml,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每6~8h一次。长期使用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肾损害(甘露醇肾病),必要时应减量、停药或合用利尿剂。有些患者停药后出现颅内压反跳,可先减量后停药。

1.2.4调控血压 应先降颅内压后,再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降血压治疗。应谨慎采用容易控制药量的降压方法,如严密监测血压下,用硝酸甘油25mg加入50g/L(5%)的葡萄糖液500ml中,以10~100μ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一旦血压下降,即减缓滴速,使血压控制在较为合适的水平。尤其注意尽量不用含服硝苯地平或肌内注射利舍平(利血平)等方法降压,以免降压过速加重脑损害。

1.2.5护脑治疗 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受损,首先出现代谢障碍,若不及时抢救,最终成为不可逆性变性坏死。护脑治疗也称神经保护疗法,一般使用细胞代谢促进剂、促醒剂。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全国脑血管病学会义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恶化,死亡[2]。

2.结果

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经临床治疗,基本痊愈10例,占25%;显著地步14例,占46.6%;进步12例,占30%;无变化和恶化2例,占5%;死亡2例,占5%。

3.讨论

临床上脑出血的诊断过程一般是:首先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推断,然后以CT确诊。脑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没有CT机的医疗单位,可以考虑行腰椎穿刺检查。脑出血的诊断,除定性和定位诊断外,还有病因诊断,分型及分期诊断,完整的诊断有利于判断预后及制订治疗方案。

脑出血后颅腔内容物增多,颅内压增高。在出血的第2d,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第3~5d进入高峰期,颅内压进一步增高。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是脑出血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颅内压为治疗重症脑出血的重要措施[3]。发病后一般应行降颅压治疗7~10d。脑出血发病初期常伴血压增高。此时血压增高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使用降血压药物,经过一般处理及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治疗血压亦可下降,不论原来有无高血压病史。脑出血患者血压的控制并无一定的标准,应视患者的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有无颅内压增高、出血原因、发病时间等情况而定。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积极控制过高的血压,控制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降低颅内压,控制血管性脑水肿及脑疝形成,保证患者有安静休息,减少搬动,阻止血肿继续扩大,保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脑保护,积极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华英.急性脑出血5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11):15-16.

[2]汤娜.高血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急救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旬刊,2011, 24(1):66-67.

[3]周健.急性多灶性脑出血临床特点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1):147-148.

论文作者:王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40例急性脑出血的临床处理分析论文_王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