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珊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创新从本质上说是情商、智商、德商的高度结合,因此创新教育即指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能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结合政治学科的教学实践,教师应转变观念,确定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机;增加相关信息量,为学生创新提供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一、关于创新教育内涵的思考
创新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初就有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来,在《辞海》中,创就是首次出现,新就是初次出现,创新就是前所未有的,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所以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新的思想、理念、新的学说、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表述对其内涵作了高度概括,“素质教育的重点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智育工作要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创新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思维习惯。从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例子可以看出,创新即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当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然后在精神的激励下,产生的突破、升华和创造,因此创新应是知识、能力、精神的完美和谐的结合,是情商、智商、德商的高度结合。
二、关于创新教育背景的思考
1.从国际发展潮流来看,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
从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发展来看,其所以能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不断创新。德国经济学家熊彼德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民的创造力水平较高。如美国,自1946年以来美国人获诺贝尔奖占世界各国获奖人数的一半,近几十年来,西方世界一些最主要的科技成果60%是由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的,70%首先在美国应用的。同时,创新也是知识经济的追切需要,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惟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使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创新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创新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
2.从中国惨痛的历史及现状来看,必须要实行创新教育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其辉煌的历程靠的是创新,文明古国,四大发明,源远流长;而那些令人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正源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祖先四大发明曾经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当代,当我们尽情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时候,却是否发现人类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的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电脑等无一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的迅速转型、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学习化社会的形成、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要靠教育。
三、关于在政治学科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
1.转变观念,确定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改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的旧框框,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目标结构,只有当教师有了培养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才可能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行为。同时教师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关系,既要在不扔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理清知识目标和能力、态度、观念等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地强化后者。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机
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消除学生胆怯和依赖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由创造的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不唯书不唯师,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态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权威式的教育对学生束缚过多,学生很少独立自主,心理自由,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行为采取一种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共同创造既宽松又催人奋进的气氛,从而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这些都是创新意识及动机萌发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师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宣布一些宽松的“纪律”,发言不需举手,迟到不喊报告,共同进行教学创意等。
3.增加相关信息量,为学生创新提供物质基础
教材不能年年变,教案应该时时变,仅靠教材中的信息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创新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还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材料。除了鼓励学生自己找资料以外,教师可以利用上网、图书馆、报刊杂志、光盘等查阅到更多学生不易或不能找到的有关材料,通过复印、实物投影、课件等形式提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此外,进行正确适度的课堂评价能帮助学生确立创新的自信,对于踊跃发言的学生即使答错也要肯定其积极性,答对的则要分析其思维的高明之处,使他们领会到教师的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是一种不断的开创,同样学科教学也只有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 537000)
论文作者:邓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创新精神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世界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