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9)03-0092-05
1 引言
“资源诅咒”(curse of resourc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地区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众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资源型经济问题,表现为产业单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经济波动、收益递减和贸易条件恶化,引发了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腐败、社会冲突和危机[1]。从国内的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辽宁阜新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和后续发展能力代价。统计数据显示:1989-2002年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GDP平均增长速度为4.56%,明显低于非资源型城市8.34%的平均水平[2],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带来经济增长绩效的提高,“资源诅咒”命题在我国城际层面同样成立。
宇宙的发展表明,物质运动的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从而形成了自然界在演化中的两个相反方向——进化和退化,进化是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则相反,是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资源型城市是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毫无疑问,资源型城市中同样存在着进化和退化两个方向,研究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需要借助自然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资源型城市陷入困境的熵解释
(1)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特征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实行以资源开采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追求资源产量与产值的最大化,而产业升级目标、结构调整目标等根本无暇顾及。资源型城市经济活动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产业畸形发展是资源型城市的通病,也是造成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布局的分散化 受资源生成条件和开采条件限制,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先以某些条件较好、位置适中的地段为点,集中规划建设使之成为相对集中的生活区,随之建立相应的配套工业,并以一定的交通线相互连接起来,构成点状分布的城镇群,工矿区的特征明显,经济布局分散、聚集效应差。
2)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产业结构序次指三次产业间产值或增加值的比例关系。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序次特点是:第一、第三产业主要是为第二产业配套服务而发展起来的,第一产业基础薄弱,农副产品加工深度低;第二产业比重偏大,呈现出一种“虚高度化”[3];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型为主,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序次比例失调,导致产业结构呈现原始性和单一性,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形成刚性约束,也造成城市经济稳定性差,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强。
3)经济结构的超重性 在资源型城市建设初期,主导产业一般仅为采掘业,随着自然资源生产能力的提高,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把重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忽视轻工业发展,导致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其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型结构,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轻工业;而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过大,加工工业的比重偏小,产品深加工不够;输出区外的产品以矿业产品为主;消费品对外依赖性强,造成资源型城市长期存在利润向外转移现象。
4)经济结构的稳态性 资源型城市主要以资源开采业及初级加工业组成它的产业部门,建设周期长,占用资金多、规模大,在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和新技术革命挑战面前,其应变性、适应性均较差。具有较大的发展惯性和超稳态性,生产缺乏柔性,不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正因为如此,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变革存在一种固有的惰性,即只要通过开采资源能致富,就不会再去想别的发展路子,这既是正处于衰退期资源型城市的沉重教训,也是目前一些年轻资源型城市正在走的路。
5)产业关联度低 采掘工业位于产业链的前端,后向关联度较低。赫希曼(A.O.Hirschman)的研究表明,后向关联效果比前向关联效果更为重要,从长远角度考虑,资源采掘业、冶炼业等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不适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4]。一旦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很快影响到整个城市,使城市经济出现严重波动。
6)产业结构趋同性 资源型城市之间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在接续产业发展上,煤炭城市都发展电力工业,石油城市都发展炼油工业,有色金属城市都发展冶金工业,如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座煤炭城市:双鸭山、鹤岗和七台河市,相距不足百余公里,都将电力工业和煤化工作为未来支柱产业之一,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同一类资源型城市几乎生产同样的产品,服务同类客户,不仅侵蚀了价格、破坏了利润;而且导致企业长期生产能力过剩,盈利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的竞争力。
7)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非均衡性 资源型城市中“大而全”、“小而全”的国有企业多,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少。石油、煤炭和地质人才济济,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专业人才匮乏。下岗失业和隐性富余人员较多且长期得不到安置,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较大。
(2)资源型城市现状的熵解释
熵,被爱因斯坦誉为整个科学的首要法则,随着熵概念的延伸、拓展和泛化,推出了一系列系统设计与运用的规则和原理。按照我国学者姜璐对复杂系统中熵的层次性描述[5],可以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加以解释。
1)从个体企业层面上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同外界的交换主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口流等。对单一企业而言,内部熵产生和外部熵流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与企业的兴衰密切相关。如果将企业当作有机体的话,在进行生产经营等机能活动时,需要不断吸收物质、能量转变为功,因内部矛盾积累与激化,或者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不当,都可能导致熵的增加。而熵越大,企业的混乱和无序程度就越高,容易走向崩溃破产的边缘[6]。由于资源型企业内部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三者构成的系统动力机制还未真正形成;经营机制、发展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者构成的系统运行机制还未有效实现。资源型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分形结构的特征,可能被“破产”或“市场淘汰”等奇异因子所吸引,产生渐变退化或突变退化现象[7]。
2)从种类结构层面上看,资源型城市创立之初,其生长和扩张比较缓慢,单一主导产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逐渐枯竭,资源产业长期在单一、低效的轨道上运行,系统有效能量不断衰减,在资源产业内部,由于子系统间完全无差异,行业内部对称性提高,无序和混乱程度增加,经济结构呈现单一化、超重性、稳态性和趋同性。在资源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和协同,各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多样性和相互制衡关系,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低、配置效果差,在经济增长上呈现出一种结构“刚性”,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差。整个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分散化、在产业序次上“虚高度化”、在产业联系上关联性差,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呈现出非均衡性。正是由于产业结构丰富化和复杂性程度低,城市经济就像一潭死水一样难以泛起涟漪,缺乏进化和演进的动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度(P)与资源承载力(U),城市SPERE(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与临界协调态δ的关系,结合熵的热力学特征,在资源型城市中,大部分属于资源过度开发地区(P>U,SPERE<δ)或强力开发地区(P>U,SPERE>δ),位于热力学平衡态或近平衡态;只有小部分属于资源适度开发地区(P<U,SPERE>δ),位于非线性远离平衡态,见图1和表1所示。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近平衡态低开放度的生存状态,在产业发展上呈现出布局分散,结构单一化、超重型、稳态型和关联度低等特点;在性质上体现出熵值增加和混乱无序的特征,这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也是基本一致的。
图1 资源开发程度与热力学状态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衰竭、无序和不确定性三种意义上的“熵”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必将进入克劳修斯(R.Clausius)所说的能量平衡状态,再没有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整个城市会呈现出一种热寂的平衡状态,届时,资源型城市走向穷途末路的日子就为期不远了。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机制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代表的熵原理,其表述本身并没有错误,它规定了熵变的时间之矢,是人类思想观念的一大进步,但它的出发点仅仅是不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因而必然走向无序。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横断科学,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等,亦称非平衡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客观世界中自组织现象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它以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系统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从研究非生命的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天体现象、黑洞宇观现象到研究有生命的生物进化、社会经济的进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一些新的成果。
自组织理论研究了开放系统的自组织现象,自组织现象是指开放系统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序结构的现象。因而,自组织理论对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耗散结构理论通过有序形成的外部条件分析,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中,采用状态函数熵来度量系统宏观分布几率与混乱程度,它的变化(总熵)由系统内部不可逆性引起的熵产生项dis,和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引起的熵流项des所组成,即:ds=dis+des。由上式可知,资源型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化方向:一是ds>0时,系统将单向不可逆地达到熵值最大的热力学平衡态,此时系统走向无序,功能丧失;二是ds<0时,系统将向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方向发展,这时系统总熵逐步减少,系统由高熵无序状态走向低熵有序状态。
由此,资源型城市由无序向有序演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提高矿产资源的采收率和其他资源(能量、物质、信息、人才、科技等)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三废”排放量,尽量减少系统内的熵增dis,提高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这是一种治标手段,可以为城市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二是通过负熵流的不断输入,力争形成产业耗散结构,使des<0,且|des|>dis,系统的总熵ds不断减少,从而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自组织性,这是一种治本手段,能够建立新的有序结构。
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营造与环境不断进行广义资源(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转移的宏观机制。利用政府投资、产业政策以及企业内技术、人才的“涨落”,对产业规模和水平进行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同时,由于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在结构调整中尤其要注重信息的获取,即知识、技术、人才等信息量的引入。将一种稳定的产业结构经过变化过渡到另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系统自组织演进过程。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开放性、远离平衡、非线性和“涨落导致有序”的形成机制,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注重以下策略:第一,依靠地企合作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推动城市跃迁至远离平衡态;第二,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城市全方位开放;第三,紧密依靠技术创新,形成非线性高效转换机制;第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添“扰动”涨落因素;第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强自组织的驾驭能力[8]。
2)协同学理论通过有序形成的内部机理分析,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微观机制 一方面,要善于分析事态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按照协同学的伺服原理和序参量原理,慢驰豫变量虽然只有一个或几个,但往往控制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决定着演化结果所具有的结构和功能。抓住了主宰系统演化过程的主要矛盾,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资源型城市的危机是一种结构性危机,产业结构是支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慢变量,按照慢变量支配快变量的原理,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于产业系统而言,由于矿业产业的衰落,原有产业结构的稳定性逐步丧失,在产业系统接近相变临界点时,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序参量——新的主导产业,新主导产业往往是要素生产率高、需求弹性大的产业,具有很好的波及效果和扩散效应,可以影响和制约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主宰整个产业系统的演化进程。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正确选择主导产业(群)以及根据主导产业(群)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问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任务,就是在矿产资源枯竭之前,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并将这些主导产业培育成未来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按照“协同导致有序”的观点,在复杂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的趋势,系统从旧的无序状态走向新的有序状态。我国资源型城市数目众多,分布广泛,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情况各异、差异很大。不同资源型城市应采取不同的转型方式、途径与对策,不考虑情况的千差万别,一刀切地采取同一种转型模式,必然使转型脱离实际,其结果非但不易成功,而且还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9]。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基于自身状况,发挥比较优势,对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应走优势延伸之路,搞好产业链的协同,重点发展加工主导产业;对同时具备资源基础、产业基础或区位基础的城市,应走优势组合之路,搞好产业群之间的协同,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发达或邻区具有配套优势的城市,应走优势互补之路,将产业转型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减少转型成本,提高转型起点;对处于衰退期的城市应走优势再造之路,搞好非资源因素的有效协同,从现实基础、区位条件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重新认识和确立新的优势,谋求建立新的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利用自组织理论的开放性原理、非平衡原理、非线性原理、反馈原理、不稳定原理、支配原理、涨落原理和环境适应性原理等,可以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性或自组织过程进行判定,如图2所示,形成系统自组织条件、机制、途径等判别方法和依据。其方法论要点是:开放系统、创造条件,加强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使得产业结构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激励各产业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争、合作推动城市产生整体新的模式和功能;通过循环耦合、突变、渐变途径,使得产业结构得以维持自组织和发展演化的多样性,增强有序程度和关联程度;通过自相似构建和寻求混沌临界点,将产业结构的演化推进到最大的复杂性可能空间,创造有序演化发展的良机。
图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自组织优化机制
4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按照复杂性科学理论,组织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组织可以是演化过程;其次,组织也可以是过程形成的结构。按照系统组织过程的特点,组织可以分为两类: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组织的指令来自系统的内部,系统结构、状态、功能变化和形成不受外界的特定作用,仅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自组织具有内生性,环境或者说是外界对系统施加作用、影响的形式、特点与系统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他组织的指令来自系统的外部,即系统之外有一个组织者,整个系统的组织行为和作法按照组织者(外界主体)的目的、意愿进行,在组织者的设计、安排和协调下,系统完成组织行为,实现组织结构。实际上,区别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们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同一种现象,如果将决定演化的因素划分在系统之内,成为控制系统的内部因素,系统是自组织的;反之,若将其划分为外部因素,则系统就是他组织的。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自组织和他组织这两种现象作为对立统一体始终存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过程,不但是其经济结构本身遵循一定规律自发演进的自组织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发性,通过微观自发行为产生宏观效应。同时,也是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体制安排等因素对其自觉调控的他组织结果,外界因素对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作用。
许多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面临开采成本上升,企业富余人员增多、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矛盾和问题。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型城市中往往存在“市场失效”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最佳配置。为了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与目标方向要求一致,必须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演变采取政府调控方式,不仅随时进行观测,而且要不断地进行调节与控制[10]。特别是在演变的关键点上,这种控制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甚至居于主导地位。为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效果,政府调节涉及的应是重大的、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问题,并借助政策方针和行政力量的推动促进自组织的完成。
因此,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演进过程中,他组织控制和自组织演化两者都不可或缺。两者并不对立,也不能互相取代,而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为了使经济转型更加有效,必须使用这两种调节手段和引导系统,既注重自发演进又注重自觉调节。而国家政策扶持是一种重要的控制变量,通过政策力量的助力和推动,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自组织转型的完成,而扶持政策一旦融入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在发挥指引作用的同时也会逐渐演变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种重要内部机制。
收稿日期:2008-12-24
标签:资源诅咒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自组织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