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大学生的“五观”教育_教育论文

论新世纪大学生的“五观”教育_教育论文

论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五观”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高等院校论文,民族论文,大学生论文,五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3)03-0032-04

民族高等院校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对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以下简称“五观”教育),突出“五观”教育,应该成为这种发展、创新的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五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目标

我国拥有众多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多彩的文化现象、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些既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也可能成为社会矛盾或民族纠纷的引发因素。创建和睦、协调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始终是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西部大开发的稳定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进程对我国影响的逐渐增强,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因其特殊的年龄段和所受教育程度,对当前及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极其巨大。应该通过卓有成效的引导和教育,使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民族、宗教、文化,了解中华各民族长期共同奋斗的历史,树立热爱祖国、献身国家的坚定意识,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处理与其他民族成员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出发点,在民族高等院校中深入研究新世纪大学生“五观”教育的环境、任务、内涵、特点及具体措施。

“五观”教育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目的,是对传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拓宽、深化。

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宗教及其与民族的关系,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

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祖国及其与民族、个人的关系,充分认识伟大祖国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和全体中国公民利益的代表的基本事实,以祖国兴盛为荣,以祖国利益为重,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民族分裂为己任。

文化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及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事实,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从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看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变迁,在珍视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历史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大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的历史事实,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民族斗争以及民族英雄和少数民族政权,充分认识中华各民族的多元性与共同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不可分割性。

以上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完整的体系。“五观”教育对于有效地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族文化问题,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五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该说,“五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我们传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早有体现,那么,现在概括并提出“五观”教育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这是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在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中进行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突出“五观”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中心内容。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地区院校)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从创始之日起目的就十分明确,即这一教育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但这个大目标或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一系列教育过程中若干小目标或子目标的实现来达到。要使大学生能够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坚实的思想理论说服和充实他们,并使之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突出“五观”教育,就如同给教学活动列出了五个具体、明确的子目标和中心内容,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加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使教学人员更加心中有数,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明朗。

“五观”的提出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市场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使各民族的交往和互动大大增加,各种现实的民族问题和族际冲突有增多的趋势,信息化的发展使民族问题的扩展速度、影响范围提高、扩大,民族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强烈。民族问题的外在表现可谓纷繁复杂,而当代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和信息来源渠道极大地增多,他们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价值理念也趋于多元化,因而他们对民族问题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往往正误交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中突出“五观”教育,将使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复杂的民族问题,对各种涉及民族问题的因素均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获得更强的现实性。

其次,“五观”教育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更加全面,实现教学内容的新的整合。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宗教问题、文化碰撞往往成为民族问题的诱因或表现形式,而如何正确地看待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是目前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中,驳斥各种歪曲历史、误解历史、人为割裂一些民族与祖国关系的谬论,不仅是学术之争,更是严肃的政治斗争,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没有历史观、祖国观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以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重在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对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相对薄弱,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本应组合在一起的“五观”基本上是分散的。“五观”的提出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大大充实起来,弥补了以往的不足和缺陷,建构了新的体系,实现了新的整合,顺应了新的要求,获得了新的空间。

再次,“五观”教育赋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以新的内容。“五观”并举,使以往被忽视的方面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文化观”教育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民族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在政治上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隔阂已经消除,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正在逐步实现的今天,文化问题在民族问题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一些民族间的矛盾也可能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出现。我们不应该忽视文化冲突对多民族社会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增进族际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使我国的民族交往数量增大、频率提高,因不尊重或不理解他民族文化(尤其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引发的事端越来越多,因而,文化观教育的引入十分必要,也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更加完善。

总之,“五观”教育的提出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与时俱进的成果,有助于推动新世纪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广泛、深入、扎实的开展,使“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使既珍视本民族文化又尊重他民族文化、既重视本民族利益更关注国家整体发展成为各族人民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本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准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创造重要的社会条件。

三、大学生“五观”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理论研究

仅仅提出一个“五观”教育的概念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搞好“五观”教育的具体举措。从宏观上看,之所以提出“五观”教育,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传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国内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民族宗教领域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等各个方面探求更加适应新形势的方式方法。从目前来说,十分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对大学生“五观”思想状况的调查和“五观”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这是搞好新世纪“五观”教育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各高等学校以及学术界均对大学生“五观”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起来,并出版了一些专著和面向大学生的普及性读物,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这些研究和著作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推动“五观”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以往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以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本身进行概括、研究和介绍为主,而很少有对大学生“五观”教育这一社会政治活动的内涵、规律、方法等的探讨,即重“论”轻“教”;第二,个别学者虽然对“教”有所论述,但大都比较简略,未能成系统;第三,对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一的研究较多,而对“五观”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未能达到全面研究;第四,以往研究缺乏深入的调查,所引证的材料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对大学生“五观”教育进行较为全面调查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包含现状调查、理论建构、对策研究三个层次。

现状调查,是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方法,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技术,收集当前大学生“五观”教育中的典型个案和重要资料、数据,对不同类别、层次、地区的高等学校,不同民族、年级、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分别进行全面的问卷、访谈、个案、文献的调查与了解。在此基础上对调查得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据此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和阐发,对当前大学生“五观”教育的现状做出宏观描述和评价。

理论建构,是指通过阐释调查材料和分析宏观环境,遵循民族、宗教工作和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双重规律,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分析手段和策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对新世纪“五观”教育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通过研究揭示新世纪“五观”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对新世纪“五观”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具体内容、工作要求与执行体系、运行规律与基本模式、崭新特点与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和阐述,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目标体系,对新世纪“五观”教育的特定国内国际环境、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分对象、分地区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对策研究,是针对目前“五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媒介的特点,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对策建议,同时对21世纪前50年我国民族、宗教工作的形势进行预测分析,据此提出新世纪“五观”教育工作的长时段前瞻性建议。与此同时,应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国内和国外相比较的思路,探讨新世纪“五观”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包括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五观”教育的经验教训,以及通过比较与借鉴研究,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包括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为维护国内民族和睦而采取的各类宣传、导向政策或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并与我国的“五观”教育工作进行比较。在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将会对这一规模较为宏大的课题进行必要的分解,列出若干子课题,如不同地区“五观”的调查与研究,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规律的分别研究等。

同时,对一些有着重大而长远影响的问题将给予特别的关注,如互联网与“五观”教育问题。互联网的信息传递特点,决定了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具有广泛性、灵敏性和超时空性。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的利用已经普及化,受互联网的影响在社会各群体中也是最为突出的。互联网的社会作用具有多向性,既可以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民族团结,也可能传播负面内容。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网上所受的影响也必然是复杂的,这对新时期的“五观”教育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从实践上看,本课题针对新世纪“五观”教育工作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和新问题,在坚实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现实效用和长远价值,研究并提出新世纪“五观”教育实践所急需的对策和操作性措施,这对于增强“五观”教育的针对性、完善“五观”教育的系统性、提高“五观”教育的成效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  ;  

论新世纪大学生的“五观”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