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情势下的影响力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势论文,影响力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9-3729(2015)02-0026-05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06 2014年6月公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应用时代,微信和QQ等移动社交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人们重要的社交方式:通过跑步应用记录运动数据,可进行路线分享;用手机拍照、录像,可即时发布在社交网站;自己浏览阅读到的资讯可随时与大家分享、交流……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可谓无远弗届,个体更是有了一种可随时确证的存在感。[1] 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2003年出版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指出,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都可以称为自媒体。他们预言,十年后自媒体将在中国遍地开花。[2]如今,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或Consumer Generated Media,简称CGM,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3])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真正实现了由全民上网向全民织网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大众传播的意义传递和媒介垄断,也为个人、群体、组织机构参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以自媒体构建为表征的全民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媒介格局、社会结构、经济生产、知识创造、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文化形态,推动着媒介传播方式、商业模式乃至人类生存模式发生诸多新的变革,重塑品牌与用户、媒介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关系。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发表了《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的主题演讲。他强调,每个公司都应做自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口碑为王,消费者关注更多的是故事而非口号,产品好故事好才可以使信息迅速传播。[4]从个体角度讲,中小V要的是曝光率和品牌力提升,一般人要的是存在感,希望满足其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兴趣是吸引人投身自媒体的初始动力,而满足感和声誉则成为支撑很多人参与自媒体创作与内容生成的根源。与传统媒介环境不同,自媒体情势下个人和组织的影响力构建是一个全新课题,值得认真研究。本文拟从自媒体策展与社会资本获得之关系阐释入手,探讨自媒体影响力的形成机理,并据此给出自媒体影响力构建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自媒体策展已成为个人和组织获得社会资本的重要法宝 1.自媒体已成为聚合社会资本的新平台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团体、社会网络之中,个人只有通过成为该网络的成员或建立起网络连带,才能接近、获取与使用该资本。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而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具有民间性质,以自然形成、“广场聚集”等为表征,汇聚语言符号资源、影响社会生活,富有文化的丰富性、活态性、原生性,并以其临时的非现实空间构成大众第二种生活,使传受双方都得到释放性表演,成为大众赖以享用的人际交往新平台。这里既可以是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的思想平台,凝聚民意民智、批判建设兼容的意见平台,又可以是价值发现、资本聚合的发展平台。 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相互提供资源或协调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相应的,不介入新媒体这种人际交往新平台,游离于网络传播之外,自然难以收获基于该平台的社会资本。正是基于对用户注意力场域的变迁和自媒体等新型媒体强大辐射力的正视,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我们看到,不仅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新媒体在不断加强建设,各层级的政务微博、《人民快报·廉政周刊》等手机报、《共产党员》微信公共账号等也纷纷上线。 2.做好自媒体策展有利于增加社会资本 如今,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正趋向纯数字化、纯移动化,自媒体策展已成为个人和组织获得社会资本的重要法宝。所谓策展,即策划、筛选并展示,其早期概念是指艺术馆、博物馆、会展布置活动中的构思、组织与管理,后来延用到其他领域。网络时代,我们在社交媒体转发资讯、在朋友圈和各种社群里发言,其实也是一种策展活动,就跟平面媒体的版面安排似的,只是自媒体策展是历时性的。商场陈列商品是为了提升销量,做好自媒体策展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会资本:怎么将自己创作的或从他处复制的内容展示在自己的空间里或发布在朋友圈中,关系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媒体策展做得好,会魅力大增,更容易结交朋友、拓展人脉,增加社会资本。[5] 反过来讲,要增加社会资本,就要强化策展意识。自媒体更具弹性,人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表达更直接,语言更简洁,创造性更强,其间的信息也更加零散化、大众化。个人或组织在自媒体信息流里积累的内容有用性越高,其所凝聚的价值也就越大。换言之,在人人都是媒介的一种社会化关系网络中,内容即广告,优质的内容更容易产生传播效应。所以自媒体策展要有产品化意识,要将媒介传播本身视为一个精雕细琢的产品,使其可赏、可用、可互动,通过激发他人的参与感构建自己的社群,才是获得口碑引爆的关键。不少人在自媒体中一味追求“多发、多转、多评、多粉”,盲目追求数量,致使信息流质量被各种翻来覆去的转发、低质量的互动、绑架性的信息所拉低。所以要做好自媒体策展,就要有相应的价值判断和信息筛选能力,摒弃“唯数据是瞻”的做法,对低质量、低互动信息尽量少发布,多提供差异化精细化的价值内容,这样才能提高他人的关注度,增强自身的魅力。[6] 二、自媒体影响力源于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的社群支持 自媒体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权利,可以追忆历史也可以记录当下,可以观测他人也可以塑造自己。只要有策展意识,进行认真建设和维护,我们手中的自媒体就会像电台和报社一样,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通过策展形成自己的群体圈层,不断汇集资源,效益溢出又可使得威权延展。自媒体策展与社会资本获取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媒介通信是人体的延伸,是社会存在的根基。移动互联时代,媒介通信导致社会交往与组织结构的改变,放大了人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范围,也对个人的组织环境产生冲击,形成自由人与自由人的联合。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就是具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社交媒体形成的一个个群和朋友圈,就是个体所在的各种不同圈层的群体。自媒体促成的群体传播就是将这些不同圈层的人之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结与实现的过程。参与度高的自媒体多是以其品质内容而使人聚合、留存和沉淀,进而有了彼此的深度联结。移动互联时代,人与人之间可以依靠地理位置建立关系,也可以依靠兴趣爱好建立关系,因此,自媒体以其承载的观念、品位促进参与式互动,会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兴趣的社群支持,进而形成影响力。[7]自我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建构_自媒体论文
自我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建构_自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