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中县苏家湾镇中心校 资中 641000)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课多时少,学生负担重,学习效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怎样构建高效课堂又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学工作者,在认真学习“高效课堂”有关理论的同时,更应该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将高效落实于每一天、每堂课上。
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普及性的热门词汇。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课堂效率,谈谈我的认识。
一、理解“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就是高效”。
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是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小组组织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三维目标”为目标,以发展学生为方向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
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就“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要重“神”和“效”,不能只求“形”。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为了便于学生展示,故意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文本、教学内容把握肤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1.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要正确认识并明确,小组建立不等于小组建设,建立小组是指按照班内异质分组原则所成立形成的基本学习共同体,这只是建设学习小组的初级阶段,建设小组是指学习小组成立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组内成员形成良好的学习、合作、展示规范、习惯、礼仪等,进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
3.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理念。它是指学生通过小组或其他形式,围绕学习目标任务,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等问题。它的更高追求价值在于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班级划分建立了学习小组,但学生不会合作,更没有通过小组去完成合作任务。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求教师在划分建立小组之后,必须对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明确要求,掌握方法,真正进行合作。
(二)高效课堂:教师应正确认识导学案的特性和功能。
编写导学案是建设高效课堂中的基础工程。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和教师片面地认为编写导学案就是写教练案,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习案。其结果是所编写的所谓导学案和传统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没有多大区别,甚至有的成了练习案。只是改换名称而已,导致所编写的导学案丧失了其本应具备的导学、导教、导练等功能。
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统帅地位,是教和学的依托,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抓手,没有它,则教无所据,学无所依。它和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导学案重在导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设计,服务与学生的学,学生是主体。而教案重在教师的教,是着眼于教师中心的教学方案设计,虽然也考虑学生的学,但对老师的教考虑得更多些。教案是老师用,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用途不同,设计的理念也大不相同。导学案的编写要紧跟学生思维走,不能为模式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分层,切实引导,帮助他们自学、讨论和探究。
(三)高效课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所谓学生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消极学习而言的,它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权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自流,不是袖手傍观,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之下,依据教师所指明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通过个体的自学,去获取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指导,适时检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予以纠正,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中,我们要投石激浪,因势利导,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渴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质疑思维,教会学生质疑,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抓住切入点,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在教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时,可结合当前重大时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提高学生自己生成知识的能力。
(四)高效课堂: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
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收放有度呢?也就是说课堂上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要“放”,激发学生放飞想象,敢于争论;在学生需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时要“收”,通过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完成学习目标,落实知识与能力要求;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上要“放”,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在具体到每一位学生上要“收”,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放”,千方百计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结束时要“收”,使各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有所收获;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上要“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上要“收”,通过引导,师生共同解决一些应该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做到“收”“放”自如,我们在新课改的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收获更大。
论文作者:徐成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高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学案论文; 小组论文; 教师论文; 是指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