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的理性思考_校长负责制论文

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的理性思考_校长负责制论文

对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对中论文,理性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本管理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校管理改革潮流,对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势必产生深远影响。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今天,学校教育面对的不仅是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且更要面对各种个体和群体的利益。随着这一要求的日益突显,对仅以学校自身发展为突出目标的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现有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显示,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强调办学自主权,同时校本管理又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即以人为本的各种理念。这些理念对我国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能起一定的修补作用,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校情,理性地探讨推行校本管理的可行性。

一、校本管理概念及特征

(一)校本管理的概念

有关校本管理的概念,可谓名目繁多,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如“课程”、“决策”、“权力”、“控制”、“系统”等去诠释校本管理,得出各自不同的定义。尽管其描述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只要细加对照,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一些共同点。这里列举出一些代表性的“校本管理”的概念描述来加以对照。著名校本管理学家戴维对校本管理作了如下界定:(1)学校是主要的决策单位,其决定和决策应该尽可能在最低层作出,所以,学校在经费和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应该增加,学区教育中心办公室的控制应该减少;(2)有效的改革不仅需要依赖于外部程序,更多地需要有关人员的决策参与。这个界定明确提出增加自主权,同时强调共同决策。再看马兰、奥格瓦等人对校本管理所下的一个著名的综合性定义:“校本管理从概念上可以看做是控制结构的一种选择形式,是一种权力下放形式,这种权力下放,把具体的学校看做是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基本单位,把决策权分散看做是激励学校进步并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在财政、人事和课程等方面的一些正式的决策权力授予并分配给学校现场成员,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和社区居民组成的正式的组织结构,以便使现场成员直接参与学校的决策”。所谓权力下放,实质上就是自主权问题,决策权分散则更是说明共同决策。拜雷在其一本著名的校本管理的著作中,认为“校本管理或学校现场管理通常可以定义为一种参与决策过程。参与决策的人员对要贯彻的决策负责任”。参与决策实质上指的也是共同决策。透过不同学者对校本管理概念描述的差异,可看出其明确的共同点,那就是一方面突出学校在各方面自主权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共同决策,也就是常说的“群策群力”。美国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研究办公室”对校本管理的定义可以说囊括了这一共同点:“校本管理是一项通过将重要的决策权从州和县转到了每一所学校的改进教育的策略。校本管理向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了控制学校教育过程的更多权力,让他们负责预算、人事和课程。通过教师、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参与这些重要的决策,校本管理可以为儿童创造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

这里笔者不打算对校本管理的确切意旨作出一个明确定义,这是因为能否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各种定义描述中能理解校本管理的概念,体验出校本管理改革中所蕴涵的独特教育管理理念,并使之嫁接到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去,为我国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送来一缕春风。

(二)校本管理的独特理念

校本管理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不同,传统的学校管理是外部控制管理,而校本管理是学校自主管理,是全员共同参与决策,因而它具有与传统学校管理不同的办学理念,这也是校本管理的鲜明特征。

1.分权思想。集权与分权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集权的最大优点是统一指挥,管理效率比较高;集权制度的缺点,则是决策质量不高。因为决策层远离基层,从而获得的信息可能有滞后和不准确的现象,同时还会造成组织成员工作热情不高。校本管理确立分权思想,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了各参与群体的积极性。

2.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它注重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进入后现代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校本管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力图使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个人目标和谐统一,还试图使学校办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相统一,注重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3.系统思想。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和信息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关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同时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存在着连续的互动关系,因而看待和处理系统问题,应抱有动态的眼光。校本管理把学校看做一个系统,充分考虑到对系统产生作用的内外因素,发挥各个参与群体的作用,通过改进内外环境来改变学校系统的整体环境。

4.创新思想。创新是组织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创新是与维持相对应的概念,维持实际是原有的组织结构和秩序保持不变,它重视组织规章的作用,强化外部控制的效能。校本管理则重视人的作用,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鼓励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决策。

二、我国现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成因及存在弊端

建国以后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主要形式有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和“文革”期间的革命委员会制度,1957年“反右”后和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的党委领导制,1953年到1957年以及1985年以后实行的校长负责制三种形式。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三方面:群众、政党和行政。它们的存在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可以说符合每一时代的国情和校情。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辅之以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则是在对照和总结三种形式演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后所作的选择,尤其是针对当时学校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政教不分和统得过多过死等无法激发学校活力的弊端而提出的。“效率和质量第一”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首要价值选择。

任何制度的制定都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我国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以列宁的“一长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列宁认为,“任何大机器工业……都要求无条件的和最严格的统一意志……怎样才能保证意志有最严格的统一呢?这就只有使成百成千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列宁的“一长制”思想在马克思论著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的指挥。”在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用列宁的“一长制”去改变当时苏联集体领导体制中所存在的“无人负责,效率低下”的弊端时,显然是切中要害的。校长负责制就是“一长制”,也就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经过近20年的实践证明,校长负责制实现了学校工作的统一指挥,理顺了学校管理中党政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可以说实行校长负责制是成功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全国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地区进入现代社会,少数发达地区甚至步入了后现代社会,人文主义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入人们的头脑,人们看待事物时其角度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对社会生活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价值”的层面,效率只是人们众多价值取向中的一种。反映到教育上,现存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结构和功能受到质疑。人们对教育人性化和多样性的要求更加强烈,面对众多的教育问题,受校本管理思想的启迪,有人把目光转向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现存的校长负责制受到质疑和挑战。

那么校长负责制存在哪些弊端呢?首先,从其理论基础看,如果“一长制”把握不好,往往会产生独裁的倾向,虽然在实行校长负责制时,辅之以党委监督和教职工民主管理等制度进行完善,学校领导体制上基本不存在独裁现象,但校长权力过于扩张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甚至相当严重;其次,校长负责制由于过分强调领导者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各参与群体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并且不利于激活学校内部改革和创新的活力;再次,校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文环境建设流于形式,教师、学生、家长不易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学校工作的开展缺乏教职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针对这些弊端,以校本管理理念对学校内部进行权力重组和权力制衡的创设,不失为一剂对症良药。

三、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发源于美国并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以广泛推行的一场学校管理的改革运动。据有关资料介绍,自从1989年美国14个州推行校本管理以后,至1991年,全国已有千余个学校实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校本管理就已经成为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模式。目前,美国有44个州实行了校本管理,其中肯德基和德克萨斯两个州全部实行校本管理。在世界上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香港等都广泛推行了校本管理,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发展。其中在澳大利亚,校本管理改革被当做国家政策实施,并且该国墨尔本大学肯维尔博士和史平斯发表的有关校本管理的专著,对世界校本管理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可见,校本管理已经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世界性潮流。

我国中小学是否也应该融入这场世界性的潮流中去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端。笔者认为,能否在我国推行校本管理,应从其必要性和充分性两方面去考察。

(一)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是否存在必要性

有学者把我国的校长负责制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校本管理,他们认为我国的校长负责制其实质就是校本管理。《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5期上的一篇短文认为,“我国学校从来就不缺乏自主管理权,也可以说学校一向实行‘以学校为本位的学校管理’……可见,‘校本管理’是一个多余的口号”。把校本管理当做多余的口号,自然也就没有推行的必要了。其实对“校本管理”的这种理解未免有些偏颇。确实,校长负责制和校本管理都强调办学自主权,在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学校课程也可等同于校本课程,但仅以这两个相似点为由就认为没有必要推行校本管理,其理由显然不够充分。笔者认为,尽管我国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在不断扩大,但学校依然无法摆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过多干涉,在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彻底转变其职能的局面下,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另外,学校课程也刚刚起步,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根本没有自身的特色,只不过是国家或地方课程的翻版。

一项教育改革是否有价值,关键看其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否增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以及是否促进了个体的发展。从增进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这个层面看,根据校本管理的系统论理念,校本管理强调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系统,应赋予社区成员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决策,因而校本管理能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再从是否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个层面上看,校本管理可以使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好、更适合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决策中去,使学校决策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校本管理还有助于学校特色化建设,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家长提供适宜的选择机会。因此,从以上三个层面看,校本管理存在必要性,应该成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的条件是否充分

任何改革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施前必须充分考证其条件是否成熟,如果条件不够成熟,这样的改革将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因实施造成原有正常秩序被打乱,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校本管理能否推行,取决于校本管理理念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之间的张力有多大。校本管理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现状及人文环境与我国相比有很大差别。对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首先,从争夺自主权上看,美国的校本是相对于社区而言的,是向社区要自主权;英国的校本是相对于“校董会”;而我国的校本则是相对于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的。再从学校自身环境上来看,英美的校本管理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后兴起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之后产生壮大的,可以说这场教师即研者运动是校本管理改革的前奏曲,它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理论素质好、专业学历高(40%以上有专业硕士学位),具有从事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更具有主动决策的意识。反观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应试教育中去,教师教学能力强,但教育理论基础薄弱,缺乏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素质,教师对校长负责制存在依赖感,没有主动参与学校决策的意识。最后,再从社会环境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已进入现代社会,在社会哲学上存在着深厚的崇尚“自由”的价值基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达也推动教育上“顾客选择”机制的发展,这种家长群体对学校独立的需求促进学校个体优化趋势的形成,这是校本管理体制得以迅速生长发展的土壤。而我国社会刚刚迈入现代化,社会哲学仍以“效率”作为最主要的价值基础,人文主义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通过以上对照,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校本管理理念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如果不顾及现有条件的不足,在全国范围内贸然推行校本管理,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

在肯定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校本管理的条件尚不成熟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部分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结合这样的国情,笔者认为,在策略上总体应坚持“质量和效率至上”的校长负责制,但同时又应在部分发达地区大胆推行校本管理,充分为这些地区的学校发展松绑,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渐进推广。这既是一种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标签:;  ;  ;  ;  ;  

中小学实施校本管理的理性思考_校长负责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