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农村;高年级;阅读;策略
一.小学农村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阅读对于小学农村高年级不仅是一种学习任务,更是学生在学习阶段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理论来源,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尤其是针对小学农村高年级的同学而言,阅读量的上升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自律性。阅读还能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在初高中阶段更好地学习语文。
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阅读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归属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文化素养水平。
二.小学农村高年级阅读现状分析
1.阅读意识相对薄弱
小学生因为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存在对文章的理解不透彻,无法理解作者意图等问题,导致学生认为阅读是一种作业和学习负担,从而不愿阅读。久之则会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厌恶情绪,不仅降低学生在阅读领域的竞争力,还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2.电子产品对阅读的影响
在小学农村高年级阶段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和知识传递的时效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上升,农村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以及电脑等设备。小学农村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压力之下,会更倾向于利用电子产品进行减压活动,进行电子书籍阅读或游戏,这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降低学生对学习的自制力和控制力。
三.小学农村高年级阅读的指导策略
1.全面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小学农村高年级的学习科目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此课余时间较为充裕,可以进行较为丰富的语文阅读。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调动学生的兴趣点,因为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没有兴趣作为指引,小学生就难以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达不到阅读的教化目的。
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保留旧有的经典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等,针对经典篇章中的简单篇目可以进行难度的衡量,并进行选段阅读,教师可以复印这部分片段作为早读课的内容;二是要及时引入外国的文化,如《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内容,适当进行选读,充实学生的视野;三是要加强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补充,如《小桔灯》《皮皮鲁总动员》等故事,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在将这三点作为阅读的基本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贴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内容调整。
2.让阅读形成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那么之前所做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要建立好班级读书角。每天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充分利用好早上、中午和阅读课的时间,保证阅读活动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要把读书和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朗诵会、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阅读手抄报展览等。有效的阅读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让阅读真正在小学农村高年级心中绽放光彩。
3.丰富阅读材料的获得途径
随着信息化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不断多元化,因此教师可以在依托网络的情况下,对大数据资源进行合理化地利用,使阅读的形式更加灵活化,使小学农村高年级的阅读内容不再局限在纸质的书籍,而是更加多元化,达到对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声音和画面,对文字的部分进行详细解说,推动阅读的形象化表述。
例如,在景点的参观中,常常会出现将晦涩难懂的古典名著,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进行教学,并配以一定的人物卡通形象,通过这种文字、声音、图片等要素交叉结合的方式,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阅读效果,对古文也能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家庭环境中,要想获得较为灵活的阅读效果,家长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助沟通,选择一些适合小学农村高年级的阅读软件,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线上的笔记、观后感交流,不断推动学生的阅读深度和思考能力。
4.利用师生共读,交流感悟
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一些名著。但这些名著篇幅较长,学生长时间读下去就容易乏了。教师要做学生的领路人和同行者,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去,读懂学生的感受,解决他们的困惑。
比如阅读《草房子》这本书,先不着急下结论,待读完书之后,专门对秦大奶奶开展了一次阅读讨论会。最终,学生们在品读、争论中对秦大奶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教师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名著的喜悦中,就会感受到名著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而教师就是要在共读中,帮助孩子获得这种阅读感受,通过有效的指导,在学生与作品、作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启迪学生美好而又人道地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的善良、温柔。
5.以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从学生思想上进行改变,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而要想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行激发,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通读,之后设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使学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领悟文章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最后,教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公布,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对寻找答案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广泛的阅读涉猎,学生就难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文学内涵。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加深阅读教育,丰富小学农村高年级阶段的阅读内容,让阅读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利用师生共读,交流感悟,不断以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才能满足不同喜好的学生的需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贾红琴.结合数字阅读提升农村偏远地区小学语文教育成效[J].学周刊,2019(23):145.
[2]韩玉好.贫困县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3]秦梅珍.优化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8(21):13.
[4]曲文静.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105-106.
论文作者:周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农村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语文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