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_政治文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_政治文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大学生论文,内容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仰是人的灵魂的自我形象,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精神动力,是人精神生活的基石,是人对自我超越性的一种执著的探究,也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保持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发展力的支柱。信仰的失落与生成导源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研究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必须放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背景中,放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信仰问题的折射,是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的缩影,是转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晴雨表。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如何看待和分析当今中国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信仰教育的本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

一、中国人的信仰变迁之文化传统

在目前的中国,信仰问题仍是一个十分敏感和特别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在当今世界近60亿人口中约有五分之四信奉宗教,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很难说清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国度。虽说历史上也有本土宗教——道教和自汉代末年进入中国后来逐渐被中国化了的佛教,加之现在中国境内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和平共处,但中国基本上仍可以说是一个无神论国度。由于中国的主流思想亦即主流信仰是儒学,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奉行无神论,这一传统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南亚有着广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思想基础。①佛教信奉的是人而不是神,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道教崇拜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两千多年来,在中国老百姓当中还有一种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是“各路神仙都拜”,这与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特征有关。中国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种宗教在一起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儒家不在人间世界之外建立精神世界,它注重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伦理准则,具有道德上的超越性,讲求人的道德人格的内在超越。普通大众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难以理会内在超越之类的东西,容易为神秘主义的东西所吸引,他们往往把儒佛道当神来拜,与士大夫理解的内在超越不同,属于外在超越,讲求功利性,但与西方的宗教相比,属于缺乏纯精神性的、超验的、彼岸的信仰。

从清末开始,中国人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主要是儒学思想,当然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和“文化血脉”它仍然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由西方进入的自由民主、科学理性成为我们的新传统,后来又信奉三民主义,新中国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信仰。在文化大革命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严重曲解,导致思想混乱、信仰迷失,不仅使传统的道德体系被碾得粉碎,做人的信仰被丢弃,共产主义信仰也被糟蹋殆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被吸引到物质利益和生产力的发展上,人们往往重视现代化的外壳,而忽视现代化的内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宗教复苏、“信仰回归”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信仰宗教的人多了起来,同时伴有年轻化的趋势。据2005年《瞭望东方周刊》刊载“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一文中说:“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大约占全体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信仰宗教的人数相对全体国民而言较少,其中信仰佛教的最多,约占全部个案数52.7%;其次是“祖先保佑”。信奉“民间俗神”和信仰“祖先保佑”的人数加起来高达26.6%,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调查表明,大量的烦恼、浮躁、紧张等社会心理,常常成为通向宗教的心理原因。现代性给人们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同时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不安,日益强烈的现代性的“无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威胁,使得信仰的精神追求蜕变为一种对生存需要的“期待”,有的表现为“消除灾祸”、“保佑顺利”,有的表现为填补精神空虚和孤独感。

宗教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回归传统的心态相一致。这种回归,表现在宗教领域,便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道两教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国传统佛教、道教的发展和民间信仰的重新登台,这几方面加起来信教总数大约2亿多人。中国人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如城隍庙里的烧香磕头是为“接财神”,当然这里也有一种道德价值资源,抑恶扬善是目前大多数中国的信仰者所持的基本倾向。与对传统宗教的复苏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仍处在被人淡漠疏远甚至遗忘的境地,这是因为苏东演变以及与解放之初直到文化大革命,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一些人不顾现实、违背常识,致使共产主义实践走向形式主义、教条化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有关,导致连续几代人对政治理论的“淡漠”和“逆反心理”,造成对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怀疑。②

宗教复苏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性的危机,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中,使人崇拜物质、功利和强权,导致疏远崇高。全球化使人从封闭中得到解放、自由和独立,但自由意味着焦虑和孤独,独立意味着失落和疏离。现代性的社会氛围使一些人崇拜市场经济、科技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信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信奉“强权即公理”、“以力取胜”、“强者为王”,这种理念与我们几千年的老传统的负面因素“官本位”的传统遗存相勾连,不能不说是今日腐败的文化背景原因之一。中国人的信仰本来就较少超越性、精神性因素,带有较为强烈的功利性,使得对利益、需要的“期待”与“求财神”、“去灾祸”、“保平安”有机结合了起来。这是一种更加具体、实际、与各种眼前的目标相联系的意愿,它符合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但离西方人的信仰很远,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的崇高理想的信仰就更加难以理解。在共产党员中尤其是年轻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普遍知之甚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思考不深,认为“共产主义是乌托邦,而资本主义才是永恒”的大有人在。

市场的无序和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违法暴富阶层的出现和腐败的产生,加剧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失。“2007年,在中国学界所进行的一项极其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就是王小鲁博士对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社会内部的灰色收入,高达4~5万亿,主要来源于五个渠道: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灰色收入,无疑是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且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富的人,可能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这样那样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存在收入上的“不均”,应该是常态,但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权利上有差异。”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的市场化,必然要求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治化、文化的多元化,在一个步人现代社会的中国,社会关系已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信仰问题实质上是社会转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一种反映或集中的表现而已。

信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应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银行2005年出版了研究报告《国家财富到底在哪里》。该报告发现,国家越是富庶,其天然资源所占比例越低,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越高。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在决定一个国家的无形资本份额大小的诸多因素中,法治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加以量化的话,法治程度可决定一国57%的无形资本价值。因而,一国的司法制度越是有效,财产权保护越是明确,政府运作越是顺畅,整体财富价值也就越高。④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但是缺乏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信仰是核心价值的核心,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国民确立起科学的信仰,对法律的实施、法治水平的提升无疑是最根本、最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保证。

二、大学生的信仰现状之调查分析

1、现状调查。

2008年9月笔者在同济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展了一项有关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发放问卷174份,回收174份。学生在回答“你信仰什么”的统计结果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36人,占总数20.7%;信仰“佛教”21人,占总数12.1%;信仰“基督教”6人,占3.4%;信仰“伊斯兰教”0人;信仰“天主教”1人,占总数为0.57%;信仰“道教”14人,占总数8.05%;信仰“自由、民主、科学、人权”97人,占总数55.7%;信仰“自我”92人,占总数52.9%;回答“不清楚”22人,占总数12.6%;回答“其它”31人,占总数17.8%。

据有关资料表明,最近在中美大学生之间进行过多次关于五个重要价值的社会调查:金钱、名誉、权力、智慧和公益。美国大学生多半首选公益和智慧,且选择智慧的人数超出公益;中国大学生基本上倾向前三项,以金钱作为最重要的价值。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社印刷学院印刷设备系曾于2007年9月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作过调查,在422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显示:佛教信仰者42人,占9.9%;道教信仰者4人,占0.9%;基督教信仰者17人,占4%;其它宗教信仰共75人,占17.6%;不信教的284人,占67%。数据显示,除大多数人不信教外,高校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民网2003年9月对大学生信仰情况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365份有效回收问卷中,信仰正统宗教34人,其他宗教10人,无神论者212人,未曾思考104人,被调查者涉及多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党员和大量团员。

2、调查分析。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实际上是社会成员信仰和价值取向的晴雨表,信仰问题的实质反映了人们所置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化现象。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最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实际上是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在他们精神意识中呈现出的一种尖锐的对立状态。信仰问题的产生是由文化传统、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及个体的特殊境遇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在急剧变革的社会,大学生在信仰上出现一些问题是极其正常的,这些问题往往以困惑、忧患、幻灭的形式呈现,却正是走向“新的信仰”的一个必经阶段。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世界背景使大学生置身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在信仰的确立上容易游离于理性和非理性、摇摆于崇高和低俗、彷徨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网络世界的虚拟规则使他们真假难辨,导致他们中有的崇拜虚拟的规则,上网成瘾乃至玩世不恭,有的看破红尘、目标迷失,有的装冷扮酷、忘记正业,有的出于好奇,加上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把握,似玩半玩地信奉“星座运势,属相婚配”、“电脑算命”等“科学迷信”,甚至相信“神力”、“上帝”对自己的佑助,寄希望于感动上苍,梦想着自己变成“超人”。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信仰、政治信仰问题上难以辨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表现为信仰的不确定性、超然物外、飘忽不定、游离中心、信仰的对象混乱,以至于发出“不知道自己应该信仰什么”的感叹。这一部分学生大致占总数的30%左右。究其实质是缺乏理论的根基和学养,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原著,在政治理论课上的学习,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到学分。他们知道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但是究竟应该信仰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大学生信仰什么的回答中,信仰“自由、民主、科学、人权”的占总数55.7%;信仰“自我”的占总数52.9%,这两项百分比相加高达108.6%,远远高出占总数20.7%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看待这个调查结果和数据?首先应该确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理论到实践上的确存在不坚定和理解上的偏差、认识上的肤浅、社会心态上的扭曲等状况;其次,自近代100多年来,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人从鄙弃传统发展到向往西方的“科学、自由、民主、人权”的新传统。一方面其间包含着由来已久的“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的心迹,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已经将“科学、自由、民主、人权”看作人类文明的产物,而不是西方社会的创造。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主流或主导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学习中,“科学、自由、民主、人权”等词汇、概念出现的频率之高、印象之深不容置疑,以致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科学、民主、人权”实际上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内涵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民主、人权”是相通的,但他们未能深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真正意蕴和理论实质,想当然地以为共产主义似乎有些“高远”,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比较实在、切近。

目前中国社会不仅面临新技术革命、信息化、网络化的挑战,还面临全球金融资本运作的挑战和消费主义的压力以及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中文化生产占据社会生产主导地位等新的情势。社会形态已从马克思面临的主要是产业资本、列宁时代注重金融资本,进入了现在的知识资本时代,并且由地区性民族资本、跨国资本发展到全球资本。随着知识与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表面看,眼下消费主义文化、福利国家等因被资本运用,成功地克服了它曾被认为无法克服的“生产过剩”这个内在限制,实际上用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来看,这种以消费社会形式重新获得活力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隐藏着一种新形式的“野蛮化”趋势。这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作中的内在矛盾,这也正是导致大学生社会信仰偏离的最根本的时代变迁和世界经济根由。

现代性的一个特征是消弭崇高、瓦解终极价值,网络给大学生的印象是追逐感性、眼前利益、既得利益,于是一些学生信仰具象的信仰,如物体、动物、英雄、偶像,什么东西表现出了一种超越凡俗的力量他们就崇拜什么,希望从中获得力量,以改变自己当下的处境,这是一种具象的信仰,他们不喜欢追问人生的意义、世界的终极目的,他们感到这类抽象的信仰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但是现代性的不确定性和无安全感又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深感精神的空虚,无意义感,于是一些学生对宗教发生了兴趣,出现了虚幻的、超验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复苏的迹象,基督教、天主教在一些富饶地区和富裕家庭也有抬头的趋势。

在大学生中有占总数52.9%的人信仰“自我”,这里同样包含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内涵,需要辩证、客观地加以分析。首先,信仰自我,即表示张扬自我的主体性、伸张自我的独立人格,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时代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印记,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和长达1100年的西方的中世纪社会,人们决然不可能崇拜自我、信仰自我。其次,信仰自我实际上意味着当今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成就欲,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最宝贵的“软实力”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中国文化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视教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起飞的文化因素,值得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眼下最缺乏、最需要的就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的培育和成长,国际社会的较量说到底是未来人才的较量,在这场关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未来的人才缺乏自信、没有独立意志和人格,没有强烈的成就欲望,注定是要失败的。当然,信仰自我也有消极的一面,应该说,这完全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教他们如此看待自我的各种欲望、利益和目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轻忽社会目标,否定利他主义价值观。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必然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弱化。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及物化处境的扩张过程中,中国社会也被裹挟进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中,大学生也强烈感受到“无安全感”和“不确定性”的威胁,他们无暇顾及精神的追求,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存需要的“期待”上。灯红酒绿的市场经济刺激他们快快赚钱,以体现自我价值,给自身的生活带来安全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全球化使人从封闭中得到解放、自由和独立,但自由意味着焦虑和孤独,独立意味着失落和疏离。他们在崇拜市场经济、科技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信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边缘行走,一方面意识到信仰和意义世界构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往金钱和权力的现实效应。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3.14西藏事件、四川汶川地震、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州七号火箭升空……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失落,金融危机的出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必然会朝着更高的境界提升。2008年《文汇报》刊载的《“伟人贴”何以风行校园?——且看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伟人》一文中写道:“今天的大学生们不仅关心眼下最要紧的种种实务,还关心着应当怎样看待本民族的历史,以及今日之中国可能有怎样的前景。在校园网BBC上流传了一年多的《中国十伟人,我们最崇拜》的帖子,起初只是一份简单的名单,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伟人们的人格和事迹作出概括,使得这份名单越来越丰满。这十位令大学生崇拜的伟人是孔子、屈原、孙中山、周恩来、毛泽东、邓小平、鲁迅、宋庆龄、秦始皇和梁启超。大学生给孔子以“中国第一思想家”桂冠,给屈原“最早的伟大诗人”、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周恩来“新中国第一位总理”、毛泽东“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鲁迅“中国第一文人”、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人之一”、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伟人”。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大学生仍把政治对于民族命运的影响视为最重要的因素,他们不仅崇拜古代思想家,更崇拜近现代思想家,在十人中古人仅占三位,而近现代的占了七人,从这里透露出的消息是,他们日益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是工具理性方面,同样应关注价值理性、人文内涵、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品位,他们感觉到自身的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体现在对抽象思辨的认知及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上、对社会福利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上、对崇高社会理想的思索上、对自身缺失的弥补上、对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上……

三、大学生信仰教育之内容体系构建

1、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其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1)马克思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态度是科学的,一百多年来,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一点。

(2)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得出的理论结论是科学的,这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面。马克思从商品研究入手,揭示资本的奥秘,发现了商品价值里面的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剥削和积累的秘密,发现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土壤依然存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压迫还存在:1994-1998全世界最富有的200人的财富从4400亿美元猛增到1.04万亿美元。这200人的财富超过了全世界最穷的20%人的收入。最近发生的美国金融风暴证明,无论是自由资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还是“虚拟资本”都没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都无法克服一方面是资本的无限制扩张,另一方面是贫富的两极分化。

(3)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还在于其价值目标是要消灭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代表着全人类的公正与良心。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哲学才摆脱了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成为彻底的科学;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以后,历史才真正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才有了对不同的历史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认识,才有了对阶级、阶级斗争的深刻认识。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预见性上。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关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工农差别、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弱、现代生活的萎靡不振”等词汇在10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都有动人的描述。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创新正是受到马克思学说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场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而作为一种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去世之后的100多年中从未中断且多次掀起高潮:1999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评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举行为期四个星期的选举千年风云人物活动,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第三;1999年12月法国路透社组织科学界、政界和学术界选举千年伟人,爱因斯坦第一,马克思第二,甘地第三;2005年英国又评选一千年来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又是第一。

2、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现在不少大学生把“中国特色”当作一种政治说教,并不了解其文化内涵之深意,不了解我们要建立的现代文明秩序是与西方的现代性不同的社会,不了解即便是西方的现代化虽具有民主、平等、人权的普遍主义价值,也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并非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也无恒常不变的模型。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民主、自由、人权是最高的价值,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的内涵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凌驾一切价值之上的,所以内心深处有一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心态,这是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一种心结,也是一种新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正是在此意义上有不少人认为,今天的国学热是虚热,而非真热也!然而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诸多事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有着一种促进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避讳它有对现代化的阻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育,讲求和谐、中庸平衡的思维模式,极强的成就欲望、忧患意识、吃苦耐劳、勤俭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待工作、家庭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家庭为重、集体为重的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等等,都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元素。从江泽民的哈佛演讲,到胡锦涛的耶鲁演讲,以及温家宝的哈佛演讲,充分显示了中国执政党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上述演讲都强调自强不息、以民为本、以和为贵、谐和万邦,以此来解释中国政策的文化意蕴、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突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张扬中国特色、中国形象、中国气派,宣示中国性,展望中国的美好未来。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文化的诠释,使得大学生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有过的热情和兴趣。

要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正确理解,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政治体制是超越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体制之上的现代国家制度,具有旺盛的活力和明显的优势”⑤。我国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三位一体”,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民意表达有一系列政治规范,社会决策有一套保障科学、民主的程序,政党、政府和社会组织运行高效、平稳和低成本,并且有一套由法制、科学、和谐、民主、人权、仁爱、爱国等理念组成的体现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体系。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西方所谓的选举制度实质上是金钱操纵、精英把持和限制大众权利的“自由鸟”,所以,不能把选举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标签,也不能把两党制与民主政治划等号,因此,衡量一种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要看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然后才看其表现形式,而不应该倒过来。同时,评价一个国家制度的优劣不能用静态和凝固的、脱离历史条件的方法,而应该用历史的、唯物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当然,我们要吸取西方政治制度中的积极因素,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实践中进一步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新路。

3、全面反思现代性的危机。

现代文明中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工具理性,它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手段的高明化。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把手段、资源和程序安排、策划到最经济合理的状态。因为现代技术的本性就是这样,讲求精密、度量、速度和方法的效用性。人的自主性创造了技术,现代技术在弱化人的自主性,人类就这样被这头“庞然大物”牵引着,走向一个自己无法知晓的去处。马克思主义正是对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说。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的贪婪、财富的两极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制度创新中显现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其自由、民主、人权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但事实上,资本主义的本性并没有真正改变,在自由、民主的面纱下,资本正在向全球扩张,随着金融等制度创新,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又一次在西方世界爆发,其影响还会遍及整个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关系。它把宗教的热忱、侠义的血性、儿女的深情,都淹没于锱铢计较的冰水之中。”⑥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也没有逃出马克思当年的《资本论》中的基本论断。

现代文明是科学的、理性的、民主的、自由的,同时,也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资本主义使人类脱离了赋予存在的意义之秩序,支撑意义秩序的来源之一正是传统,传统是这种秩序的保证和我们生活质量的平衡器。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要靠广大民众共同来营造和践履。人文的智慧为什么古代的要比现代的更为优越?我想主要因为,古代的智慧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就是因为它经历了风霜雪雨的考验,因为有关人世的智慧古今有“不变”的内核,并不由于社会走进现代化而人性、人道、人的生老病死都不一样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智慧是千百年中积累下来的,任何现代人的一己认识、一己的实践、一己的感悟都是有限的,需要借助传统的力量,传统的智慧是千百万人在我们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很显然,只注重工具理性,不注重目的理性是有偏颇的,礼让、同情、责任、和谐、团结、仁爱是可以和应该同自由、民主、理性、科学相配合的。

4、确立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

其要点是强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做人之信仰,弘扬孔子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人格精神。转变“有用即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坚守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诚信原则,从“权”和“钱”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给世界带来阳光,给人类带来和平、和谐、和美的未来。

注释:

①⑥陈来,甘阳主编.孔子与当代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18.61.

②邵龙宝.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与精神世界诉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5).

③④韦森.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2007[N].文汇报,2008-1-2.

⑤梅宁华.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从奥运会成功举办看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N].人民日报,2008-9-2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