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论文_李冬梅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论文_李冬梅

(云南省腾冲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腾冲 679100)

【摘 要】:我国的课程计划自建立以来,直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的数学教学迎来一次重大变革。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课程理念的确有着巨大的差别,特别表现在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新课标制定新的课程方案,就要基于原大纲,并在发展中求创新。本文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原大纲的部分知识点,做出了探索研究,阐述了笔者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思考及认识。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课程、理念、大纲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2001年9月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500多个县(区)进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4、7两个月,两次印刷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汲取了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注意到国外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涉及数学课程观、数学价值观、数学的学习过程、数学的教学、评价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课标》的实施,必将对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以此同时,又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这部规划我国新世纪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到课程内容,无不渗透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变化之大,令人震撼。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1]

什么是课程标准?它与大纲有何联系、区别?这是学习新课程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现在的教师可能只知道教学大纲,而不知道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意见。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学科课程的总体设计。

教学大纲是规定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联系课程计划于课程教学的中间桥梁。“教学大纲使得有目的的学习组织与结构能在教师之间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一门课程教学目的与目标、该学科的主要内容、教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结果的考察与考核。由此可见,教学大纲是对学科教学的规范要求。

二者有很大区别,我国在1952年以前一直使用的是“课程标准”,1952年全面学习全面学习前苏联才改称“教学大纲”。自1949以来,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的有关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主要有16个,这16个相关的课程计划比较完整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每一个课程计划的颁布,都反映了在当时情景条件下的一种进步和努力,总体上也都满足了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考虑到课程理论背景的巨大转变,教育政策目标等的深刻变革,我国现在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的称谓。这样我国的课程体系可由下图表示: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及其他形式的教材

课程标准表达了比教学大纲更丰富的内涵: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一任务现在都留给了教科书;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仅是教科书(教材)的执行者,还是课程(教材的补充)的开发者,帮助教师树立“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观念;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知识、技能、情感,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领域,虽然现行教学大纲也谈到了技能、个性品质,但只是在数学知识之后追加上的,既不具体也不自然;

课程标准的教学始终贯穿“发展”、“创新”两个主要思想,重视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注重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强调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人人数学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形成。

2.新课标和大纲教学目的比较

2.1教学目标

新课标目标指出“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学数学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对于数学教育,只有明确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制定出适合学生分式目标。比起以往的大纲来说,它里面没有总分式的结构,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新课标注重“个性发展”,应属于它的进步之一。

2.2 教学知识

数学教育教学的总体目的是传授基础知识。1996年和2000年提出教学目的是:高中教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反应出来教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知识的精髓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数学教学目的也将其列入其中,是一个好现象。而近年数学教学不再强调数学概念、法则、结论,一再强调形式化,会将活波的数学思想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2.3 能力培养

1963年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三大能力,能力的出现是一大进步,反应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教育需要培养社会必须的人才以能力为重,于是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开始了题海战术。新课标却没有沿用大纲中的三大能力的提法,提及了多种能力,如:“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数学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新课标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教学的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生和创造的历程。

参考文献:

[1]刘明,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数学通报,2004,(2):5-6

[2]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设计中应具备的几种意识【J】数学通报,2004,(2):1

论文作者:李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0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6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论文_李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