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天津市,30007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及社会各个阶层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特别是国家及教育部门希望将这种教育观作为教育领域主导,进而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及接班人。本文主要结合应用心理学在网络功能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发挥,深度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践行运行机理、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网络心理学相关要素、以及提升他们在该方面素质的网络应用心理学践行实效路径,希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高校的普及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所帮助,全面阐释当前与时俱进的教育行为理念。
关键词:网络应用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行机理;实效路径
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适用于各种实践领域,拥有相当前卫的实践应用理念。在当今信息互联网盛行的智能化时代,应用心理学又延伸出网络应用心理学这一新分支,它结合人的互联网行为和传统应用心理学机理构建了更加深入的教育机制,促进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发展,对大学生未来成才十分有利。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强调硬性灌输、循规蹈矩说教以及八股公式化方式,这些教育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觉站在时代前沿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承诺未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思想理念。不过这种教育方式过于硬性刻板和千篇一律,从实践应用视角看来无法适应当前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学习生活方式,甚至导致某些高校及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教育功能障碍和失语被动状态,逐渐令教育形式化甚至公式化。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是始终处于重管理、轻教育的偏颇状态之中,在教育环节的强制性内容更多,而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发展需求考量,久而久之引发大学生对传统教育形式及活动的严重抵触和不满情绪,最终产生负向教育效果。
实际上究其本质,传统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倾向于通过教师说教式课堂教育与固定理论来树立典型、实施大规模宣传引导、它所强调的更多是强权威性教育,而这种教育并不适应当前高度“碎片化”的快节奏时代发展趋势,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发展格格不入,严格来讲无法实现对大学生时刻变化动态思想有效拿捏与把控,也无法深度分析大学生个性中的某些主体意识元素。反之,这种所谓的权威性还会在传统教育模式发展背景下逐渐丧失其应有作用。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网络心理学相关要素
在应用心理学领域中,网络应用心理学具有它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它以网络作为代表展开非线性、自组织性心理学教育过程,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塑造大学生人格形成,基于网络应用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它为碎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创造了有效路径。当然,新路径的创造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是有影响的,结合网络应用心理学展开分析其影响有二。
(一)对大学生多样化个性需求满足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20上下的黄金年龄,这是人生价值观最终成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拥有这丰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满足。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网络应用心理学的同时介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节奏与价值观选择,特别是“碎片化”的传媒网络环境让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变得越来越多。考虑到网络“双刃剑”的特殊属性,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还需要多参考网络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多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影响,通过过滤筛选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实现良性价值观教育,在这一点的平衡把握上必须要拿捏准确,否则会产生反向影响效果。
(二)对大学生认知心理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多元化的,它是构建于网络应用心理学多维度的实用基础之上的,这对大学生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会产生客观影响的。因为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促使他们的价值观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感知、记忆与思维都会发生认知改变,最终实现主体主动的思想结构同化、顺应与平衡过程。所以在如此影响下,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拥有了选择、剔除和内化的权利,这能够使得他们的个人认知结构发生持续变化,对固化他们的个人思想价值观有好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然,网络应用心理学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迎合与态度体验客观反映也是有好处的,它实现了大学生情感认知的内化与外化双重过程,引导大学生自发接受价值观教育内容并落实行动,最终内化形成符合大学生心理期待的价值观认知体系,深度影响教育效果,客观讲这就是当前网络载体个性化发展与传媒碎片化生活融合的的直观体现,因为大学生是乐于接受这种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应用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优秀载体[1]。
三、基于网络心理学运行机理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实效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网络应用心理学的辅助下是遵循其一定的科学发展运行机理的,例如由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实践应用外化的过程、例如践行、反思相关机理内容。结合这两点运行机理,本文也希望阐述多点网络应用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实效路径。
(一)基于“认知——内化——外化”机理的教育实效路径
所谓“认知——内化——外化”就是知情意信行的基本转化过程,它从认知核心价值观开始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于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践行过程中是围绕主观世界和网络虚拟空间两大层面展开的,所以就这一教育实效路径实施来看它应该基于网络空间价值共识实现更多群体情感共鸣,将认知作为主体对课题的主观反映,再将认知作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理内部的思想发展过程,结合这两点实现主观意识协同教育内容并进过程,全方位影响大学生。
举个例子,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严格遵循这一“认知——内化——外化”三段化教育过程,为大学生创建打造相对详尽且具有寓教于乐功能的核心价值观知识库。例如基于优秀社会、生活知识内容传达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传播,并以信息聚合来营造良好的教育平台,充实知识库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数据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领导讲话内容,再通过传统经典、学习模仿与名家解读等等分支模块实现多方位的价值观深化教育。换言之,就是将海量的价值观教育内容系统化,基于认知体系角度首先内化知识内容,例如实施知识库教育内容的有效转载和汇总,鼓励教师原创和加工价值观教育内容,结合动画视频与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内化价值观知识过程中能看得懂、喜欢看、最终合理表达出来,实现知识外化,基于网络应用心理学一步步迎合大学生心理,让他们彻底适应于网络环境背景下的价值观学习过程。另外还应该强化数据库及教育平台的知识内容应用共享功能,令价值观学习践行平台足够开放,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深度学习。
(二)基于“践行——反思——再践行”机理的教育实效路径
践行是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后的第一步,在践行中反思推动他们的学习践行活动过程向前发展,然后再践行,实现思维与行为的同步推进,破除诸多制约因素,让网络应用心理学及网络环境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学习不再孤立。而且这一实效路径应该是反复展开、以致无穷的,它为大学生更新了思想行为意识。
例如高校基于“议程设置”这一经典新闻传播学理论所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就希望通过设置传统的价值观议程设置来引导大学生首先“自上而下”的学习践行价值观内容,赋予他们参与议事话题的权利,强调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然后再结合社会话题引导大学生反思,强调价值观知识内容与社会话题实态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转化。例如在针对某些社会舆论实践的价值观教学方面,就要通过议程设置为大学生创造价值观践行共同体,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网络话语权,将事件主题内容设置于议程中,并将大学生定位为主题的研讨者和决策者,看他们如何践行、反思和再反思整个舆论事件内容,如何挖掘事件核心价值,这就是培养他们对于网民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发声,最终基于自身角度出发去表达、解读、思考问题。而教师则要充分利用网络应用心理学这一运行机理来创造价值观内容的传播机会,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参与能力、表述能力以及掌控能力,最终构建大学校园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营造良好氛围[2]。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应用心理学视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应该完全遵循其运行机理,全面思考它对于大学生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并参考当下“碎片化”的传媒机制环境来提出诸如“认知——内化——外化”亦或是“践行——反思——再践行”这样的教育践行机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理念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农毅.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社会科学家,2014(6):123-126.
[2]王小红,雷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5):159-161.
论文作者:施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大学生论文; 心理学论文; 核心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网络论文; 内化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力量》4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