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中国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05-0005-06
一、如何理解指标的意义
1.指标升降是相对的
本评价创新能力的排名是针对该地区创新能力与其它省市相比而言的相对排名,不完全是该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衡量。总的来看,各省市的创新能力相比上一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报告中创新能力的排名反映的是与其它地区相比而言的排名,因此,各个省市的创新能力排名会有升有降,也就是说,虽然某一个省份在全国的排位可能下降了,但它的创新能力可能仍然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相对邻近的省份有所减慢,就会造成排名的下降。
因此,创新能力的上升与下降是相对于其它省份而言的,不是对本地区创新能力的绝对衡量。
2.排名的先后与创新能力的差距
排名的先后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表明能力的差距?事实上,我们用效用值来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创新能力,往往是在同一项中排名相差不大,但是效用值却相差很大。举例说明如下:
在知识创造部分,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其各部分排名和效用值情况如下表:
表1 排名与效用值的差异
从表1中可看出,北京在各项中的排名和效用值都占绝对优势。北京综合效用值为85.06,排第1位,排在第2位的上海为46.44。北京与上海排名只差一位,综合效用值却差38.52,数据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北京在各细项指标中的效用值都很高。对此,我们可用研究开发人员这一指标来说明。
在2000年研究开发人员指标中,各细分指标排名及效用值如下表:
表2 效用值的生成
从表2可看出北京有的指标项排名虽较靠后,但是总排名却在第1位。分析“效用值×权重”的数据,“2000年研究开发人员增长率”北京为9.84,上海为15.58,北京与上海相差5.34;“2000年研究开发人员数”北京为40,上海为24.06,相差15.94;“每万人中研究开发人员数”北京为40,上海为19.62,相差20.38。综合效用值=∑效用值×权重,综合考虑后,北京在“增长率”中的落后得到充分弥补,比排名第二的上海高出29.59,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
因此,一个省市或自治区的排名前后的原因有两种情况:①某个省市或自治区的各项指标值都很高,综合效用值比紧临的后一名高出很多,所以排名以绝对优势靠前这种情况也就无可非议了。②甲乙两个地区相比,甲地区有的指标值比乙高,有的指标值比乙低,但是指标值高的项对其综合值提高的贡献程度更为显著,这样综合考虑,指标值低的项得到弥补,综合效用值仍然是甲大大高出紧临后一名的乙。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
(一)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技术创新密集区
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依然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
北京、上海表现突出,它们的得分远超过其它地区,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上,属第一集团,因为这两个城市的科技能力、企业能力和创新环境在我国均处在领先地位。
第二集团有广东、江苏。但与2001年相比,广东与江苏相比优势在消失。2002年,江苏创新能力已经与广东相当接近,如果说2001年广东以较大优势领先江苏的话,2002年两者已经在一个起跑线上了。江苏能力上升的原因是江苏在许多方面与去年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知识创造能力已从2001年的第5位上升为2002年的第3位。创新环境也从2001年的第5位上升为2002年的第3位。
第三集团有山东、浙江、天津、辽宁。这一集团的变化特点是:浙江和天津的地位在上升,超过了辽宁,辽宁的地位在下降,如辽宁的创新环境在2001年排名第6位,2002年已经下降到第10位。
第四集团有福建、陕西、湖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吉林、河北、安徽、甘肃。其中福建、陕西是领头羊。大幅上升的是山西省,从2001年的第21位上升为12位。黑龙江上升了5位,河南上升了4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份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其中吉林省从2001年的第10位下降为2002年的18位,河北也下降了5位,四川下降了5位。
第五集团,也是最后一个集团,主要以西部省份为主,加上一些中部欠发达的地区。它们中有广西、新疆、内蒙古、青海、江西、贵州、宁夏、云南、海南、西藏。除江西、海南外,都是西部省份。
我们认为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长期竞争力,因此,上述地区的创新能力分布也将预示着今后几年各地的经济发展趋势。
2002年与2001年得分相比情况见图1。
图1 各省2002年与2001年得分比较
(二)决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分析综合排名创新能力前六名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的特点,我们发现,决定创新能力的四大关键因素是:
1.注重对科技的投入和利用各种科技资源,真正做到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在排名前6名的省市中,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研究开发投入的综合排名在前6名之列。同时,这些地区非常强调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如广东,知识流动能力排在全国第一位。
2.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综合创新能力前六名的省市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前六名的省市。其中上海的能力较为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强的表现是:企业拥有较多的研究开发人员,注重研究开发的投入,企业有很强的设计能力,重视技术改造,投入市场的新产品多。
3.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这包括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劳动者素质等。我们惊喜地发现,市场需求综合指标最强的六个地区,也正是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六名地地区。劳动者素质高也是它们共同的特点。这六个省市也是获得全国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地方进行创新基金匹配最多的地区,如浙江,是一个农村人口还较多的地区,但其基础设施综合排名却名列全国第一。
4.本地经济绩效突出,成为本地创新的巨大拉动力。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人均GDP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全国也位居较高水平。
三、分省市的创新特点
(一)北京是全国最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城市
北京的综合排名由2001年的第2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1位,虽然只上升了1个位次,但由于基数较大,前进这一步也是创新能力各方面都有进步的结果。
表3 2001~2002年北京市指标排序比较
知识创造 知识流动 企业创新 创新环境 创新绩效
2001年 1
4
4
1
2
2002年 1
6
2
1
1
从表3中我们可看出,北京除知识流动指标有所下降外,其余各项评价指标排名皆稳中有升,相对变化最大的要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了,由1999年的第4位上升到了第2位,主要是企业的制造和生产能力、创新产出这两个指标排名的大幅度上升,分别由2001年的第19和第6位上升到了第8位和第2位。
在创新绩效这个指标中,2000年北京排在了全国第1位,突出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
北京的技术创新环境这个指标的排名虽然仍保持在首位,但其分指标创新基础设施、企业技术开发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的排名波动幅度特别大,有升有降。
北京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之所以急剧上升,主要是由于2000年北京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情况良好,同时更加注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2000年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稳步增长,实际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在新产品方面,2000年北京的新产品产值为514.81亿元,仅排名第6,其相对于1999年的增长率为100.81%,排名第3,同时北京的新产品销售额的比例之大也促成了其创新产出的排名上升。
(二)北京市是全国最重视科技投入的地区
1999年全国创新大会的召开使2000年成为我国的重要年。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全国除黑龙江外,其它30个省市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广西(增长130%)、河北(增长86%)、青海(增长74%)、宁夏(增长69%)等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增长最快,增长较慢的地区有黑龙江(-0.8%)、海南(9.5%)、天津(16.6%)、江西(17.3%)等地区,其中黑龙江是负增长。这种增长速度远超过1999年的同期增长速度,说明了各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1999/1998年相比而言的增长速度有8个省份在10%以下,而2000/1999年相比,增长幅度在10%以下的只有2个省份。
政府研究开发投入占当地GDP的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其中北京最高,是6.79%,比1999年的5.69%高出一个百分点,排名靠前的陕西(2.51%)、四川(1.12%)。较低的是福建(0.17%)、山东(0.18%)、浙江(0.22%)。1999年,低于0.22%的有6个省份,而2000年,只有2个省份。
(三)北京是全国知识创造综合能力最强的地区
北京的知识创造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一,且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上海的能力也较突出,但与北京相比,仍距离较大。江苏、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和天津都是知识创造能力较强的省份,这些地区的相对和绝对研究开发人员数都较多。西部地区省份一般都较低。
专利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地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水平。在专利的综合指标中,北京第一,且高出第二名上海许多。沿海地区是创新的密集区,它们的专利产出指标远高于西部地区,海南、甘肃、西藏的排名较后。
在万人发明专利申请上,上海第一,达2.82项,北京是2.47项。而西藏则是百万人才有2项申请。贵州是百万人有5项申请,安徽、江西也较低。
在万人发明专利授权上,北京遥遥领先全国(0.78),上海第二(0.18),天津第三(0.16),但数量都不大。北京每万人还没有1项专利,西藏则百万人才有2项发明专利。但所有地区2000年的此项指标都比1999年有较大提高。
论文发表情况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研究水平。在这方面,北京的能力更加突出。在2000年,北京万人国内发表科研论文数为20.24篇,上海为9.03篇,天津是4.93篇,排在前三名。国际发表论文数量则是地区研究的国际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在这方面也是领先全国,上海、天津次之,陕西排第四,是西部地区的龙头。西部地区普遍较差。
(四)上海是企业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上海的企业是研究开发人员最密集的企业,远高于其它地区。在2000年企业每万人R&D人员数这一指标中,上海以绝对优势排在全国的第1位,天津、北京、陕西等三省市依次排列第2、3、4位。东北三省辽宁、黑龙江、吉林分别排在了第5、8、11位,在这一指标中,浙江排在了第23位,是较低的一个位次。西部省份只有甘肃排在了第10位,是西部位次最为靠前的一个省份。
另外,上海企业的能力主要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在企业创新能力各项的能力上分布都较均匀。但上海企业的能力正受到来自广东、北京及其它地区企业的挑战。
总的来看,发达省份基本上较注重研发,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和潜力。东北三省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可能是因为这三省是国家的老重工业基地,聚集着一批科研人员,使这一指标上升;而浙江经济虽然发达,但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色,中小企业居多、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居多,这种特殊的发展模式使浙江排名较后。
(五)广东是全国知识流动能力最强的地区
吸引外资是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渠道。广东在吸引外资方面的突出优势,带动了知识流动能力的提高。
在吸引外资直接投资中,排在前几位的都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广东以绝对优势排在了全国的第1位,江苏、福建、上海、山东分别排在了全国的第2、3、4、5位,由于这些东部沿海省市侨民多,且地理环境优越,又不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使得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投资纷纷涌入这些省市,大大加速了这些省市的经济发展。而一些内陆省份如吉林、安徽、重庆等都处于中下游水平,四川排在了第15位,是西部省份中最靠前的,大部分西部省份都排在了后面。由此看来,西部开发并没有引来太多的外资投入,大部分外资依然流向沿海发达省市。
(六)陕西的大中型企业是全国最重视研究开发投入的企业
在2000年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这一指标中,陕西以绝对优势排在了全国的第1位,说明2000年陕西的大中型企业十分重视创新,东北三省的辽宁、黑龙江、吉林这一指标排在了后面,分别为第19、25、26位,而一些中部省份如湖北、山西、湖南则排在了全国的前面,分别为第5、6、7位,上海排第15,浙江排第24位。浙江之所以排在第24位,主要是我们用的是大中型企业的数据,而浙江中小企业居多。湖北、山西、湖南的企业相对来讲比较注重研究开发,但研发的投入能否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做其它的许多努力。
(七)北京企业是新产品产出比例最高的地区
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北京、上海排在全国的第1、2位,排在前10位的基本是经济发达省市。
在研究开发投入中排在第1位的陕西现在排在了第16位,湖南、山西也分别排在了第14、20位,西部的四川排在了第9位,是排序较好的省份。尽管河北在经济发展中是有经济实力的省份,但在一些关键指标中排名较靠后,排在了第22位。
陕西尽管在研发投入上占尽优势,非常重视研发,但企业真正的创新能力水平还并不高;湖南、山西也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四川在全国省市中算是经济实力中等的,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指标中排在全国的第9位,说明它的投入产出能力较强。
(八)山东是最重视国内技术合作的省份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成交金额是企业重视国内技术合作的重要指标。如果本省的研发实力不强,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来弥补不足。在这一指标中,山东、吉林、江苏等三个省份以较大的优势排在了前三位,而北京却排在了第24位,西部省份云南排在了第4位,是很靠前的。1999年云南成交金额较低,而2000年的成交金额几乎是翻了五倍,增长率也排在全国第5,所以综合来看,云南还是在购买技术经费上做了很多工作的。
北京排在后面可能是因为自身的技术资源比较丰富,更注重知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九)江苏是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最好的地区
从2000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看,江苏第一位,广东次之,然后是上海、山东和北京。我国的知识创造能力最强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并不大。江苏、广东的高技术规模大,说明在当前阶段,外资仍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2000年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看,北京、天津、上海分别排在了前三位,排在后面的基本是西部省份。吉林在这一指标中,排在了第4位,说明吉林省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江苏、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分别排在了第5、6、10位,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确能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从长远看,越不重视科技,经济发展就越落后。
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潜力与效率
(一)2000年每万人研究开发人员数(人/万人)
北京是创新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北京以绝对优势排在全国的第1位。上海是其绝对值的一半,排在第2位,天津、陕西、辽宁排在第3、4、5位。排在最后面的都是西部省份,西部省份排在最前面的是陕西,第4位,这充分说明了陕西有很好的科技资源基础;而北京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的科研资源,科技人员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这一指标说明存在着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现象,人才会向发达省市流动,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二)2000年政府R&D投入占GDP的比例
研究开发投入多少是表明一个地区重视科技的重要指标,在2000年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这一指标中,排在前六位的是:北京、陕西、四川、上海、甘肃、天津。除了三个直辖市外,西部共有3个排在了前面,这说明2000年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份政府非常重视对科技的投入。
而一些发达省份如山东、浙江、广东却排在了倒数第2、3、5位。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在R&D投入上主要是企业自身的投入,而政府做的更多的是给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较多,如浙江的这一指标排在后面,是因为浙江的中小企业较多,而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还没有进入到国家的统计中。
(三)200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
专利的多少是一个地区知识创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2000年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这一指标的排序中,北京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全国,第二团队的上海、天津、辽宁三地处于上游,但远低于北京。这说明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除了北京有绝对优势外,其他省份在这方面还有待逐步改善和提高。东北三省的这个指标是相对较高的。
(四)2000年每万人国内发表科研论文数
科研论文的多少是测评一个地区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这与国家过去多年实施的科技资源战略相关。北京排在全国第一位,上海、天津分别排在第2、3位。经济发达的省份排名相对靠前,排在后面的大多是西部省份,其中陕西、甘肃、重庆是其中较好的,排在前14位。陕西排在了第4位,再次说明陕西的科研水平在西部省份是数一数二的,即便在全国,也不逊色于一些发达省份。
(五)2000年每万科技人员产生的发明专利数
这一指标反映了地区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北京依然排在全国第1位。在这一指标上,一些西部省份反而排在了前面,比如,云南第3,新疆第4,等,而广东、江苏则排在了倒数第6、5位,上海居中。
2000年在这一指标上西部排在前面决非偶然,一方面与国家宏观的资源配置有关,比如以前我国的军工、航天、重工业方面的研究基地大多设立在西部偏远地区,现在那里依然有很多研究基地,虽然研究人员数量不是很多,但研究效率较高。另一方面,或许是经济发达省份的科技人员很多都是服务于当前产品的改进及引进技术,而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发明不多。
(六)2000年每万科技人员产生的新产品产值
在这一指标中,全国最有能力的是上海,排在前面的都是发达地区,前六位分别为: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排在第11位,排在最后的是西部省份,这充分说明,虽然他们产生的专利很多,但在与新产品的关联方面很少,而且产业化效果不好。
(七)2000年每百万科技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数指标
这是重要的创新效率指标之一。排在前4位的是:云南、西藏、贵州、内蒙古,北京排在第20位,江苏、上海、广东则排在了倒数第4、2、1位。即,经济实力强,但每百万科技投入产生的发明专利低,西部则相反。可能的原因是西部的科技经费少,用的人力资源多;二是东部的科技投入花在引进技术和技术购买上的部分较多,而花在自主知识产权研究上的经费并不一定比西部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多。
(八)2000年每百万科技投入产生的新产品产值
这一指标用以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与新产品开发之间的关联程度。天津以极大优势排在全国的第一位,然后是上海、吉林、重庆和江浙等,广东排在第10位。排在后面的大多是西部省份,而北京居然排在了全国第25位,也就是倒数第7位,绝对值几乎是天津的1/8。这说明,2000年天津、上海、吉林、重庆、江浙等地注重科技产业化,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投入与新产品之间的关联度高;而北京的科技资源虽然丰富,科技投入也居全国之首,但许多高技术并投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九)2000年高科技企业数
在这一指标中,北京以高于天津两倍多的数值排在了全国的第1位,排在前8位的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上海排在了第8位,第2到第7的分别是天津、广东、陕西、江苏、辽宁、山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经济的发达程度与高科技企业的数量是有一定正相关的;排在后面的大部分是西部省份,可见西部的企业发展高科技的并不多,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十)2000年每万人新注册企业数
这一指标与经济的发达程度基本是正相关的。北京和上海以绝对优势排在了全国的第1、2位,而浙江则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一些科技含量不很高的民营中小型企业频繁涌现,所以在这一指标中,排在了第3位。中西部省份的排名较为靠后。天津、江苏、广东、辽宁排在第5、6、7、8位,这充分说明,这些经济发达省市的创业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一些西部省份如青海、宁夏、新疆,在2000年则排在了第9、10、12位,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创业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国家对西部省份的扶持已有一定的效果。
(十一)2000年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00年上海以绝对优势占据全国第1位,说明上海的创新绩效是非常高的。天津和北京旗鼓相当,分别排在了第2、3位,而辽宁、广东等排在前11位的省份之间差别不大,但与前3名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从第12位的湖北到第30位的广西,这些省份的差别不大,也就是说,除了一些发达省市外,其它省份在这一指标中的差距是不大的。整个排序基本呈梯队排列。
(十二)2000年信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知识经济发展水平。天津和北京以绝对优势排在了全国的第1、2位,排在第3位的陕西只是北京的一半,应该说,这一指标充分表明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反映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其潜在的实力。发达省市基本都排在了中上游水平,如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排在了第4、5、6位;东北三省也进了前15名。
中西部省份在这一指标中相对落后,比如排在后面的贵州、青海、新疆、西藏,它们的比重非常小,信息化程度较差,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五、本评价的遗憾
首先,一个与数据相关的研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数据的缺损和数据的不相容。在本评价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各省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不统一,一些省市的统计资料不健全,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西藏自治区的数据残缺的最多,降低了它的某些指标排名。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数据不全也降低了其排名。数据的缺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指标评价上与现实的偏离,这是本评价最大的遗憾。但整体而言,个别数据的遗缺并不影响整个评价的客观性价值。
其次,本评价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基本单位的,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有时是跨地区而展开的,因此,本评价不能评价跨地区的创新体系问题。但以行政单位为评价对象,可更好地引起各地政府的注意并有利于上一级政府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第三,本评价曾设想用指标(硬指标)加问卷(软指标)二个部分一起进行的做法,这也是国际上许多评价通行的作法,限于时间的限制,2002年仍然以硬指标为主。我们拟从2003年开始在评价中做到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以使评价更具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