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一、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郑迎迎[1](2021)在《服毒患者入院初期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与干预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服毒中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同时采取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前后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变化的情况,从而改善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以提高照顾水平和促进服毒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共同健康为目的。将干预措施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纳入科室工作,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治疗的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30例,研究内容包括服毒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入院时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以主要照顾者自身为对照通过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后8天时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包括主要照顾者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焦虑,抑郁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服毒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主要照顾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症状因子和总均分与中国常模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SCL-90各症状因子和总均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SCL-90总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CL-90的主要的影响因素。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前后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选取研究对象242例,去除无效问卷12例,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30例。主要照顾者的平均年龄为40.41±10.14岁,其中女性101人,占43.9%,男性129人,占56.1%。入院当日测得研究对象SCL-90各症状因子和总均分得分如下:躯体化得分1.66±0.56,强迫症状得分2.05±0.47,人际敏感得分1.77±0.54,抑郁情绪得分2.23±0.46,焦虑情绪得分1.90±0.52,敌对态度得分1.68±0.66,恐怖症状得分1.56±0.61,偏执得分1.76±0.56,精神病性得分1.66±0.57,总均分1.83±0.44。各症状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均高于常模。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的主要照顾者SCL-90的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恐怖症状因子,敌对态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教育水平的主要照顾者,除敌对态度症状因子外,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济水平的主要照顾者,除敌对态度,恐怖症状因子外,其他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主要照顾者除抑郁情绪因子外,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服毒患者病情是否了解的主要照顾者,除偏执症状因子外,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顾时间不同的主要照顾者,除敌对态度症状因子外,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顾患者天数不同的主要照顾者其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情绪,敌对态度症状因子及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患者既往有无精神病史的主要照顾者,其强迫症状,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偏执症状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活能否自理进行比较,主要照顾者的SCL-90在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程度不同的主要照顾者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照顾原因其主要照顾者SCL-90的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服毒毒物类型上其主要照顾者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SCL-90总分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的r值分别为,-0.33,-0.30,-0.34,-0.17。主要照顾者的SCL-90总分与心理弹性的总分,坚韧维度,力量维度,乐观维度的r值分别为-0.51,-0.48,-0.52,-0.4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有患者病情(X1)B=19.45,力量维度(X2)B=-0.86,照顾患者的原因(X3)B=-5.19,客观支持(X4)B=-3.04,是否独生子女(X5)B=-7.90,是否自理(X6)B=10.10,是否了解患者病情(X7)B=12.57。本研究的R2值为0.709,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的情况70.9%可由下列因素解释,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17.02+19.45X1-0.86X2-5.19X3-3.04X4-7.90X5+10.10X6+12.57X7。5.入院当日测得主要照顾者焦虑得分50.22±10.22,抑郁得分为20.20±10.62,有焦虑的占44.3%(102例),有抑郁占28.3%(65例)。进行前瞻性的心理疏导及个体化的宣教等干预措施后,在患者入院8天时其主要照顾者焦虑得分为42.44±10.04,抑郁得分为15.03±9.33,有焦虑的占22.6%(52例),抑郁占17.8%(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SCL-90各症状因子和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SCL-90的各症状因子和总均分明显高于中国健康成入。说明其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较差,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影响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的因素:年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患者病情程度,照顾时间,照顾天数,患者既往有无精神病史,患者生活能否自理,是否了解患者病情,照顾原因,毒物类型。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个体化指导和教育。3.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弹性水平均低于中国常模。主要照顾者SCL-90总分与社会支持的总分和各个维度及心理弹性的总分和各个维度呈负相关。主要照顾者拥有较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其心理状况就越好。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其心理状况。4.影响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的主要因素:患者的病情,力量维度,照顾患者的原因,客观支持,是否为独生子女,患者能否自理,是否了解患者的病情。通过增加客观支持和力量维度,加强宣教和指导,使主要照顾者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护理和病情,减轻其照顾负担,降低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5.通过干预后服毒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证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形成规范化的科室工作制度提供依据。

王青[2](2021)在《应激理论下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变量及干预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探讨应激理论框架下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分别对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作用。以横断面调查结果和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为构建依据,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制定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干预计划。方法本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和干预方案的构建两部分。横断面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的三家精神病医院(包括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宁夏宁安医院、宁夏民政厅民康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符合纳排标准的31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精神分裂症复发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干预方案的构建:选取精神医学、精神心理学、护理学等专业的20位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采用面对面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两轮问卷,形成了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干预方案。结果1横断面研究1.1统计描述:生活事件得分(205.22±119.59)分。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得分(1.69±0.71)分,消极应对(1.29±0.65)分。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得分(19.50±4.73)分,客观支持得分(10.50±14.35)分,支持利用度得分(7.73±2.24)分,社会支持总得分(37.05±9.66)分。1.2相关性检验:在一般资料中,只有居住地与精神分裂症复发显着相关(p=0.009),其余均与精神分裂症无关(p>0.05)。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37);积极应对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呈显着负相关(p<0.001);社会支持(p=0.001)及其两个维度[主观支持(p=0.002)和支持利用度(p=0.008)]均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呈显着负相关。1.3logistics回归分析:居住地(p=0.017)和用药情况(p=0.046)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相关。1.4调节作用检验:积极应对(p=0.042)和消极应对(p=0.036)均对生活事件和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社会支持(p=0.001)及其其中两个维度[主观支持(p=0.003)和支持利用度(p=0.004)]对生活事件和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2干预方案的构建纳入专家20名,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0%和100%,专家权威系数0.898,最终干预方案的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介于0.09~0.21之间,总协调系数随轮数增加而增大,且经X2检验P<0.05。最终干预方案为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结论1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均对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未来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风险的措施应该强调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准确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应注重自我的应对方式,家庭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2本研究以横断面调查结果和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为构建依据,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一套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干预方案,值得经临床验证后推广应用。

林月[3](2021)在《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家庭支持网络建构研究》文中认为生活质量是判断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生活好坏的综合性指标,它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水平密切相关。同时,提升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水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初期,除了要注重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应该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发展状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心智障碍者这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居民的一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对生活质量现状的描述、给出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建议性措施、探究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通过医疗手段改善生活质量,很少有从社会工作方面提高该群体生活质量水平的实务性研究。因而,本研究旨在以心智障碍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支持下,探索提高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措施。为制定改善该群体生活质量水平的政策提供理论借鉴,为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拓宽实务领域,同时,促进其生活质量水平与小康社会发展状况同步提升。本研究以D机构为依托,首先运用调查研究法对D机构内的满足18周岁的心智障碍者进行生活质量水平的测量,然后对其生活质量水平进行分析,选出自己的服务对象。接下来,本文作者以之前学者所做的研究结论,心智障碍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为依据,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依托,通过帮助案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其母亲改变沟通方式,改善案主与其母亲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父亲和弟弟对案主的照顾,增进其与父亲和弟弟之间的感情。从而为其建立和完善家庭支持网络,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最后,运用家庭关系网络图、SSRS以及生活质量量表对其家庭支持网络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发现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水平得到提升,生活质量也得以提高。

段莉[4](2021)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始终是国内外精神心理卫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抑郁症作为仅次于老年痴呆而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随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而趋于显着。但受确诊抑郁症筛选工具不同,样本来源、样本量、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抑郁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考虑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显着,消化、循环等躯体化症状往往会误导医生进行大量的内科检查,导致70%~90%的患者会被漏诊,甚至误诊。此外,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人及其家庭的首选养老方式,但因“4-2-1”家庭模式、子女工作节奏加快及居住距离的拉长、空巢家庭的增加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主流模式。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成为为居家及社区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及心理照护服务的第一个窗口。由此,本部分研究即应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现阶段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人的抑郁症患病率及其患病特点。2、抑郁症作为严重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在老年群体中的患病率高达10%-20%,导致老人产生社交能力障碍、躯体活动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并大大增加共患痴呆等疾病的风险。目前有关老年抑郁症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研究和调查分析较多,主要集于临床疾病特征、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作用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老年抑郁症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了预测老年抑郁症病情及转归的相关变量。但少有研究将探索视角放在将多个实际发挥作用的研究变量同时纳入影响体系,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由此,本研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心理应激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在文献回顾及课题组讨论的方式,筛选预测变量,并确定研究工具。最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结合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因素对受试老年群体抑郁水平的影响,构建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3、重性抑郁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亿的患病群体,发病率近4.4%,且近十年来患者增速为18%,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抗抑郁药物的正确使用及成功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减少残疾、预防疾病复发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鉴于临床仍有大量患者对抗抑郁制剂的治疗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多数学者还在致力于开发非典型抗抑郁药物、中药/植物制剂,并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或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角度探求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新途径。其他学者还根据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可接受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对脑结构与功能改变等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学者们以重性抑郁障碍和(或)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及效果探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并在有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论文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本研究即应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知识结构变化及主题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制定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是应用大样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全科/家庭医生,存在签约服务关系老年居民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研究所选老年受试群体来自辽宁省6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共发放问卷826份,有效回收656份(有效回收率79.42%)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04例(31.1%),女性452例(68.9%)。2、第二部研究是基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样本取样过程,同时自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抑郁症受试群体完成问卷调查。具体共发放问卷936份,有效回收737份(有效回收率为78.74%)用于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13例(28.9%),女性524例(71.1%)。之后,基于决策树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构建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模型。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是自Pub Med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8年间有关重性抑郁障碍及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具体应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Major”以及“Drug therapy”/“Antidepressive Agents”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分三个年段(6年/阶段)导出文献检索结果,并综合应用书目共现分析、双聚类分析、战略坐标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MDD药物治疗的主题趋势及知识结果进行探究。结果:1、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分别用MINI、GDS、HAMD对656位受试老年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分析后发现,三种工具所对应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进一步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居住方式、本人曾有精神疾病史、慢性疾病病史、职业类型、工作性质、本人经济收入、本人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体育锻炼及饮食习惯,共12个变量是影响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显着性因素(P<0.05)。2、第二部分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737位老年受试群体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回归分析发现,户口类型、子女情况、精神疾病个人病史、老年人生活事件、睡眠质量、艾森克人格分型、低挫折的非理性信念、躯体化症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家庭功能及社会功能障碍、心理弹性坚韧、力量与乐观维度评分是影响老年人罹患抑郁症风险的显着因素。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进一步确认,社会功能障碍,躯体化症状为轻度及以上、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维度评分≥22分、睡眠质量差、心理弹性量表力量维度评分<26分、老年生活事件量表≥65分、心理弹性量表乐观维度得分<14分,以及神经质人格(抑郁质/胆汁质人格特质)特点可作为预测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统计检验该模型的分类正确判断率为89.4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10%、92.17%、81.94%、92.73%;ROC曲线下面积及95%可信区间为0.951(0.934-0.968)。3、第三部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2007-2012年,2013-2018年,自Pub Med数据库检索到以MDD药物治疗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别为1577篇、2680篇、2848篇。战略坐标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6年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要主题聚类是抗抑郁药物在病理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学和神经生物化学方面作用机制的分析。这些主题在2007-2012年被抗抑郁药(辅助或未辅助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基于脑影像学对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所替代。之后,在2013-2018年,又被新型抗抑郁药物临床疗效分析,对有高危自杀风险MDD患者的早期识别及预防性干预,应用基因或生物标记预测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疗效所替代。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ive agents)、第二代/不良反应(second-generation/adverse effects)、重性抑郁障碍/代谢(depressive disorder,major/metabolism)、心理治疗/方法(psychotherapy/methods)、脑(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brain/drug effects)等主题词被认为是2007-2012年和2013-2018年的新兴研究热点。结论:1、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签约服务老年居民的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即应用MINI、GDS及HAMD筛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20.7%,22.4%以及20.6%,该老年群体心理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密切关注。2、躯体化症状轻度及以上、个人阳性精神疾病病史、应激性生活事件多、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类型、低挫折耐受的非理性信念得分高、社会及家庭功能障碍是增大老人罹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高、心理弹性较好则是降低老年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3、基于决策树模型理论所构建的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包括的危险因素变量为社会功能发生障碍、躯体化症状显着、高应激生活事件水平、心理弹性水平低、非理性信念低挫折耐受水平高、睡眠质量差、神经质人格。统计分析显示,该模型性能良好,可用于临床、社区等卫生机构内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筛选。4、研究所分析目前尚未开发或研究不成熟的主题聚类内容,以及新兴研究热点有助于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明确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拓展思路寻找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开展老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赵斌[5](2021)在《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妊娠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妊娠期女性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现状,并分析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与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方法:经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后,选取于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就诊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500名符合入组标准的妊娠期女性,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等工具,了解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人口社会学、产科学特征以及心理因素对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数据统计:使用SPSS 26.0数据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定量资料使用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定性指标以率进行统计学描述。对于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之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反之,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研的妊娠期女性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的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示除了恐惧因子以外,其余八个因子和总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躯体化(1.54±0.37)和焦虑(1.48±0.41)两个因子均分高于国内常模,而强迫症状均分、人际关系均分、抑郁均分、敌对均分、偏执均分、精神病性均分及总分均分低于国内常模。2.影响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产科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家庭月收入、孕次、流产史、是否计划妊娠、怀孕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出家庭月收入<4000元(OR=0.356,95%CI:0.149-0.849,P<0.05)和计划妊娠(OR=0.270,95%CI:0.157-0.462,P<0.05)是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流产史(OR=2.069,95%CI:1.006-4.256,P<0.05)和人工助孕(OR=4.273,95%CI:2.102-8.686,P<0.05)是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3.负性生活事件分、生活事件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因子及总分之间成正相关(r>0,P<0.05)。4.症状自评量表中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r<0,P<0.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等三个因子得分与客观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r<0,P<0.05)。5.妊娠期女性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生活质量各个维度存在负相关(r<0,P<0.05)。结论:妊娠期女性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躯体化及焦虑情绪,需给予重视部分人口资料和产科特征会影响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其中应注意高收入、非计划妊娠、存在流产史和人工助孕情况的妊娠期女性群体,早期开展产科及心理相关的健康教育,及时识别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生活事件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会影响妊娠期心理健康状况。完善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可通过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增强妊娠期女性社会支持,提高其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和社会支持利用度,改善生活质量等方式来促进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

王美,郝军锋,黄淑燕,崔倩,刘佳[6](2020)在《探视行为与强制性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度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强制性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探视情况,评估患者社会支持度及病情;并分析探视行为与之的关系,为精神科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在本院强制医疗所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共151例,根据1年内有无家属探视分为研究组92例和对照组59例。选用自制基础问卷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选用自制探视情况调查表收集研究组探视相关信息,选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等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度及病情等方面的评估比较,并对探视行为与研究组各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参与探视的人员主要以一级亲属(父母、配偶、子女等)为主(55.4%);探视频率偏低,多为3个月1次(54.3%);探视主要以提供物质帮助为主(94.6%)。研究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104,P=0.002),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390,P=0.001);研究组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为激惹因子(t=4.092,P<0.001)、精神病表现因子(t=3.163,P=0.002)、总消极因素评分(t=2.471,P=0.015)。相关性方面,探视者关系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r=0.638,P=0.003)及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中总消极因素评分(r=0.717,P=0.023)等正相关;探视频率与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r=-0.517,P<0.001)、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中激惹因子(r=-0.682,P=0.043)、抑郁因子(r=0.727,P=0.003)、总消极因素(r=-0.634,P=0.050)等正相关。结论强制性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度偏低;增加该类人群一级亲属的探视频率,可以提高该人群的社会支持度并有助于改善精神疾病病情,值得借鉴及推广。

朱晓丹[7](2020)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具有严重的致残性,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今世界致残的第四大原因。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功能上均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工作记忆、言语记忆、执行功能、运动速度、言语流畅性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些认知域与患者的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和残疾程度等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会加速患者脑功能衰退,给患者、其家人,甚至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对优化疾病结局,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补偿训练(Compensatory Cognitive Training,CCT)是一种由补偿性任务组成的认知矫正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患者残余的认知功能,通过教导患者掌握认知补偿策略,借助工具辅助提高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能力,以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目的。目前,CCT在认知矫正治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关CCT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在国内的应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尽管一些研究已证实,CCT可以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能力,然而由于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会被诸多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CCT的干预效果存在潜在影响。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发现,要想更有效地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不应只从认知矫正的层面着手治疗,还需要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减少不良因素的损伤作用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基因易感性、神经发育累积效应、疾病发展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重要影响。虽然最近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士针对该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遗传基因、精神症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等疾病因素,鲜有研究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实现人们对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风险因素的判断与把握。认知矫正治疗领域的科学家们已普遍认识到整合认知矫正治疗方案,特别是将认知策略训练与心理康复治疗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改善其认知功能将会取得更好的改善效果。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Medication Self-management Skills Training,MSST)通过培训该类患者熟练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服用方法和药物管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应对方法以及如何与医务人员就药物使用沟通交流等,以达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目的。本研究在明确服药依从性作为认知功能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CCT与MSST相结合,制订联合干预方案,期望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目的: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明确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且可行的干预措施奠定理论基础;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CCT和联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为提升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干预措施;通过明确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开展个性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项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2016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调查329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评估量表(Brief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ITAQ)、Morisky 服药依从性问卷(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Questionnaire,MAQ)、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等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认知功能、疾病特征、行为特征、社会支持、应激事件等进行调查,使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17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8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Treatment as usual,TAU)组、CCT 组和 CCT+MSST 组,CCT 组接受 CCT,CCT+MSST组接受CCT和MSST,采用BACS、PANSS、MAQ在干预前后对受试对象的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和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使用SPSS20软件混合线性模型对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第三部分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阳性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氯丙嗪当量)、基线阳性症状、基线阴性症状、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基线服药依从性、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分组为自变量,探讨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33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回收合格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8.2%。在329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共有160人,占调查对象的48.6%,女性共有169人,占调查对象的51.4%,其中不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68人,占20.7%,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61人,占79.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年限、应激事件是工作记忆的预测因素;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注意力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饮酒、服药依从性是执行功能的预测因素;婚姻状况、教育年限、病程是言语记忆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运动速度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职业、居住地是言语流畅性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客观支持、职业是整体认知功能的预测因素。3.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注意力、言语记忆、运动功能、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干预后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P<0.001,η P 2=0.373)和整体认知功能(P<0.001,η P 2=0.275)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CC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的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CCT组(P<0.001)。4.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以及CCT+MSST组在干预后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学三个症状群与基线相比均呈现出缓解的现象(P<0.05);干预后三个组所表现出来的的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存在组间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组的阳性症状(P<0.001,n P 2=0.211)和阴性症状(P<0.05,η P 2=0.164)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与TAU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CCT+MSST组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TAU组(P<0.05),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5.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服药依从性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和时间*组交互作用(P<0.05,η P 2=0.127),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服药依从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6.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对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有正性预测作用;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对整体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阳性症状对阳性症状的改善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服药依从性对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1.大部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表现均不理想,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突出,受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服药依从性对注意力、执行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整体认知功能多个认知域均有正性预测作用,对认知功能影响广泛,可尝试联合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与认知补偿训练,实施联合干预,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2.认知补偿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和服药依从性,联合干预可以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以及缓解阳性症状,相比而言,联合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和阳性症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着,效果更为理想。3.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基线认知功能、基线阳性症状、基线服药依从性是CCT干预效果的重要预测因素,应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推荐更适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此类治疗。

刘浩[8](2020)在《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心理韧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照顾者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韧性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应用量性与质性的结合,采取病例收集选取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就诊双相障碍患者陪同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者负担量表、中文版CD-RISC 25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争取问卷调查家属继续做质性访谈。结果在量性研究方面: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为中度水平(33.53±14.43),家属心理韧性得分较低(57.34±12.09),后者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照顾负担水平与其心理韧性总得分呈中度负相关关系(=-0.694);家属不同年龄、职业和累计照顾时间3个因素对照顾负担轻重和心理韧性高低的影响有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在照顾负担方面,照顾时间与ZBI量表总分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在心理韧性方面,照顾时间与CD-RISC量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随照顾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家属学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越好。质性访谈方面:照顾负担主题分别为:困扰家属的多样问题、社区并不完备的精神卫生服务、照顾者多样的照顾角色及繁重的照顾负担、患者康复与家属减负、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的感知与需求的矛盾;在心理韧性主题分别为:双相障碍照顾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照顾者多样的减压形式、照顾者有效学习欠缺、挫折积极的一面以及照顾者精神支柱。结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较重,心理韧性较差,二者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在减轻其照顾负担的同时,应增强家属心理韧性,以此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陈宽玉[9](2020)在《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调查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在健康信念理论模型的指导下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后期的临床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愈后。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针对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横断面的方式,通过入户或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便利抽取了256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遴选的工具包含一般资料调查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服药态度清单(DAI)、自知力评定量表(SAI)、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MI-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副反应量表(TE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此外,我们根据健康信念模型采用中介分析服药态度在精神症状、药物副作用、自知力、病耻感、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SPSS 23.0结合Hayes编制的PROCESS 3.3宏程序进行中介模型检验。研究结果:1.本研究中,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为(6.00±1.48)分,服药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为82.5%,患者一般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依从性水平在患者监护人方面上有显着差异(P<0.05),以父母、配偶为监护人具有较高的服药依从性。依从组患者的服药态度(6.06±1.19)、精神症状(35.27±9.88)、药物副作用(1.79±0.96)、社会支持(57.67±12.09)、病耻感(52.34±15.26)与不依从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1),而自知力(18.21±4.44)方面无差异(P>0.05)。2.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服药态度(β=0.843,P<0.001)、病耻感(β=0.067,P<0.001)、社会支持(β=0.082,P<0.001)、精神症状(β=-0.083,P<0.001)、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β=-0.732,P<0.001)和自知力(β=-0.067,P<0.001)可以显着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3.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的方法控制混杂因素探讨服药依从性模型中的各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第一层模型结果显示人口学数据不能很好预测服药依从性(P>0.05)。第二层模型表明精神症状(β=-0.055,P<0.001)、药物副作用(β=-0.535,P<0.001)可以预测服药依从性。第三层中,病耻感(β=0.015,P<0.001)、社会支持(β=0.018 P<0.001)、服药态度(β=0.485,P<0.001)可以预测服药依从性,其R2=0.897,增加了0.459,说明这些变量能解释患者服药依从性总变异的45.9%。4.中介模型显示服药态度完全中介了精神症状、自知力与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此外服药态度部分中介了药物副作用、病耻感、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仍不乐观,表明居家生活患者疾病复发或再住院风险加大,从而增加家庭、社会的负担,提高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2.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监护人、自知力、病耻感、社会支持、精神症状、服药态度、药物副作用会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水平,提示我们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3.本研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药物副作用、社会支持、自知力、病耻感可以通过服药态度的中介作用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这为后期该人群相应的干预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科研思路。

麦敏君[10](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帮扶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精神障碍患者数量日益增长和心理问题严重化,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照顾者心理表现出的痛苦、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他们躯体、家庭、生活等方面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纵观政策、学术、实务研究发现,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为对象的个案研究数量较少且深度不够,缺乏注重本土情境经验的过程研究。因此,探索适合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帮扶的具体实务模式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借助Gerald Susman和Stephen Kemmis以及Robin Mc Taggart行动研究周期,结合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帮扶的实务经验,整理出适合本土情境个案的行动研究框架。在行动研究的框架下,找到适合行动介入的社会支持理论实务取向的个案管理模式和家庭照顾者增强模式。通过耐心倾听、同理心、真诚等个案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以及原则的熟练运用,社工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庭照顾者提供有效的经济救助、亲子关系协调和心理疏导服务。通过对行动过程的梳理,发现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帮扶的干预行动可分为生活保障、重建关系、意识觉醒、心理疏导阶段。在介入方法上,生活保障和重建关系阶段可采用个案管理模式,而意识觉醒和心理疏导阶段可依据家庭照顾者增强模式。在介入内容方面,生活保障阶段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链接政策资源,提供生活救助的服务;重建关系阶段是调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照顾者之间关系,基于原有社会支持网络连接新的社会关系;意识觉醒阶段主要是促使家庭照顾者的问题意识觉察;心理疏导阶段包括情绪宣泄、输入希望、潜能挖掘方面,舒缓患者及照顾者的情绪压力,重塑生活希望。在介入阶段,社工分别扮演着资源链接者、关系协调者、意识教育者和陪伴同行者角色。通过行动的心理干预,照顾者的负向心理情绪得以宣泄,亲子紧张关系有所缓解,证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帮扶的有效性。通过行动总结与反思,形成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帮扶实践的三点经验:一是强调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动力作用,作为行动者的社工需要警惕照顾者“病耻感”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的重要性;二是注重影响个案行动效果的社会工作理论选择,通过不断的理论试错过程,社工需要及时调整行动计划,直到找到适合实务干预的理论;三是重视娴熟的社会工作方法技术对个案工作的治疗关系的积极作用,社工需要始终保持对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的自信,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的水平。

二、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服毒患者入院初期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与干预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4.2 服毒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
    4.3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的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4.4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的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单因素分析
    4.5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情况
    4.6 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弹性情况
    4.7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多元线性回归
    4.8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干预前后比较
    4.9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SCL-90各症状因子及总均分在干预前后比较
第五章 讨论
    5.1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5.2 服毒中毒患者人口学资料分析
    5.3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
    5.4 服毒中毒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相关因素分析
    5.5 主要照顾者的SCL-90总分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5.6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分析
    5.7 干预措施前后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的对比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应激理论下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变量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理论基础
    5 相关概念界定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横断面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调查方法
    4 伦理原则
    5 统计方法
    6 质量控制
    7 结果
    8 讨论
    9 小结
第三章 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方法
    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3 统计方法
    4 咨询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之处
    3 局限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方案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家庭支持网络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二)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三)心智障碍者的研究工具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心智障碍者
        (二)生活质量
        (三)家庭
        (四)家庭支持网络
    二、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三章 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及个案的选择
    一、D机构简介
    二、D机构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测量
    三、D机构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分析
    四、个案的选择
第四章 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家庭支持网络建构实务过程
    一、个案背景描述
    二、个案服务过程
        (一)接案
        (二)预估
        (三)制定计划
        (四)服务计划的执行
        (五)社会工作评估
        (六)服务跟进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抽样方法
        2.1.3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状况调查表
        2.2.2 MINI调查工具
        2.2.3 老年抑郁量表
        2.2.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3 资料收集过程
        2.4 研究伦理审查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老年抑郁症总体患病率的结果
        3.3 各分变量老年抑郁症患病率的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决策树对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社区老年居民
        2.1.2 老年抑郁症患者
        2.1.3 抽样方法
        2.1.4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老年人生活事件量表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2.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2.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2.2.5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2.2.6 心理弹性量表
        2.2.7 非理性信念量表
        2.2.8 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
        2.2.9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2.2.10 家庭关怀指数问卷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3.2 抑郁及非抑郁老年受试群体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 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变量对老年抑郁的回归分析结果
        3.4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的构建
    4 讨论
        4.1 研究变量的选择
        4.2 老年抑郁症危险因素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作用
        4.2.1 社会功能
        4.2.2 躯体化症状
        4.2.3 老年人生活事件
        4.2.4 非理性信念
        4.2.5 心理弹性
        4.2.6 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
        4.2.7 神经质人格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重性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主题趋势知识结果的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矩阵构建
        2.1.1 数据来源
        2.1.2 高频主题词的提取,词篇矩阵及共现矩阵的构建
        2.2 高频词主题词/副主题词的双聚类分析
        2.3 战略坐标分析
        2.4 社会网络分析
    3 结果
        3.1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文献分布特征
        3.2 MDD药物治疗相关研究高频主题词统计分析
        3.3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主题发展趋势的分析
        3.4 MDD 药物治疗相关研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干预现状及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辽宁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基线调查手册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
        2.3 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
        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2.5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SF-36)
    3 统计指标
    4 数据统计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问卷回收率
    2 一般资料情况
    3 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
    4 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4.1 SCL-90 阳性者人口学资料和产科特征的X~2 检验分析
        4.2 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5 妊娠期女性SCL-90 评分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6 妊娠期女性SCL-90 评分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7 妊娠期女性SCL-90 评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
    2.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3.生活事件与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4.社会支持与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5.生活质量与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2.3 认知矫正治疗的发展
    2.4 认知矫正治疗效果预测因素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神经可塑性理论
    3.2 健康生态学模型
第四章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认知补偿训练与联合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干预效果预测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Paper Ⅰ
Paper Ⅱ
附件

(8)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定义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1.8 伦理原则和考量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确定
    2.3 样本抽样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数据收集、整理
    2.6 统计分析
    2.7 研究质量控制
第三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量性研究
    3.1 量性研究-结果
    3.2 量性研究-讨论
    3.3 量性研究-小结
第四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质性研究
    4.1 质性研究-结果
    4.2 质性研究-讨论
    4.3 质性研究-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启示
第六章 不足以及对今后工作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2 工作展望
第七章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9)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理论框架
2 服药依从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服药依从性的概念
    2.2 用药依从性测量方法
    2.3 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4.2 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状况
    4.3 患者人口学特征依从性的差异性分析
    4.4 患者服药态度、社会支持等依从性的差异性分析
    4.5 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4.6 服药依从性回归分析
    4.7 多元分层线性回归
    4.8 中介模型
5 讨论
    5.1 服药依从性水平分析
    5.2 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5.3 中介模型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对今后的展望
    7.1 本研究的不足
    7.2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帮扶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问题提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相关数据分析
    2.2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问题研究综述
        2.2.1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问题研究
        2.2.2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干预研究
第3章 理论视角
    3.1 社会支持理论
    3.2 优势视角
第4章 研究思路
    4.1 研究目的
        4.1.1 理论目的
        4.1.2 实务目的
    4.2 核心概念
        4.2.1 心理帮扶
        4.2.2 行动研究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框架
第5章 行动研究
    5.1 个案基本情况
    5.2 行动研究过程
        5.2.1 个案管理模式之生活保障和重建关系阶段
        5.2.2 家庭照顾者增强模式之意识觉醒和心理疏导阶段
    5.3 行动评估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行动总结
        6.1.1 行动过程
        6.1.2 行动效果
    6.2 行动反思
        6.2.1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成为持续跟进个案的动力
        6.2.2 社会工作理论选择影响个案行动的干预效果
        6.2.3 社会工作方法技术决定个案工作的治疗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服毒患者入院初期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与干预性研究[D]. 郑迎迎. 山东大学, 2021(09)
  • [2]应激理论下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复发关系的调节变量及干预方案的研究[D]. 王青.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提高的家庭支持网络建构研究[D]. 林月. 兰州大学, 2021(12)
  • [4]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抑郁症患病特点分析以及危险因素模型构建的研究[D]. 段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妊娠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 赵斌.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探视行为与强制性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度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 王美,郝军锋,黄淑燕,崔倩,刘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23)
  • [7]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 朱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4)
  • [8]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D]. 刘浩. 汕头大学, 2020(02)
  • [9]扬州市城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陈宽玉.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10]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分裂症家庭照顾者心理帮扶的行动研究[D]. 麦敏君.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