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改革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对反思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改革始终是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中前进的。胡锦涛同志在人代会上海团会议上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同时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同时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段话,实际上指明了反思并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方向。我想就反思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原则分歧,谈一点看法。

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有人认为,当前反思改革中出现的分歧是要不要改革的分歧,仿佛一方坚持改革,另一方则反对改革。这种说法,在以前我们也见到过。有的人提出一套改革的主张,却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谁不赞成他的主张,那就是反对改革。他们摆出一副“惟我独改”的架势,力图用“反对改革”这顶大帽子堵住不同意他们改革主张的人的嘴。在反思改革时他们又搬出了这一手法。

其实,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要不要改革的问题上没有多大分歧,中国并不存在一个反对改革的派别。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中国不存在完全反对改革的一派。国外有些人过去把我看作是改革派,把别人看作是保守派。我是改革派,不错;如果要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可见,关于要不要改革的问题,就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

当前在反思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坚持改革的正确的方向,即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还是把社会主义制度改成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有人概括为是“社改派”与“资改派”的争论。其实这种争论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当时,邓小平就再三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做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7页)正因为存在这种分歧和斗争,有人担心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邓小平指出:“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两种改革观的分歧的核心是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善其具体实现形式,还是借口“改革”,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尽管有人极力想模糊甚至否认两种改革观的存在,但这两种改革观是客观的事实。从国际范围来说,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它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巩固和加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前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指引下的“改革”,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它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复辟,同时也导致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我国国内来看,在改革进程中,主张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一时,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也屡屡见诸报刊。如果按照这一思想去进行改革,其后果是不言自明的。两种改革观的斗争一直存在,于今尤烈。当前反思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化改革的错误主张。

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的严重干扰

两种改革观,来源于改革的两种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反思改革时,我们不得不讨论一下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尽管有人竭力反对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来反思改革,主张非意识形态化,然而这是回避不了的。像改革的方向、走什么道路这一类政治性问题,必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

有人认为,我国的改革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改革取得的成就说明新自由主义是正确的,因而在反思改革的争论中,他们提出,不能批判新自由主义,谁批判新自由主义,谁就是反对改革,是“瞎折腾”。例如有的经济学家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按照新自由主义一套进行的,批判新自由主义,势必伤害改革开放,批到我们自己的头上来。”这就涉及一个原则问题: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反映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际性思潮,它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有名的“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非调控化。美国竭力把新自由主义推销到中国来,希望中国的改革能够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其目的是想把中国的改革引上资本主义化的道路。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的有力工具,这一点,我们从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看得很清楚。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决抵制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始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改革之名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图谋保持高度的警惕。我国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结和吸取了前苏联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改革的教训,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环节,从而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总结我国改革的全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有人荒唐地提出,我国的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为指导下提出来的。例如有人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只有在受到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启迪,尤其是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并运用它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后,才提出了应当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商品经济的主张。仿佛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实施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总结多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而不是照搬新自由主义的结果。党的十四大指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与新自由主义没有关系,更谈不上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是,毋庸讳言,我国的改革的确受到新自由主义的严重干扰。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界泛滥,几乎成为主流,马克思主义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某些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甚深的经济学家也对改革的实践起了很坏的作用。近年来,在我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和核心观点,例如经济人假设、私有制永恒、市场经济万能、政府职能最小化等等,几乎被当成不言而喻的真理,到处搬用。有人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声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收获,也许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有制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并按此制定政策。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在改制的旗号下廉价出卖国有企业的浪潮,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把私有经济当作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结果导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遭到严重削弱;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否定国家宏观调控、甚至要求非经济领域(例如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乃至某些政治领域)也实行市场化的倾向。所有这些都引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因而值得我们反思。当前,必须提出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任务,目的是排除新自由主义对改革的干扰,保证改革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

反思改革不是反对市场取向的改革而是反对歪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

有人声称,反思改革就是主张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但颇能迷惑人,必须从理论上加以澄清。

毫无疑问,新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市场经济,我国改革也要求把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者有若干共同之处。在改革中,我们也注意借鉴西方国家实施市场经济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就指导思想来说,即就改革的方向、原则和目标来说,我国的改革同新自由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要搞市场经济是一回事,搞什么性质的市场经济、怎么搞市场经济则是另一回事。在反思改革时产生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而在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搞什么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实行私有化;二是实行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建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张市场经济万能论。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点分析。

一、关于市场经济的性质

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发展生产的一种方法、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它有一个由谁来使用、为什么目的和为谁的利益来使用的问题,也就是说,必然有一个它同哪种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的问题。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任何运行机制都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存在和运转的,而不可能脱离社会基本制度独立地存在、孤立地运转。我们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它同哪一种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根本区别。我们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而新自由主义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把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新自由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要搞市场经济,必须实行私有化。他们主张、甚至只承认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反对、甚至根本不承认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提出,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应该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有人在市场经济的旗号下,鼓吹所谓“民本主义”,即“民有、民营、民享”的“新三民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有人公开喊出“市场经济增长一分,国有经济就萎缩一分”,“市场经济建成之日,就是国有经济消灭之时”的口号。显然,否定了公有制,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推翻了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新自由主义鼓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政治结论。

与此截然对立,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在分配关系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在宏观调控方面,加强国家的调控职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简要地说,就是要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有效地结合起来,二者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废。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建立,还是在私有化前提下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与新自由主义改革观在市场经济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关于市场经济的模式

我们要建立的是在国家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而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调控,主张市场经济万能。从市场经济的模式来说,两者也有原则的区别。

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中,新自由主义区别于凯恩斯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它鼓吹市场经济万能论,反对国家任何干预。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地调节经济活动的思想,以及萨伊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整个经济会自动导致平衡的思想,认为自由市场经济能够顺利地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使得经济资源获得最佳配置,为个人谋得最多的福利,并防止严重的全面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在政策上,新自由主义要求创造一切条件,让市场自发地发挥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对国民经济的任何调节,主张政府职能最小化,同时反对社会福利制度,反对工会维护工人利益的活动。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后,随着滞胀现象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衰落,“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万能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国际思潮。我国某些经济学家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在经济改革过程中贩卖新自由主义这一套,一时间在我国经济学界中,迷信市场、反对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万能论”,似乎成为改革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一点分析。

大家知道,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指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属于经济运行机制的范畴。他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强经济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可见,邓小平同志是主张计划与市场这两种方法、两种手段都应该用,一切从发展生产力这一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他认为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但只搞计划经济,就“把经济搞得死死的”。市场经济的优点是经济可以搞活,“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但是,市场也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即调节的短期性、滞后性、自发性、盲目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我们说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的是要把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机制由计划转到市场,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并不是说只要市场经济一种手段,完全抛弃计划经济手段。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等于主张“市场经济万能”,彻底否定计划经济的作用,更不等于要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都实行市场原则。现在有人把市场经济万能论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例如要求教育、卫生等公益性事业也实行市场化,甚至把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院、医院等统统卖给私人,完全听任市场自发调节。这种连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敢做的荒唐行径,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出现了,可见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危害之深。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新自由主义宣扬市场经济万能论,不仅仅是经济理论问题,而且是具有政治目的的。新自由主义一面宣传市场经济万能,一面竭力丑化计划经济,把计划经济说成是“万恶之源”。他们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从而通过批判计划经济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例如,哈耶克就说,经济计划化所固有的经济集权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极权,从而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和社会的农奴化。由此他攻击社会主义是“通向奴役之路”。我们在国内也可以看到某些经济学家采用类似的手法来反对社会主义,他们明为批判计划经济体制,实为批判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暗渡陈仓”的做法屡见不鲜。我们可要警惕啊!

标签:;  ;  ;  ;  ;  ;  ;  ;  ;  ;  

关于改革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