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 学生 学生学习研究 阅读 劳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一直停留在课堂的外围:课堂的组织形式、课堂的结构、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没有走进课堂的核心——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要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中心去研究,研究学生的学,研究学生的教,研究学生本身。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学生意识的缺失
(一)备课以备教材为主,很少考虑学生学的方法。
教材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很多人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考试的依据,教材讲不完、讲不全、讲不深、讲不透不行。由此导致备课主要停留在教材研究的层面。与其说是备课,不如说是备教材或分析教材,甚至肢解教材。没有考虑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没有考虑学生如何学习教材中的知识。
(二)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学习为主。
很多老师在检测后会禁不住的怨声载道:这个题我讲了三遍了,学生还是记不住!感叹学生愚笨不可救药。在老师的心目中,学生学会与否都寄托在老师有没有讲授,有没有强调上。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此反观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教师的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听讲,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以确立。
(三)听评课以教师的教为评判标准,几乎没有关注学生学得情况。
听评课是重要的课堂教学导向,然而,各种优质课、能手等评选,有多少是关注学生学的情况的?这些课的评价标准无不是从课堂的教学设计、课堂流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来评判。评价不变,课堂难以转到学生学习上来。
(四)教研侧重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和学生个体的研究。
教学研究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教学研究的侧重点是教材的挖掘、教学环节的处理、教师的基本功等,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和学生个体的深入研究很少,而且缺乏深度,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对儿童一般研究的层面,没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做专门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研究是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北师大刘坚教授曾说:我曾经关注过“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师。我认为,教师每读懂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在专业发展上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权还给学生之后,并不意味着课改就完成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读懂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读懂学生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具专业性。
学生学习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研究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有与之相应的心理、生理特点,这些特点与其学习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总结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1.学生关注时间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以分钟计与学生的年龄相等,即初中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为13-16分钟,最为有效的时间为10分钟。这提醒我们:课堂中,一种学习方式的持续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10分钟后要变换学习方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之中,以便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2.学生“小团体”意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学生为了寻找归属感,在一个多人的大集体中有自主结合为“小团体”的强烈意识。
3.学生年龄表现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其自我表现欲的调动越来越难,适用于低年级的表扬手段已基本不起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越来越强,竞争意识、荣誉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提醒我们,课堂的激励措施必须发生变化,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向学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学生知识建构
学生上学是要学习知识的。知识是怎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和形成的呢?皮亚杰告诉我们知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启发教师新的知识要走进学生的头脑,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着手,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二)研究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的学习最终要归结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就学生个体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就是学习方面的差异,要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
1.学生性格差异
俗话说“一人一性一脾气”,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株独特的花朵,有的文静,有的活泼;有的习惯于独立思考,有的喜欢讨论交流;有的领导意识较强,有的偏向于协从;有的很有主见,有的总拿不定主意等等。学生的性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只有深深的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
2.学习情况差异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自己习惯和认识的过程。无论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学生的学习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的表面。学习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提问或检测的形式进行诊断。学生的问题可以用五个“不”加以概括,即记忆不牢,方法不会,问题不明,表述不清,习惯不良。如记忆不牢,我们要分析学生记忆的特点,有的记得快忘得快,这样的学生,要注意对其进行短时期内反复记忆检查;有的记得慢忘的慢,对此,可以稍微宽限时间,督促学生必须背过;有的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要求明确,就能够很快背过,如若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如何作答,这样的情况要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记忆。当然理科的,首先要明确“是什么”,掌握知识点的基本定理、公式;其次要明确“条件是什么”,掌握由已知条件求未知条件的思路、方向和方法;再次要求明确“应用是什么”,即这个知识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会用到哪些方面,这需要一定的练习。以此类推,每一点都要深入进去研究、思考。
3.学科差异
学生在文理科学习上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有的偏文,有的偏理,有的一个学科突出。这既与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关,也与学生的生活、阅读、环境熏陶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偏科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学科特长;作为基础教育,也要针对学生学科学习所遇到的思维障碍,搭建知识桥梁,构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开展学科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短板学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确定适宜于学生的课程内容
传统教学是以完成教材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教学。前者可以说是教教材,后者可以理解为用教材教。
学生学习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建构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速度的快慢、难易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都与与之相关知识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统一的教材,面对不同的学生必须发生改变,要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的,与教材内容学习相关的桥梁课程,帮助学生跨越已有知识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思维鸿沟,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一)构建与之相关的阅读课程。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注意力时说“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识”,“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条件之一。”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障碍往往与所学知识的零接触有关。搜集与各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构建相关学科的阅读体系,用学科外围的书籍构建学生知识学习的桥梁,是各学校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创设与之有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劳动的作用时说。学生学习的困难,有时是因为知识的抽象带来的思维障碍,“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创设与之有关的复杂的劳动,让学生参加是扫除障碍的有效途径。如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安装、材料加工、电器修复等劳动,在操作中增加知识的理解要比教师的反复讲解有效的多。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心,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 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2]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王克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教材论文; 教师论文; 差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