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十九大以来,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这不仅极大的利于村民们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居民们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然而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中,如何做好村庄规划工作,成为当下主要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足见对其的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最新提法,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最新战略。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党总是根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有针对性化解矛盾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战略,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治国理政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正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为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提出的重大战略。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需求与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符合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攀升,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随之不断攀升,而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社会要想真正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借助工业来实现资本积累。工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城镇化的转变,因此对城镇化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国家投资难以顾及到农村,因此更加需要农业农村以价格差的形式来实现工业化的积累。如今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必然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农村人口必然将逐步转移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劳力资源,最终将促使乡村传统社会加速向着现代化社会方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从根源上针对三农问题加以解决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国家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在农村规划当中的重要体现。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方面,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决定,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最终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必须做好相应的村庄规划工作,促使我国存在规划建设有规可循,由此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具体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村庄规划建议
2.1创新村庄规划理念
这就要求应当采用新时代、新目标及思想来明确乡村的发展,由此来创新村庄规划的理念,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这就要求村庄规划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对现有的自然资源与乡村面貌进行充分利用,掌控村庄村民们选择交通通畅、环境良好、便于生产且易于生活化的前瞻性理念,将农村建设管理和村域整治项目作为重点工作,由此来制定出科学合理化的村庄规划,真正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2.2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报告讨论时说:“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如果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明确乡村振兴战略要两个文明一起抓
2017年12月12~13日,习近平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物质文明建设上,习近平强调,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人文文化属性是社会生活需求转型的标志,乡村的田园故里、礼仪风俗、亲情血脉等保存着中国文化的根和魂。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还包括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保留乡土气息和文化的整体性发展的要求。
2.4农业产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
顺应消费需求变化、结构变革带来的人地关系和农业相对要素价格变化,重新定义新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内涵,通过农业主要生产要素新组合和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提高主粮农业竞争力,确保主粮粮食安全;通过土地配置制度改革、资本下乡、城乡人力对流和乡村资源产权改革,促进农业多功能化和农业产业融合与裂变,探索农业工业化路径;以农地三权分置为方向,明确农地集体所有权,保障集体成员农地承包权,赋予耕作者更完整的农地经营权,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农地权利基础;以服务规模化、区域产业规模化、市场规模化为核心,探索农业规模报酬实现方式;完善农业经营制度,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农业经营能力,实现农民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结合,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5乡村人力资本的提升与改造
在人口城市化趋势下,顺应农民代际革命要求,保障农民乡村土地等基本权利的同时,赋予进城农民城市权利、促进农民进城落户和市民化。顺应乡村经济机会出现和经济活动变化,吸引部分年轻人回故乡从事新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造就一批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乡村企业家。顺应城乡互动格局的到来,通过集体制度改革打开乡村封闭性,构建乡村资源与资本的组合与合作制度,培养契约精神,完善乡村产业和资本下乡政策,引导城市居民、企业家及社会资本下乡,提高乡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顺应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改变以及农业价值链变化,通过示范、学习、引领、合作、参与、互惠,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和经营能力。顺应农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乡村封闭性打破,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培育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村社新型带头人。
2.6特色小镇建设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委规划〔2016〕2125号),明确了对特色小镇开发的要求与其开发模式的类型。其中提出,特色小镇的打造应当“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的美丽小(城)镇”。
结语
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乡村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形成乡村共识。乡村共识有几个基本的要素:长期共同生活、有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文化制度,成员之间都认可和遵循。目前看来,乡村共识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乡村文化基础的断裂,二是自治体系的逐渐瓦解。其主要原因是乡村转型期间,大量劳动力流向大城市,这些人群的工作环境和家乡的居住环境有着较大差异,造成文化和理念上的脱节,形成短期内无法调和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喜成.以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8(03):122-123.
论文作者:亓绍斌,韩承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乡村论文; 战略论文; 农业论文; 村庄论文; 农地论文; 特色论文; 小镇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