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的转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时代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件是苏东的剧变;另一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突飞猛进。前者标志着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后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这两者似乎是极为矛盾的,其实是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方面。这两件事的发生及其相互联系,只有放到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背景下,放到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深刻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洋溢着时代精神。只有首先把握住它的时代特征,才能把握住它的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首先,它扎根于当代。为什么要搞改革?为什么要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赶上时代。正如邓小平说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首先是因为当代世界已经而且还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向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这些课题既向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社会主义开辟新的前景的机遇;社会主义中国,抓住机遇,回应了挑战,正确但还是初步地回答了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在时代发展造成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决不意味着要把中国模式推向世界。尽管社会主义各国面临的基本的时代课题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自然因素的不同,对相同的课题也会有不同的回答,何况各国还有各自面临的特殊的课题,因而在回应时代挑战中必然会形成各自的特色。把一国模式推向世界是过去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不成功的深刻教训。
当今时代的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大体说来,20世纪可以一分为二:前半个世纪是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后半个世纪则逐步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历史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1905年发生了俄国革命,接着爆发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革命;从1914年开始,世界进入了大动乱的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一系列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历史步入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发生了新的变化,渡过了大动乱的年代,进入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年代;殖民体系瓦解了,亚非拉上百个国家相继获得独立,迫切要求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发生了,和平的力量空前壮大了。尽管世界并不太平,但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党的14大报告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时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把这一点强调出来十分重要。
二、时代主题的转换与苏联模式由兴至衰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是战争与革命年代的产物。它从经济方面来说有如下特色:经济发展的粗放性,经济结构的超重性,经济体制的集中计划性。它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有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在这种模式中,在军事上,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在经济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在文化上,作为走向现代化的新样板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发生广泛的影响。社会主义不仅争得了生存,而且开始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进军。
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就粗放的经济发展来说,它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一个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西方国家,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主要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企业内部的潜力,而是依靠不断投入新的资源来扩大再生产。但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开采费用的不断增加,劳动力短缺的出现,粗放发展的潜力逐步耗尽,以致出现生产费用的增长快于社会生产增长的状况。这就是苏联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突然中断,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非是资源大国,有的经济并不落后,粗放发展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更早就显露出这种发展战略的弊端。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但经济结构的超重性与经济体制的集中计划性阻碍了这一转变。所谓经济结构的超重性,是指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这种经济结构是备战型经济的显著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转换,在战后的和平时期,这种结构并未得到改善。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从争夺霸权的需要出发,在和平时期仍然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不可更改的教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的比例,仍然一直为2∶2∶6,重工业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5%。优先发展重工业,实际上就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其代价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严重失衡,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与此同时,也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集中的计划性体制也是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和备战需要相适应的。这种所有制过份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体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能在较短时间内,依靠国家权威进行积累,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特定地区、特定部门,以迅速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种体制又是同粗放发展相适应的,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缺乏活力,缺乏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从根本上改革这种体制,就不可能从粗放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粗放发展潜力的耗尽,这种体制的积极作用也随之耗尽,成为一种低效益、高成本、高浪费的体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及时从根本上改革和没有成功地改革这个体制,因而也无力扭转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的局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经济效益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原来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它们,后来连经济增长率也不如它们了;苏联的经济水平尽管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依靠这种体制在军事上赶上了它们,后来由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落后,在军备竞赛中也越来越失去信心。这就是苏联模式衰败的经济根源。
三、新的时代课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当代的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已经把世界历史、从而把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还刚刚开始,可惜是在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开始的。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建立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度过了大动乱的年代,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的潜力已经耗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过渡的艰难课题。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它们面对这些世界性的挑战进行竞赛。社会主义要在这场竞赛中站住脚跟并求得发展,首先需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如何实现这一过渡就成为新的最紧迫的时代课题。
现在我们认识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通过不同道路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是先建立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然后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古典经济学家崇扬自由放任主义,与此相对应,古典资本主义建立了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种理论和体制是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相适应的。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理论的缺陷和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1873年-1895年的大萧条,宣告了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过时,不自觉地开始了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一过渡是相当艰难的,其间发生了一次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危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大动乱,进入了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
社会主义则是先建立计划经济,然后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资本主义大动乱和战争与革命的年代为背景的。资本主义大动乱的一个基本的经济根源就是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已经过时。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模式形成之日,正是资本主义发生30年代大危机之时,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又尚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相联系、同市场经济相对立是十分自然的。当时的社会主义者异口同声地说,必须变市场经济为计划经济。这种计划经济不仅对社会主义有过重大的历史作用,而且对资本主义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最早采取实际步骤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政治家罗斯福,就是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主张,仿效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采取增加国家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等等办法,开始建立宏观调控。
现在,时代要求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一过渡同样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大的困难:既有各种既得利益的障碍,又有观念上的严重障碍;既有巨大的实际困难,又有理论上的重大困难;既有内部的困难,又有外部的困难。这个新的时代课题向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时代的挑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模式的终结。正如西方在过渡中发生了一次发展性危机一样,东方在这个过渡中也发生了一次发展性危机——从波匈事件到苏东剧变。如果说没有包括30年代大危机在内的那次发展性危机,西方国家就不可能打破原有体制造成的既得利益的严重障碍和观念的牢牢束缚,过渡到新的体制;那么,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这次发展性危机,同样不可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次危机首先推动中国成功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兴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中国为什么首先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有主客两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此文中不作详述。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