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1 李浩虹2 程冉旸3 董迪烽1 茅源4 李兵(通讯作者)
1.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 湖南长沙 410219;
2.长沙医学院2014级本科临床教改班 湖南长沙 410219;
3.长沙医学院2014级本科影像2班 湖南长沙 410219;
4.长沙医学院2014级本科临床3班 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标本(包括小儿、成人和老人三类)胸腺的形态学解剖研究,丰富中国人体胸腺各年龄阶段的解剖数据,同时为临床胸腺移植等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①17例小儿、成人及老人等三类标本对锁骨下动脉进行乳胶灌注,运用常规解剖方法游离出胸腺腺体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并进行观察与分析。②14例三类标本对锁骨下动脉进行氧化铅悬浊液灌注,并进行X线摄片,观察胸腺的形态、血管分布及吻合。结果:①胸腺常分为不对称的左、右两叶,其大小、形状、位置、结构都随年龄变化而异。②胸腺动脉主要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纵隔支和心包膜支,③静脉的汇入部位变异较大,可汇入左、右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甚至直接汇入上腔静脉。④胸腺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结论:进一步了解掌握胸腺各部分结构的组成及相互毗邻关系,为临床胸腺移植等手术的进行提供解剖学数据,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预后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胸腺是人体执行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器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的激素水平就会相应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一系列疾病的发生率也就会提高。临床上由于该区域存在着较多变异,常常影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预后效果,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标本的胸腺等相关结构进行了测量、定位、分析,为胸腺移植等手术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和相应建议。
1.材料
1.1标本材料
本次标本来源于局部解剖学实验室经过甲醛浸泡、保存完好的整尸标本,小儿标本9例,成人标本11例,老人标本11例。
1.2器材及试剂
医用纱布,塑料布若干块,解剖用不锈钢方盘,头部固定器,弯止血钳,解剖刀,有齿镊,尖镊,直剪,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刻度尺(精确度0.5mm),照相机,红色乳胶,玻璃插管,粗棉线,50ml注射器,502胶水,水溶性红丹粉(Pb3O4),生理盐水,37%盐酸溶液,标本缸,胶布。
2.方法
2.1标本的选取与乳胶的灌注
选取由甲醛固定胸部无皮肤破损的整尸标本17例(三类标本依次为5、6、6例),解剖颈根部两侧的锁骨下动脉和上腔静脉,在两侧锁骨下动脉与上腔静脉上做一切口并分别插管,并用粗棉线进行固定。用50ml注射器抽吸经过纱布过滤的红色乳胶经玻璃插管缓慢注入左侧锁骨下动脉,当观察到上腔静脉切口处有红色渗出即可,并用止血钳钳夹住插管乳胶管部分。同法继续灌注右侧锁骨下动脉。用塑料布包裹灌注好的标本。放置三天待乳胶凝固。
2.2标本氧化铅悬浊液的灌注
14例(三类标本依次为4、5、5例)整尸标本的选取与锁骨下动脉插管同上,用50ml注射器按水溶性红丹粉(Pb3O4)与生理盐水质量容量比为100g∶50ml的浓度,先后依次加入水溶性红丹粉与生理盐水,用拇指按住出口,用力摇晃,使红丹粉混合成均匀的悬浊液,将注射器插入玻璃插管,加压匀速推入灌注液,当观察到上腔静脉切口处有红色渗出即可,并用止血钳钳夹住插管乳胶管部分。同法继续灌注右侧锁骨下动脉。用塑料布包裹灌注好的标本。放置三天待氧化铅悬浊液沉降完全[1]。
2.3 X线摄片:
取14例已灌注氧化铅悬浊液的标本,到本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进行胸部X线摄片,观察胸腺结构、周围血管走行及分支吻合。
2.4皮肤切口及解剖
首先将尸体处于仰卧位,随后进行一下皮肤切口:(1)胸前正中切口:自胸骨柄上缘沿前正中线向下切至剑突。(2)胸上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中端向外沿锁骨切至肩峰。(3)胸下界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下沿肋弓切至腋后线。(4)胸部斜切口:自正中切口下端向外上方切至乳晕,环绕乳晕,继续向外上方切至腋前襞上部,在此折转沿臂内侧面向下切至臂上、中1/3交界处,然后折转向外侧,环切臂部皮肤至臂外侧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将上内、下外两块皮瓣翻向外侧,上内侧皮片翻至臂外侧,下外侧皮片翻至腋后襞。在解剖胎儿胸腹腔脏器时,选用倒“U”形切口,向下掀开整块胸腹壁[2];而在进行成人与老人的开胸解剖时,采用正中劈胸骨切口的方式,在进行胸腺的具体结构的解剖。
3.结果
3.1胸腺的位置形态
胸腺位于前纵膈内,胸骨后方,心包及出入心脏大血管的前上方,并以颈静
脉切迹为界,分为颈段和胸段。胸腺的形状各异,大体标本呈H 型、蝶型、三角形、条型和多叶型,分别为:H 型77.0%,蝶型11.5%,三角型6.6%,条型3.3%,多叶型1.6%。成年人占52.4%,多以H 型为常见[3]。小儿胸腺发达,分为左右两叶,略呈锥体状,质地柔软,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囊,两叶借结缔组织相连。成人胸腺一般由胸腺组织和脂肪组成,长形、分叶状、粉黄色的结构。
3.2胸腺的血管
胸腺动脉来自于甲状腺下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纵隔支和心包膜支,它们从多处穿过胸腺进入胸腺小隔并分成小支,穿入实质后的皮髓质交界处的微动脉发出许多呈平行或放射状的毛细血管,走向皮质浅层。其中胸廓内动脉的胸腺支最为恒定,在17例标本中出现率为100%,该动脉起源于锁骨动脉第一段的前下壁,沿胸骨外侧缘下行,胸腺支多由其近端发出,17例34侧共58支,其动脉外径(0.40±1.0)mm,甲状腺下动脉胸腺支共22支,双侧同时出现者为10例,其动脉外径较小,约为(0.34±0.06)mm。心包膈动脉胸腺支共17支,双侧同时出现者仅9例,其动脉外径约(0.28±0.03)mm。
胸腺静脉变异较大,不同人胸腺静脉数目不同,单支最多见,二支次之,三支最少。胸腺静脉的汇入部位变异也较大,可汇入左、右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甚至直接汇入上腔静脉。胸腺静脉长(18.4±2.2)mm,外径(5.4±0.1)mm。汇入左无名静脉占67.2%(11例),汇入右无名静脉占14.7%(2例),汇入甲状腺下静脉占11.5%(2例),汇入上腔静脉占6.6%(1例)。胸腺静脉位于胸腺后方的占86.9%(15例),位于胸腺前方的占13.1%(2例),有1条静脉的占83.6%(14 例),2 条静脉的占13.1%(2例),3条静脉的占3.3%(1例)。不同年龄阶段也有所差异,小儿的胸腺静脉长为(20.1±2.5)mm,外径(4.0±0.3)mm,汇入静脉以上腔静脉和甲状腺下静脉多见,胸腺静脉数目2 条少见,走行多以胸腺前方和两侧常见。中年人胸腺静脉平均长度较儿童短,为(19.8±2.1)mm,外径为(5.1±0.4)mm,汇入静脉以左无名静脉常见,走行多以胸腺后方多见,胸腺静脉数目1 条多见。
3.3胸腺的神经
胸腺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交感神经来源于胸交感神经链的星状神经节和其它小神经节。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随血管穿过被膜或小叶间隔进入胸腺实质,从皮质与髓质交界处伸向皮质,主要分布胸腺皮质内,皮质内可见许多串珠状神经纤维。胆碱能神经末梢主要分布于髓质及皮髓质交界处的实质细胞之间。
讨论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位于前上纵隔内,其大小、形态、位置、结构,都随年龄变化,加上临床变异较多,这便要求施术者对胸腺解剖结构有非常详细的认识,因此,了解和掌握胸腺的基本解剖学特点对于胸腺手术,减少和避免血管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实际解剖操作中发现显示胸腺静脉的较好的方法是先游离下极,逐渐向上极游离,将胸腺自下向上掀起,能较好的显露胸腺静脉后方,首先观察胸腺静脉的数目,以便于游离,再于胸腺甲状韧带的最顶端切开,游离并显露胸腺静脉的前方,此法能较好的显露胸腺静脉的走行、数目、及外径。此法也便于临床胸腺一些手术的施展。
参考文献:
[1]郝丽文,段永壮,王增涛,等.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在血管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6).
[2]艾寿冲,李兴富,吴先国.胎儿胸腺移植应用解剖[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7,26(5):409-410.
[3]谭胜,张其刚,刘宏旭,等.胸腺形态与胸腺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4):408-443.
作者简介:余平(1994—),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2013级本科临床专业在校学生。
通讯作者:李兵(1986—),男,汉族,湖南省浏阳市人,助教,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论文作者:余平1,李浩虹2,程冉旸3,董迪烽1,茅源4,李兵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胸腺论文; 静脉论文; 标本论文; 动脉论文; 切口论文; 悬浊液论文; 锁骨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