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教育”可以休矣——“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研讨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要论文,神童论文,研讨会论文,智力论文,早期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更好地总结本报今年历时11个月,共刊出36期的“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专题讨论的成果,11月4日, 本报编辑部邀请首都幼教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代表召开了“早期教育与智力投资”研讨会。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误区加误导
与会专家对当前早期教育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认为,中国有早期教育的历史传统,而由于“文革”时期所造成的反作用,以至于目前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表现在早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极端化的过头倾向;另一方面,我国还有相当多的地区、相当多的人口在早期教育方面还是空白,中国孩子的一大问题就是早期环境过于贫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研所研究员赵忠心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曾经在国外流行一时的“早期教育决定论”传到了中国,它正好迎合了广大家长的望子成龙之心。加上一些所谓的“学者”到处鼓吹“神童教育”,推广“神童方案”,宣传早期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于是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智力开发,在孩子出生不久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等典型的急功近利的作法。
与会代表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当前早期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误区加误导。误区,不在孩子在家长;误导,不在家长在“专家”,同时,舆论导向也有责任。
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科研所家教研究中心主任方明说,很多家长不懂得早期教育,往往是望子成才,走入误区;更糟糕的是,现在又有一些人以“专家”面目出现进行误导,给人口素质带来很大问题。
家长代表、北京市建工局党校教师刘景竹说:现在不是孩子进入误区,实际上是家长进入误区。她希望专家、学者在揭示早期教育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多给家长一些教育,先把家长从误区中拉出来。
最先在中华全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上提出“误区加误导”问题的北京市教育科研所研究员、《班主任》杂志总编王宝祥说,老百姓有误区可以理解,他被误导也可以理解,问题是现在有些搞学问的同志,在教育领域里急利近利。这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情况。这一误导造成的恶果是很大的,对大多数人恐怕是误人子弟。
对当前智力投资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神童方案”、“感觉统台综合征训练”以及“把特级教师请到家里来”等,专家们纷纷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对在全国影响很大的一些报刊杂志为之所做的宣传也提出了意见,希望新闻单位先请教一些专家,再决定登不登这种稿子。
方明告诫广大家长,现在的误区之一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收入又比过去强多了,所以在智力投资上非常舍得。但很多家长并不明白,投资多(投入多)不一定产出多,而可能很多是负效应。许多孩子简直从小就累死了,学了这个班学那个班。很多家长花了很多力量,而实际上真的是白花力量,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这个问题还在发展。
是素质教育还是“神童教育”?
与会专家对目前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一些以神童为培养目标的早教方案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这类“神童方案”可能给儿童的身心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赵忠心对有人提出“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到处推广“0岁识字,3岁扫盲”方案,在广告上宣称要“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的做法极不赞成。他说,如果家家户户都要按“神童方案”去培养子女,最终是绝大多数孩子要进入“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吴凤岗教授曾与某方案的设计者做过一次长谈,发现他们有些概念很混乱,常常一会儿说神童,一会又说素质教育;往往在具体的培训中、在报纸上宣传时就直接讲神童,但给专家做工作、介绍时又讲是素质的教育。他说,对神童、超常,我们是有具体的界定的。所谓神童,就是说必须达到超常的程度。这就不可能进入千家万户,不可能人人都是。
专家们一致指出,超常与聪明一点,概念是不同的。许多国家搞儿童抽样调查,都发现一部分超常儿童,大约在3%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超常儿童?其中有一部分生理和心理学的因素目前还没有搞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超常儿童本来就客观存在,不参加“神童方案”也会有。相反,有专家说,你给我多少个孩子,让我多少时间训练成超常儿童,我做不到,连最发达的国家也做不到。所以,还是要遵循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是遵循规律还是违背科学?
“神童方案”把幼儿识字作为主要指标之一,提出“0岁扫盲,3岁读书”。对幼儿学习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做过专门研究的吴凤岗教授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介绍,过去也有一位老专家提出,把书面语提到前面来学,理由是视觉比听觉给人提供的单位信息量要大。但这种理论忽视了一个现实,那就是,不管是人类历史还是小孩的个体发展史,社会和自然环境给人提供的条件,来自于视觉信息刺激的频率是不够的。不管怎样去创造条件,视觉刺激必然地要比来自听觉的、口语的要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首先起来的是口语,到近几千年才有书面语。对个体发展而言,一个小孩子出生以后,不管到哪儿,还是听到的声音多。所以书面语总体的信息量绝对赶不上口语。他认为,早教方案如果具体到每一个领域的训练,必须是科学的。从语言这一条来看,学龄前还应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以口语为主,不能以书面语为主。
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霍莉钦举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做过的实验为例。她曾教过一岁半的孩子背化学元素周期表,不久就能刷刷刷地背下来,可过几个月就忘光了。由此证明,通过专项训练,也可能使孩子一段时间在某些方面有提高,孩子机械记忆,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地说出来。然而,以为让他一岁半就背下来元素周期表上初中就省事了,那纯粹是开玩笑。她指出,不管什么方案,都不能打破人的发育规律。她在门诊中接待的许多孩子都经过胎教、早教,但现在出现了很多行为问题。大家的担心是共同的,别让孩子再接受恶性刺激了,现在把孩子折腾个溜够,近期效果挺唬人,远期还不知会怎样?
天津警备区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赵俊兵列举了国外的一个实验说明,过早对儿童进行正规教育适得其反。这个实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3岁开始识字的孩子到小学二年级时, 会比一个6岁起开始识字的孩子更聪明。
赵忠心也举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人为地任意进行超早期教育和训练,将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次序,从而如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所说,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以为超前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人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不进行超前教育的儿童不见得超不过进行了超前教育的孩子,因为“大器晚成”也是成才的一个规律。
是和谐发展还是片面发展?
“神童方案”为了在短期内取得唬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对此,专家们指出,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杀鸡取卵”。
赵忠心认为,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有可能促进儿童身心早期发展的。但应该特别慎重,不能草率,不能盲目,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单打一”,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如果在某一方面强迫他们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往往会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是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很不合算的,从长远看肯定是有害的。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和谐的发展,就是畸形发展,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希望家长们都能明白,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开发是重要的,不充分估计它的地位和作用,会使人们忽视;而任意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则会导致“掠夺性”的智力开发,这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加以纠正。做父母的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的“固有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要求,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生存。
方明举出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参加了某“神童方案”的女孩,不到3岁就能认识1000多字,但老师很快就发现她非常的不合群, 很孤僻,社会性发展很不好,生活能力也很差。孩子的母亲得知后很难过,说,我情愿我的孩子不这么聪明,但是我愿意她快乐(实际上也不是什么聪明,就是认字认得多)。这个母亲表示要停这个方案,不再这样训练了,而希望老师配合她,弥补她孩子不足的那一部分,就是没有很好培养的社会性发展。
方明说,这种做法是以牺牲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去所谓的“开发智力”。而现在越来越使人感觉到,社会性发展才是一个将来能不能成才的最根本的东西,其中包括人格、非智力因素等。搞“神童方案”的人也自称是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和谐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而“神童教育”就不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是片面的,里面纳入了许多应该在小学学的东西,剥夺了孩子在幼儿园应该享受的乐趣,对儿童的全程发展不利,从导向上,也给家长带来许多问题。
针对有人提出的从某一角度讲这种做法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的问题,王宝祥的看法是,从学术的发展来说,片面的深刻也是允许的,但是从人的培养和发展来讲,应该是整体的发展。整体的发展是跟周围的环境、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如果单拿出某一侧面来,拼命想办法让他发展,到最后势必要影响他整体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成人”与“成才”的问题。不“成人”是难以“成才”的,“成人”与“成才”应该是同步的。在这一点上,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提出的8 个字“做人、求知、办事、健体”是对的。实际上不光是早期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同样都存在这些问题。
“早期教育决定论”已被国外否弃
与会专家从国内外幼教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神童教育”产生的背景。
赵忠心指出:“神童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国外前几年盛行的“早期教育决定论”的反映。早在苏美两霸对恃的时代,就有一种说法,就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美苏两国为了增强竞争实力,都不约而同地进行教育改革,并重点加大了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美国的代表人物是布鲁姆,在前苏联则是赞可夫。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认为这种做法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次序。最后,双方都放弃了这种大规模的改革实验。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候,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成为一种很强烈的社会舆论。“早期教育决定论”就在此时传到了中国,加上一些不大负责任的“学者”鼓吹这种思想,提这个方案、那个方案、正好迎合了望子成龙心切的一部分素质比较低的家长,所以,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就在中国泛滥起来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大家推崇的已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而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达到共识的是,从0 岁到65岁之间所有时候都是开发智力的机遇,并不是说只是早期。我们应当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也要汲取外国失败的教训。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人家通过实践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要重新再做一遍。
赵忠心举例说明,其实在国外,有好多科学研究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我们有些“专家”、“学者”因为自己钟情于超前教育,不全面介绍国外的情况,让人一看好像外国全都进行“神童教育”。其实世界的主流不是这样。他们很能迷惑人,所以我要本着学者的良心,对国家负责,对孩子负责,把真相讲出来,以正视听。
方明回顾了我国幼教工作走过的历程。她说,从我们幼教的发展来看,四五十年代幼儿园主要是幼儿园主要是注重保育,就是吃得好,营养好,到了六十年代,就是苏联卫星上天以后,美国也着急了,人们有一度在幼教方面非常注意早期智力开发;粉碎“四人帮”以后打开国门,我们幼教界首先了解的就是早期智力开发,那时候非常热,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现在世界的幼教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性的发展。
王宝祥说,全中华家教会有100多常务理事,在北京开过几次会, 议论的时候,还没有听到有同志公开说支持搞“神童方案”的,听到的都是相反的声音。如果搞“神童方案”的人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的话,至少在他的专业认识领域是片面的,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人发展的规律。从实质上认识,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不同的观点和做法的一种反映,或者说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极端化之间的一场争论。对此,将来中国的现代教育史会做出结论。
教育过于功利化后患无穷
专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童教育”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望子成才的家长们急功近利,搞“神童方案”的人急利近利。
赵忠心说,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反映。过去的古典教育,是“重义轻利”,现代教育是“重利轻义”。这种偏向,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出现了。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这种偏向。“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多少年来,人们培养教育子女,目的就是升学、就业,只要是对升学、就业有用处的,就下工夫、下本钱;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放任不管。也就是说,只考虑培养孩子“成才”,不大注重教育孩子“做人”。不仅在外国是这样,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就是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等等。另一个就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和超前的智力开发。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和训练,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不能达到切实提高孩子素质的目的。这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给幼儿园正常教育带来的冲击
参加会议的幼教工作者反映,“神童教育”在一些父母的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给正常的幼儿园园所教育带来了干扰与冲击。
分管天津警备区幼儿园工作多年的赵俊兵介绍说,北京有一个研究会的“教授”(专家插话:现在“教授”也要打假),在第一幼儿园搞了一个“幼儿识字”实验,孩子到大班6岁毕业的时候,一般能学到800到1000字,表演时能流利地朗读报纸、杂志。好多家长被这种表面现象所吸引,造成“一幼”爆满,而教学质量、设施比“一幼”还好的“二幼”空着床、空着桌子没孩子去。我们坚持按国家教委规定的幼儿园教学大纲,让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结果受到来自家长的很大压力,要求给孩子讲绘画,讲钢琴,让孩子多学点特长。
已有十多年教龄的北京铁路局幼儿园教师陈红说,在幼儿园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至于一个孩子认识多少字,不见得就是聪明。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学什么也要让他在游戏中获得收获,获得掌握知识的本领。很多家长老是寄希望于春天里就收获秋天的果实。例如我们幼儿园就有,让不到4 岁的孩子拿着大毛笔学国画,弄得满脸满身都是墨。殊不知这往往是对幼儿最大的伤害。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会长林佳媚教授创办的北京市阳光儿童早期教育实验中心的代表张玉萍,也在会上介绍了该中心对部分残疾儿童实施早期教育取得的成果。
加强行业管理把握舆论导向
与会代表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清理整顿混乱的“幼教市场”,排除其对正规幼儿教育事业的干扰。
赵忠心说,这种功利化的超前、超早期教育应该引起教育界的极大重视,不要让它发展,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及早解决。新闻单位发表这方面文章应注意审查把关。
赵俊兵认为,第一,行政部门要干预,有关措施要跟上,减少它的市场;第二,舆论要进行正确的导向,告诉家长,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早期教育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中国人口报》作为提高人口素质很重要的一份报纸,开展这个讨论做了一件好事,今后应该长期发挥作用,把宣传早期教育正确观点的意见唱得更响,充分发挥好我们的导向。
《中国人口报》记者 林江 整理